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护民之盾的铸造师

这个研究所是从事全军防护工程和全国人防工程科研论证、勘察设计、技术立法和审查咨询等任务的重点科研单位。60余年姓军为战征程,他们先后承担和参与了新中国第一个重要防护工程、第一条军用水下隧道、第一个大型地下机库、第一条地铁防护工程等奠基性、开创性工程,累计完成重点工程勘察设计项目2400余项、科研论证课题600余项,获国家、军队和部委级优秀设计科研成果奖210余项,为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固的防御基石。

捕捉课题占先机

这个工程被业内专家称为难啃的硬骨头,是地下防护工程的难点。但该所项目攻坚小组仅用20余天就攻破难题。小组成员郁高工说,这得益于前期的课题研究。

自高技术精确制导常规武器粉墨登场时起,这个设计研究所结合我国防护工程现状,针对各种破坏效应,详细规划26项研究课题,勾勒出具有前瞻性的设计蓝图。

“事关防护工程建设的研究课题,不具备实用性决不允许立项。”这个研究所严格遵循党委制定的课题申 原则。如果研究课题缺乏前瞻意识,不仅课题组多年辛劳付诸东流,大量经费也白白浪费。

经过团队的精心筹划,相关科研课题迅速立项。3年后,各种破坏机理被逐一摸清,为防护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该课题研究成果被评为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自主创新结硕果

2013年4月上旬,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组织来自军内7个单位的30余名信息和防护领域专家,在京召开信息化条件下重要人防工程建设研究项目评审会。目前,部分研究成果已转化应用。

近年来,该所自主编制防护工程三维数值模拟软件,解决了“仿真不真”问题;防护工程重大课题研究成果丰硕,为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和工程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

缘何连续多年攻克数十项防护领域技术难题?一条根本经验就是,他们在新的作战理论、军事技术需求和武器装备发展牵引下,走自主创新之路。

他们摒弃对人才建设的粗放管理,开创出独具特色的“团队创新模式”。即打破编制小组框框,打破不同专业界限,形成融合技术特长、瞄准学术前沿的科研创新团队。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加速了防护工程建设技术水平的提升。

强盾文化固根基

该所根据1963年5月叶剑英元帅给军委工程兵第一届党员代表大会“利我戈矛,坚我防盾”的题词精神,逐步培育和形成了具有单位特色的“强盾文化”。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参与西北核试验,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矢志构筑防护盾牌,再到荣获科技成果奖励近百项,强盾文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所党委总结出强盾文化的7个本质属性:忠诚于党是灵魂;敬业奉献是核心;艰苦奋斗是支撑;开拓创新是生命,严谨科学是特质;团结协作是品格;革命传统是血脉。

“地下长城”的所徽、“至巧至坚,知盾强盾”的所训、深情铿锵的所歌,无不闪耀着强盾文化的光芒和魅力。

为什么市场经济对军队人才拉动越来越大,该所科技干部理想信念却坚如磐石?为什么物化思想愈加深入,该所科技干部奉献意识依然如故?为什么信息飞速更迭,该所科技干部总能勇攀高峰摘取创新成果?为什么多元文化纷繁复杂,该所科技干部能够坚守精神高地?

这4个为什么,在所党委撰写的《强盾文化建设实施纲要》中找到了答案——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强盾文化建设的核心来抓;要把培育奉献精神作为强盾文化建设的灵魂来抓;要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强盾文化建设的根本来抓;要把多元活动载体作为强盾文化建设的根基来抓。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6年8月7日
下一篇 2016年8月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