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大材小用的一流人才,迅速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与智库竞争力

原始创新、基础研究、高端智库是一流人才的事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一流人才的甄选、延揽、评价与自主培养问题,做成事的关键是选对人,甄选一流人才作为学术带头人,是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智库竞争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定性因素。笔者用学术带头人决定论来表明一流人才的重要性:项目组的水平取决于学术带头人的水平,而不取决于项目组中水平最高的学者的水平;只要科技体制机制不是特别糟糕、经费有一定保障,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就是决定性的,学术带头人是一流人才,其他成员才可能发挥相应的作用。例如迄今为止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有80%的科学家做出标志性成果时,并不具备较好的科研条件。屠呦呦、中村修二等诺贝尔奖得主也是在艰苦条件下做出了世界级成果。因此,目前科技界的头等大事与当务之急,是甄选出真正的一流人才作为学术带头人,并充分发挥作用。破“五唯”,尤其是破除唯“帽子”,就是要重新甄选一流人才作为学术带头人。因为长期以来盛行“唯帽子”作为学术带头人,他们中的多数一直不缺科研经费,科研条件优渥,但是原始创新明显偏少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扭转。加强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意味着中国科学家要进入世界科技前沿,与全球一流科学家进行比拼、竞争,依据国内相对水平评选出的人才“帽子”,没有多少意义。就像竞技体育争的是奥运冠军和世界纪录,全运会比赛的前几名与世界水平没有直接关系。

1.有多少一流人才被大材小用?

例如,ESI全球前千分之一的学科不等于一流学科。2021年1月内地高校ESI全球前千分之一学科排名前三的高校为浙江大学(10个学科)、北京大学(8个学科)、上海交通大学(7个学科),遗憾的是其中两所高校在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牵头获奖)方面的记录为零,北京大学仅在1987年获奖一次。这说明在自然科学领域,三所名校鲜有世界领先的学科。U.S. News发布的2021大学排行榜,曲阜师范大学数学居中国第一,更是众所周知。同理,自然指数排名也不能反映前沿水平,表1列出2022年世界大学自然指数排名50强及其所获诺奖数量,我国有15所大学入榜,除清华有一位诺奖得主杨振宁之外,其余都是零,而其他国外大学的诺奖得主众多。基础研究等前沿水平如此悬殊,却居然都列入世界高校第一梯队,足以说明计量统计结果的缺陷。自然指数期刊为82种顶级期刊,审视表1即可破除顶刊神话。该表为自然指数(Nature Index)2022大学排名,右侧一列高校获诺奖数为笔者所加(引自拙文“怎样让一流人才脱颖而出——对一流人才的及时甄选、自主培养与前沿学习革命”[J]《中国经济 告》2022年第3期)。如果再加上各校获得图灵奖、菲尔兹数学奖等的情况(清华大学各有一位,其他国内大学为零),对比会更加全面。

较低入选标准导致更加激烈的竞争,包括拉关系、拼包装的恶性竞争。例如,某人才项目人数增加1.5倍,据说增加人数最初的目的是想减少竞争的程度,实际上却可能适得其反,有院士指出,这个目的根本达不到,导致更多人都来参与竞争。只有标准高,才能减少参与竞争的人数。

综上所述,由于一流人才标准错位,人才评选存在拼关系、拼包装等不当行为,使得数量可观的一流人才被大材小用,理工科领域如此,文科、交叉学科、智库领域更是如此。让大材小用者及时胜出,担任学术带头人,主持重大科研项目,主持一流学科,主持一流科研机构,将快速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智库实力,给我国学术界带来足以改变现状的新力量、新希望。

如上所述,由于一流人才标准错位和评选的各种学术不端,形成了中材大用和“低标准、逆淘汰”(标准低不是好坏都过关,而是坏人坏事拉帮结派,劣币驱逐良币)等后果,严重阻碍原始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破五唯,特别是破除其中的“唯帽子”,是当务之急。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科技界、政府部门、教育界、媒体等 会各界认清一流人才的标准和特征十分必要。

