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 北京7月6日电 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0.56%,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但总体仍偏低。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其中纲要指出,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0-12岁是感受自然敏感期
据了解,自2006年实施科技规划纲要以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2020年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0.56%,为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 会氛围。但仍存在问题和不足。以青少年为例,有专家表示我国当前教育往往过分注重应试技巧,培养了一批“做题家”,而忽视了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12岁之前是青少年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敏感期和关键期,在义务教育阶段,建议60%时间用于学习,40%的时间应用于感受自然,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喜爱的活动。
“12岁以前,让孩子到自然中去,他会感到很快乐。如果超过这个年龄段,再让他到自然当中去,他会感到很痛苦,因为他的基本科学素质的感知基础已经没有了。”
据悉,此次纲要将“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写进了文件中,提出引导变革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提升教师科学素质。
从应试教学变为探索求知
“目前很多学生即使毕业了仍不具备有科学素质,必须从方法上从内容上去改进,要把教学的过程当成一个探索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一个固定的知识,能够有标准答案的过程。”
储朝晖认为“唯分数论”让很多学生失去了对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能力和思维,同时将应试教学的过程转变为探索求知的过程,建议教育评价体系以分数为单一评价标准变为综合素质评价标准。
据了解,在提升科技教育能力上,纲要要求以更多校外科普资源弥补课堂科技教育不足;开展中小学教师科技培训,提升其科学素质和科学教学能力;发挥学会智力优势,为学校科学教育赋能。
对科学探索禁“功利”思维
忽视自然科学教育,特别是长期疏于观察、实验,极易影响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久而久之, 将导致学生丧失追问科学真理的乐趣,同时欠缺实验场地、专职实验员、实验工具材料等,中学理科的实验课程甚至沦为虚设。
此次纲要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新目标,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从10.56%到15%,这样的跨越意味着科技教育、传播和普及以及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应全面扩面、提质、增效。
“在现代化过程中,我国科学依然是引进的过程,中国人发明成果在世界的占比依然较低。中国人科学素养的提升,实际上是探索精神、探索能力的提升,因此一定要鼓励青少年探索、发现,不要过多地考虑研究的目的,因为很多科学是没有所谓的功利价值,更多的是向未知世界的大胆求证,这是非常重要的。要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索、求知发现的氛围,则需要 会各方面的协同努力。”储朝晖说。
监制:朱永磊 邱小敏
策划:李由
剪辑:刘厦 陈正
配音:冯粒
设计:周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