葛恒是仁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2月19日他成为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来到雷神山医院,他们接到了一个新任务,开出重症医学病区。
2月20日,武汉, 晴 初见雷神山
雷神山是什么山,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乍一听都以为是西游记中某个仙地。又或许在中国某个不知名的地方的确存在这样一座山。然而,在繁华无比的武汉,却在短短三周内横空出世两座举国皆知的“名山”:火神山和雷神山。这不是地壳造山运动的奇迹,而是一场疫情催生出的产物。
然而,直到几天前,我也和多数人一样,对它的位置、模样一无所知,甚至和很多人一样,猜测它真的建于一座山上。直到车子穿过重重警戒点,眼前空旷的平地上出现了一排排白色的低矮建筑物,眼前不断映入“雷神山”的标牌,我才确信,雷神山原来真的是平地上的一座“山”。
雷神山还在扩大,建筑工人们忙忙碌碌,不同的是,所有人都被白色的隔离服裹得严严实实,透露出此地的不同寻常。迎接我们的是中南大学医院的护士长。已经在抗击疫情最前线连续奋战40余天的她嗓音沙哑而疲惫。我们通过一扇小门,鱼贯而入“山体”中。廊道如同放大的金属通风管向不同方向延伸,眼前一片冷冷的银色,我的脑海中飘过了一串场景:军事要塞、生化危机、密室逃脱…..,但不时出现的蓝色指示牌上清清楚楚的写着:感染**区,提醒我们这实实在在是一所医院。
终于来到我们即将工作的地方:指示牌上又加了几个醒目的大字:重症医学病区”。护士长说,这里即将收治武汉最危重的新冠肺炎病人,大家不禁凛然,我们将成为行走在最危险前沿的白衣战士。
病毒肆虐,荼毒中华。希望我们能和几千位同仁一起,撑起雷神山的脊梁,让那雷霆万钧击退恶魔,还这座城市一个朗朗乾坤。
2月23日 雷神山上,一切都是雷厉风行
这厢边队员们手扛肩挑,刚刚将堆积如山的物资领回监护室(ICU),开箱、登记、摆放;那厢边一群人自告奋勇担任起“软件工程师”,紧锣密鼓开发研究ICU 的“软件”系统,如何真正助力医疗常规运转。
“编程人员”来自几个部门:张继东院长带领的队部、蒋捍东主任领衔的ICU核心小组、奚慧琴主任负责的护理部,还有傅小芳主任管理的感控团队。
工作千头万绪。功能区设置、感染防控、排班方案、医疗工作流程、后勤保障。任何一项出现问题软件系统就无法运转,甚至可能造成医护人员感染的严重后果。
经过实地反复勘察,记 笔用了一支又一支,会议开了一场又一场,原先考虑疫情防护需要而设定的“线上会”很快就变成了人头攒动的“圆桌会”。
“众人拾柴火焰高”。令傅小芳老师苦笑的线下碰头会迅速汇集了大家的智慧,一个个问题被迅速处理,各项流程逐步清晰。
傍晚,ICU的硬件设施终于准备停当。看着疲惫的队员们,问题来了:“软件系统”究竟何时上线?张院长给大家鼓劲,希望大家发挥战时精神,咬牙坚持,20点准时让ICU“开机运转”,在正式收治病人前充分暴露问题,保障医疗安全。各组医疗队二话不说,纷纷确定当晚班次名单:党员优先,男士优先。已经工作了一整天的ICU核心组全体成员继续留下负责软件试运行工作。
19:30,夜班全员按照规定加装防护设备,进驻工作岗位。医疗组检查信息系统,一次次模拟收治患者后的诊疗流程;护理部演练病床分工、患者转运和特殊护理防护;感控组按照实战要求严格检查每一位医护人员的防护设备穿脱动作。兼职后勤组调试对讲机和查房PAD、制定穿梭巴士时间表和订餐流程。尽管是空转,但扫雷成功,系统内的Bug被一个个发现并解决。
旭日东升,连续作战24小时的我们看到接班的队员们鱼贯而入。此时,“系统”补丁程序已经宣告安装完毕,希望今天收治重症患者的实战检验一切顺利!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