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接近中午时分,安静的西三教学楼突然传来一阵欢呼——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山西大学和山西博物院的学者们聚集在一块55英寸的电子屏前,兴奋不已。山西忻州一块摩崖碑持续了将近百年的“身世”之迷终于在这一天解开了。
经确认,碑主是西晋使持节监并州诸军事胡奋,这块碑是在他平定并州胡乱获胜后的登高纪功碑,为山西省境内迄今发现的第一块西晋碑。当天下午,专家们立即向山西省文物局 告了这一消息。专家们说,这次成功识碑,浙江大学自主研发的高保真三维数字化技术功不可没,这双“慧眼”帮助人们识别了仅靠肉眼无法识别的细节与关键信息。
西晋胡奋登高纪功碑局部
忻州定襄居士山摩崖碑位于忻州市定襄县城东南十五里居士山海拔1429米的山脊,处于一条古道的必经之地。据介绍,这块碑是1923年由乡绅牛诚修首次发现著录的,当时,他认为这是北魏正光年间尔朱荣碑。2003年6月,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对此碑刻进行考古调查,拓印并识读,收获甚小,年代及碑主问题均无突破。2008年,有学者发表论文提出是曹魏青龙元年秦朗碑。但一直不能令人完全信服。
拓印件上,靠近边缘的字迹就像一片迷雾,完全辨识不清。即使用尽眼力,碑额上第一个字只能看到三条淡淡的横线。是“奉”字,还是“秦”字?意见十分不统一。大家转向大屏幕,通过鼠标控制,屏幕上的这块碑可以被无限放大,并任意调节角度及光照条件。当调节到一个特定角度,大家猛然发现三“横”边上还有两“竖”——“应该是个‘晋’字!”。“解”出了“晋”字,学者们迅速锁定了年代即为西晋。用同样的方法,专家们继而识读出碑文中“奋字玄威”等内容,确定了碑主就是胡奋的判断,并且能与《晋书》等史料相印证。
“一直以来是猜也猜不出,现在是猜都不用猜,确定了。”山西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渠传福掩饰不住兴奋。
技术人员在进行数字信息采集。
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曹锦炎教授介绍,一年之前,山西当地文物管理单位与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开展忻州市七岩山、居士山数字化考古调查和数字化文物保护工作。浙大自主研发的高保真三维数字技术,首先用3D激光扫描仪为碑体做一个精度0.2毫米的“全身”扫描;扫描图像导入合成及分析软件后,原本石头的质地和纹理等干扰因素被移除,分析软件调整观察碑面的角度和光线,这一过程类似在实地用电筒照射碑面并用肉眼观察辨认的过程,但更加纤毫毕现。
“这部分技术,我们原是为西安碑林的数字化保护做的研发,是专门针对的是碑刻类文物研发的文物数字化技术。这项技术能在这次胡奋碑的识读中发挥作用,让我们很受鼓舞。”曹锦炎说。
“从前我们除了实地辨认和拓片辨认,没有其他办法,现在看来,新技术能帮我们‘看’到很多不可能。”渠传福认为,山西中部和北部历来是文化交错、胡汉杂糅的地区,确定了这块碑的时代和碑主,对研究民族关系和民族交往的历史文化就非常珍贵。
据了解,浙江大学自主研发的高保真文物三维数字化记录和建模技术正在全国几十处文物保护现场使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