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赋能各行各业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喜迎二十大?气象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锚定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气象部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向农业、交通、能源、旅游、海洋等多领域实施“气象+”赋能行动,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

从一粒种子到一捧粮食,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气象服务保障。十年来,“气象+农业”服务模式“闯”过灾害性天气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重重关隘,充分发挥趋利避害作用。我们喜看,由65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70个试验站和2175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组成了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站 ;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创建的15个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多地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打造系列“气候好产品”,助力农产品品牌价值提升;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覆盖全国100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气象信息直达150万农机手及农机作业管理员,通过手握智慧气象“新农具”耕出“智慧田”,大大提高机收作业效率。

交通运输联通八方。“气象+交通”服务模式正在破浪前行,维护国际国内双循环的运输“血脉”畅通。我国已建成初具规模的交通气象监测站 ,开展了基于公路路段、高时空分辨率的主要路 交通气象预 业务和全国铁路沿线、长江主干道水运气象监测预 预警业务;国家、区域、省、市四级海洋气象预 预警服务业务体系基本形成。气象、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间的合作机制基本形成,特别是中国气象局联合公安部、交通运输部推动省级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优化提升气象保障能力试点经验和成果在全国108条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推广落地。其中,江苏徐州、广东韶关以交警、气象“一张图”为牵引,建立全链条交通预警处置机制和分类分级交通应急处置措施,在全国实现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全流程、业务化、精准化。

聚焦能源保供,十年来,气象部门紧跟能源转型趋势,先后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 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等央企开展合作,夯实监测预 预警能力基础,探索建立气象数据和产品共享服务机制,从看气候趋势调配煤电气供应,到评估风能、太阳能资源为风电场和光伏发电场选址提供支撑,再到根据气温调整供暖日期,气象与能源实现深度融合、持续创新、合作共赢。

自中国气象局与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双方在预警信息实时推送与应用、发展天气指数保险、基层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气象融入产品研发与理赔评估等各个环节。各地气象与保险部门在巨灾保险、气象指数保险、政策性保险等多方面深化合作、积极探索,取得丰硕成果。在安徽开创的国内小麦天气指数保险先例,让安徽成为全国第一个农业保险实现全省覆盖的省份;在广东,建立了全国首个巨灾气象指数保险模型,提升巨灾风险管理能力。

十年来,气象资源转化成生产力,重塑旅游产业资源格局,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249个地区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 ,持续推动优质气候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生态旅游资源,成为各地地方政府、气象部门和相关行业机构等共建共享的惠民工程。此外,多地气象部门持续探索预 日出、彩虹、星空、云海、雾凇等,部分气象景观成为当地旅游招牌。挖掘气象资源,已成为各地旅游经济中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发展方向之一。

生态环境、海洋、水利、城市、航空、金融、文化体育、卫生健康……面向生产发展,气象部门正强化上下联动、完善合作机制、注入科技力量,为我国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气象保障。

中国气象局宣科中心(中国气象 ) 出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8月19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1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