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三名本科生获“计算机软件领域的奥林匹克”金牌,他们均为来自浙江的保送生

日前

第45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全球总决赛(ICPC World Finals)上传来捷 :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

孔朝哲、周雨扬、潘骏跃

三名本科生组成的北大代表队

在计算机学院罗国杰和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张勤健两位老师的指导下

获得本次竞赛金牌

名列全球第二名

一波三折淡定心态助力夺金

该竞赛被誉为“计算机软件领域的奥林匹克”,含金量不言而喻。

而比赛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决赛的前两个小时,他们花了48分钟才通过了第一道题目,而对手麻省理工学院队在第50分钟时就已经通过了四道题目。大比分落后的情况下,成员们并没有气馁,他们互相鼓励,调整好心态。在落后第一名三道题的情况下,仍然发挥了最好的水平,并以第二名的好成绩摘得金牌。

回想起逆风翻盘的经历,潘骏跃依然自信满满。他们的这份淡定从容不仅需要久经战场的沉稳心态,更有赖于团队成员的默契配合。比赛时间一分一秒流逝,面对“题目都会写,但是来不及”的问题,三位队员迅速调整状态,将计算机的电脑机时尽可能占满,始终保证有一位选手在写代码,其他两位选手思考解题的思路。

后半程的比赛中,三名同学再次遭遇“小插曲”。

由潘骏跃选手写的一道题始终没有通过。经过反复查验代码后,他依然一无所获。“当时大家的心态有点‘小崩溃’,以为又经历了一次‘逆风’。”随后,他查看了比赛发布的一条公告,才得知这道题的数据有所更改。按照更改后的条件迅速修正了代码,这道题目也就立刻通过。确认不是代码出了问题,而是公告的数据更改后,三名同学都长舒了一口气,更加自信地投入到下面的题目。

兴趣驱使,同途同归

最终拿下这枚金牌,与三人的淡定和默契有着分不开的联系。

三位队员的求学经历可谓“同途同归”:他们年龄相仿,都来自浙江省,通过信息学竞赛进入国家集训队,并保送进入北京大学。

中学时代就参加信息竞赛的他们,也算是这一领域深耕多年、经验丰富的“老人”了。

谈起走上信息竞赛这条不寻常路的缘起,三位选手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兴趣”二字。

小学时的周雨扬,在编程兴趣班中找到了乐趣,父母的支持与培养,使他逐渐发掘出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天赋,走上了信息竞赛的道路。无独有偶,潘骏跃的经历也是相似的。初中的课余时间,他将写代码作为兴趣爱好发展,直到初三时候,才确定投身信奥的赛道,将兴趣发展成为专攻的方向。

不经意的兴趣使然,将三个少年带入了编程这个宏大而神秘的新世界,为今日的成功埋下了种子。

而过人的天赋,顽强的意志与刻苦的训练,使得他们最终站上了这一项目的世界之巅。

参赛师生合影(从左至右):孔朝哲、潘骏跃、周雨扬及带队老师张勤健

图文综合: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0月13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