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十一日出版的人民日 头版。 资料图片
鞍钢百米钢轨生产线。 鞍钢集团供图
1953年12月11日人民日 头版以《鞍钢大型轧钢厂热试轧顺利进行》为题 道了当时的盛况:“从此,我国第一座大型轧钢厂轧制的大批重钢轨,就可以源源支援全国各地铁路交通的建设了。”
这句话背后,是多少鞍钢人的汗水!
鞍钢办公楼前,松柏和鲜花簇拥着一尊塑像——鞍钢老工人孟泰。1948年,经历战火的鞍钢回到人民手中,千疮百孔,难以复产。当时,一位外国专家断言:“这片钢厂废墟上,只能种高粱。”孟泰不信邪。缺器材,他就跑遍方圆十几公里厂区,刨冰雪,挖废料堆,短短数月拣回上万个零备件。在孟泰“为国分忧”精神带动下,鞍山全市居民献交炼钢器材21万多件,高炉迅速相继恢复,炼出了共和国第一炉铁水和钢水。目睹此景,那位外国专家感慨,只见过个人往家里拿东西,哪有给厂子送东西的?“共产党了不起!”
一代代鞍钢人,就是这么了不起!在鞍钢博物馆,有一面长36米、高8米的浮雕墙。浮雕中央是以孟泰为代表的工人群像,包括“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当代雷锋”郭明义、“革新能手”林学斌……群像右侧,“为工业中国而斗争”八个大字铿锵有力。“这是当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赠予鞍钢的贺幛内容。”博物馆讲解员介绍道。
林学斌感慨,过去抡大锹,现在点鼠标,有了工业互联 、大数据等技术,钢铁厂再不是“傻大粗黑”喽!“为了这,我们可没少碰钉子。”最窘迫的“钉子”是1992年那回,公司引进了大量日本铸机和软件,维修、升级都得靠别人。一次,日本专家来升级系统,林学斌在一旁鼓起勇气说了句“能教教我吗?”那人头也不回地摆摆手:“不可能!”最后还把资料都烧了。
“拼技术,就得自立自强。”林学斌从此发奋学日语、搞实验,常常下班后接着干到深夜。而今,林学斌有自己的创新工作室,推出了几百项技术创新。“去年,团队研制的RH精炼炉一键操作技术投入使用,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迈过曾经的无钢、缺钢时代,中国钢铁产量早已跃居全球第一,正向着“钢铁强国”发力。“鞍钢精神”再显担当,他们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低碳发展,出产的一大批高精尖钢铁品种广泛应用于京沪高铁、港珠澳大桥、“蓝鲸一 ”等重大工程。
“这种重轨可不是简单的铁路用轨,它能满足时速350公里的列车运行要求,现在全国高铁用的高速钢轨超七成产自鞍钢,国际标准由咱牵头定。”盯着生产线旁上千根整装待发的重轨,作业长金旭话里透着自豪。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