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比赛,作品 络定制盛行,这丑陋的利益链条如何斩断

“定制国奖级别的作品9000元,省奖4000元,如果国奖未获奖可退500元,但“包得省奖”,未得奖可退全款,所需的作品面试答辩可以负责教授。”一个比赛,没有了学生的参与,拿出的都是假他人之手的代做和抄袭作品,这样的竞赛还有多少存在的价值。

但是,这依然阻挡不住造假的风潮,因为这样的作品鉴别起来并不容易,以致成了一个痼疾。为什么就阻挡不住这丑陋的一幕不断上演呢?其实最主要的还是有着巨大的利益存在。

作为售卖的一方,他们是为了利益,自然是愿意乐见其成;而购买的一方,自然也是为了追逐利益。尽管教育部在今年7月就发文指出:各地要继续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幼升小、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不得将任何竞赛奖项作为升学依据。严禁将各类竞赛获奖情况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中考)加分依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但是,比赛获奖的隐性利益还是巨大的,有不少的竞赛在校内评优、升学保送等方面依然是强势的存在。也正因此,许多家长、老师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把一个纯净的竞赛环境闹得一片乌烟瘴气。

那么,这一条丑陋的利益链怎样才能斩断呢?首先,加大造假的打击力度。如果对明知故犯的造假者,我们只是取消他的资格,没有一点更深入地惩罚,是没有多少惩戒效果的。对于明目张胆造假者,就应该让他痛入骨髓。初高中学生造假,一旦发现,就把它计入个人诚信记录中;而大学生或教师,则除了记入个人诚信档案,还予以开除。这样的重罚之下,家长和教师就是再有造假的心,恐怕也没有造假的胆了吧。其次,对于售假的平台进行严格的监控。如果发现某个平台有制售这类卖家的,就责令整改;如果再次发现,就关停它的平台,让它彻底记住这个教训。第三,加大比赛的管理,精简比赛的项目。对于某些组委会,配合作假,滥发证书,这种没有底线行为的比赛项目,就要坚决彻底地清除干净。

学生比赛,要想彻底地斩断它的利益链条,我们就必须要不折不扣地做到这三点。也唯有这样,才能还学生比赛一个风朗气清的环境。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11月3日
下一篇 2020年11月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