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经济更需要文化支撑

跟白天相比,人们在夜间似乎“天然地”更加需要文化生活。人类 会一般的作息安排,都是白天工作,夜晚休息。在白天,很多人一则没有时间过文化生活,二则也缺乏文化生活所需要的闲适和心境。但在结束一天工作之后,晚上身心放松地看电影电视、听戏,在 交场合游戏闲聊,这些都是非常愉悦的享受。可以说,夜间才是文化活动的“黄金时间”。

中国的传统 会属于农耕 会,然而,即使在这种远比工业 会单调的生活形态里,人们夜间的文化生活同样多姿多彩。创作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就直观地展示了古人设夜宴载歌行乐的风雅场面。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其程式之考究、歌舞之精美,足见这种文化生活的品质之高。古典名著《红楼梦》,描写了“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的日常生活,元妃省亲的烈火烹油、荣国府元宵夜宴的花团锦簇、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的风雅,都是全书中浓墨重彩的华美篇章。当然,夜间文化生活并非贵族所独享。古代 会里的普通人家,也有机会欣赏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里描绘的火树银花,亲历上元佳节的嬉游歌舞。

到了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早已大大改变,活跃时间大大拓宽。在许多大中城市里,从当日18时到23时,大多数人都保持着高度活跃的状态。即使从当日23时到次日清晨,一些大中城市也仍然保持着不休不眠的状态。人类 会经过长期的演化,其白天的生活形态和 会生态已经高度成熟。如何面对、安排好大幅扩展的夜间文化生活,如何营造构建合理的夜间的生活形态和 会生态,成为摆在城市治理者、企业、 会和市民面前的一道新课题。

众多城市的治理者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趋势,其表现就是当下“夜间经济”的如火如荼。近几年来,北京、上海、成都、天津等城市都出台专门政策发展夜间经济。广州、深圳等素有夜生活传统的南方城市,夜间经济的发达自不待言。然而,对于夜间生活形态和 会生态的营造构建,光靠夜间经济的单兵突进还力有不逮。它还要求政府治理、企业运营、 会文化、个体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需要各种资源的动员、调度和配置。在此之中,夜间文化生活的培育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从目前的情况看,夜间生活的形态还是比较单调的——要么就是吃吃喝喝,要么就是看电影、听戏等商业性消费,文化含量更高的夜间生活还比较匮乏。比如,大多数公立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都实行普通的作息制度,下午五六点钟就关门了。文化场馆对于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质的作用无可替代。它们集体缺席于市民的夜间文化生活,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如果更多文化场馆能够提供夜间服务,使人们在夜间也能去博物馆、美术馆看展览,去图书馆借书、看书,甚至还有机会参加一些群众性的讲座、沙龙和教育培训活动,以接触知识、学习技能、体验文化,那么对于培育城市的夜间文化生活来说,无疑大有裨益。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6月25日
下一篇 2019年6月2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