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光源:“照亮”微观世界背后的“隐形”科学家

上海光源有一批像孙启龙这样的“隐形”科学家,他们是任劳任怨的“维修工”,时刻保障大装置正常运行。他们默默无闻,帮助用户完成实验成果不需要署名,只需要在致谢中写一句——“实验在上海光源完成”。

2005年,邓彪读书时加入上海光源团队,读完博士后驻站结束就留下了,可以说是伴着这个大科学装置,走过从无到有、到完成一系列全球瞩目的重大成果、再到如今不断升级的全过程。

过去十年,邓彪负责上海光源线站工程BL18B的攻关。这是一个全新的实验线站,从设备整体、到软件系统、到关键元器件,处处都有需要突破的问题。其主设备纳米CT可以看作清晰度达到纳米级的显微镜,它能清楚地从分子尺度看到锂电池的充放电过程。

“既然接了任务就不可能半途而废,我们团队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人总要有点精神追求’。”面对市场上的高薪诱惑,邓彪不为所动,终于在2021年底完成该线站验收,顺利投入实验运行。

据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邰仁忠介绍,上海光源的线站已经增加至27条,装置开放13年来,服务了15000项课题研究,30000多个用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时候,正值春节,上海光源在沪的工作人员全部返岗,立即开机帮助用户破解新冠肺炎病毒关键蛋白结构,为治疗性抗体药物开发以及疫苗的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结构基础。

上海光源研究员黄耀波服务的线站有着“梦之线”的称 ,这里诞生了丁洪团队的一系列引起国际关注的重大成果。

“我们做了一系列实验,陆续发现了新型手性费米子、三重简并费米子、马约拉纳费米子,‘梦之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丁洪看来,这些出色成果是上海光源整个大装置、服务团队和科研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缺一不可。

上海光源研究员张祥志所在的线站是上海光源最早投入运行的一批,其功能离老百姓的生活非常贴近,服务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等领域的众多用户。

他用大科学装置和实验用户间的“桥梁”来总结自己的工作,一方面要让用户知道大科学装置能做什么,协助他们制定并实施实验,解决一些问题;另一方也要在实验仪器设计上,源头创新,提升实验效率。

“我们希望发挥好‘桥梁’的作用,不断努力提高光源的运行和服务水平、改进装置性能、发展同步辐射实验方法,让光源更好地支撑科技创新,更高效地产出优秀成果。”张祥志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9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