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微流体的关注热度一直未减,微流体糖支架、桌面3D打印微流体装置、微流体3D打印乐高、微流体芯片技术、微流体Femtoprint玻璃模具、微流体SLA打印机等等。为什么人们这么关注微流体呢?为什么3D打印和微流体之间存在这么多重叠?
在微流体中,液体按照既定的方式通过微小的通道。有多微小?有时是一毫米,有时只有几微米。这种规模的微流体装置可以通过泵、活栓或毛细管效应的原理,完成液体的混合、更换和测试,并且只需要信用卡大小的空间就可以一展身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常微流体装置需要设计成特定的形状或通道,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定制。
国际空间站上的微流体实验。
用于微流体装置的乐高基座。
Micronit微流体装置,用于测试血液中的锂含量。
因此,微流体可以用于各种各样的测试,而且更便宜、更快捷。媒体对“芯片上的心脏”最为兴奋。微流体设备可以模拟心脏的状况,因此无需在人或者动物身上做实验。我们可以尝试用它来研究“人类病理学”,随机尝试千万种物质,看看哪些物质会害人,哪些物质能救命。不要忘了青霉素也是偶然发现的,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出于活体实验的成本、人道等因素的考虑,微流体“芯片上的实验室”也许是改变药物实验方式的不二法门。
液滴分离的纳米打印芯片。
除了药物实验之外,微流体医学检测还能为更多技术带来新的突破口,比如光学设备可以用微流体来加工、个性化药物可以批次混合、实验探索局部受控的化学反应等等。
而这正是3D打印的用武之地。你看微流体想用两个维度改变世界,但是二维空间的设计非常有限,许多微流体装置必须完全封闭,设计起来并不自由。众所周知,如果能用3D打印逐层加工,可以制作出更多形态各异的几何结构。立体光固化打印、喷墨打印和DLP技术也可用于制造微流体装置。
此外,3D打印还是一种“实验复制”技术,可以通过既定的设计,很轻松地就把整个实验复制下来了。也许共享实验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
目前3D打印的参与是否影响微流体的性能还是个未知数,许多关于3D打印和微流体的东西还在测试中。但似乎大家普遍认为3D打印比PDMS工程设计软件更快捷。有关二者的论文也是相当多,这表明很多学者对二者都非常感兴趣。有人认为,将来如果微流体和3D打印相融合,再加上软体机器人和纳米制造,世界将由此改变。听起来有点牵强,但相信微流体、纳米制造、软体机器人和3D打印的碰撞,将使我们拥有一个芯片上的世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