有无原始创新成果是一流学者的试金石。迷信“帽子”是因为缺乏对一流科学家核心特征的了解。认定科学家应有的地位和声望并不复杂,只需审视其有无原始创新成果作为标志性代表作,一项足矣。科技史和科研特点都表明,水平越高的学者越能用一项标志性成果反映其水平,如诺奖、图灵奖、菲尔兹数学奖,奖励的都是一项具体的科研成果。一流科学家都有自己的标志性成果,并作为自己的学术招牌,如高锟—光纤通信,冯康-有限元法,黄昆-多声子跃迁理论,薛其坤-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熊彼特-创新理论,库恩-范式理论,费孝通-乡土中国;一流科学家可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核心贡献,如诺奖获奖词,如钱三强发现了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出科学解释。硕果累累的科学大师,同样用最突出的成果作为学术招牌,如爱因斯坦-相对论,杨振宁-规范场。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一流人物都有标志性代表作作为自己的专业招牌。如达·芬奇-蒙娜丽莎,贝聿铭-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识别一流人才,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评价其一项原始创新成果足以认定。学术研究包括推进性研究和突破性研究两类,突破性研究产生原始创新。笔者将突破性成果的核心凝练为突破点四要素:①突破什么(学术定论/主流共识/思维定势/研究范式/现行做法/权宜之计/学术僵局,或技术定论/主流技术/技术范式/技术系统/技术僵局/应用系统/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技术经济范式/经济发展模式等。其中之一或几个);②怎么突破的(通过提出和解决什么问题实现突破的);③突破开辟的新领域及其意义和前景(这是突破性成果的核心特征及其与推进性成果的根本区别,是突破产生原始创新之所在);④作为标志点,用一句话或一个术语概括突破及其产生的原始创新。由于细分领域很多,突破及其产生的原始创新并非凤毛麟角。

笔者强调原始创新是开辟新领域,是“从0到N”(N=1、2、3…10…100…),不仅是从0到1,更是要从1到N,原始创新不仅是从无到有,而且要求这个“有”是源头活水、奔流不息的新领域、新蓝河、新蓝海等。原始创新包括三个环节:做出、发表、公认,得到公认之前,不是原始创新,只是普通成果,甚至只是一个“错误”。而公认需要同行评议,同行评议的主观性、非共识、同行相轻,造成原始创新被埋没,大材小用。因此,及时认定原始创新至关重要。

(一) 一把剑主义:一流人才的新标准

做出原始创新需要“热爱、天赋、专注、坚持”,这四个要素与奥运会等顶级竞赛上取得佳绩的条件一样。原始创新需要长期坚持、孜孜以求,原始创新往往就是十年磨一剑做出的突破性成果。为了方便及时甄选一流人才,笔者提出“一把剑主义”。强调标志性成果的重要性由来已久,作家丁玲倡导“一本书主义”,“一把剑主义”则指:学者应潜心研究,十年磨一剑,做出一项突破性成果,在科技史上“立得住、传得下去”,并作为自己的学术招牌,“一把剑”特征突出,易于识别。十年磨一剑的结果,往往有系列成果发表、有学界反馈,此过程特征有助于识别一流人才。

(二)建立“主题学者”名录数据库,开启科研业务流程重组

及时甄选一流人才的标准与方法有许多应用,例如甄选“主题学者”,建立“主题学者名录”数据库。目前,对接专家学者主要依靠行政渠道,对接知名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层层落实,由其基层负责人安排学者承接任务。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方式都对接不到相应的一流学者,甚至连优秀学者都对接不上。表面上看,咨询 告来自高大上机构,实际上,执笔人可能就是个博士后或副教授。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用户早就应该直接对接学者了,就像寻找奥运会开幕式的导演,应该对接张艺谋,而非对接什么高大上的电影制片厂。流程重组(BPR)给企业带来深刻变革,科研领域的业务流程重组(RBPR)也应该开启了:第一步就是从通过行政渠道对接学者改变为通过数据库名录对接学者(实际上也是对接体制内的学者),根据需要可以快速对接到相应的一流学者,得到一流的知识服务。

成为主题前沿学者,是学者步入一流学者之列的标志,以此鼓励成长中的学者不仅要一专多能,更要一尖多能,采取针尖战略,在一个研究主题上做到精深、卓越、领先,成为世界上研究该主题的最佳学者之一,这也是互联 时代的竞胜之道。

当建成主题学者数据库(首先在国内甄选,进而可扩大到国际范围),学习者、咨询者、求贤者等知识用户可以通过学术信息渠道(而非行政渠道),迅捷、精准地对接主题学者和主题前沿学者,相应地得到优质知识服务、一流知识服务或一流人才。可首先在全国的体制内(国立高校和国立科研机构)搜索、甄选主题学者(包括主题前沿学者),不拘一格降人才,收入主题学者数据库。线上线下结合建立“主题学者”工作室、“前沿学者”工作室等,实行PI制,工作室在科研与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下,成为开放科学时代的主流科研组织方式之一,实现科研组织扁平化、 络化变革。高端智库有两种:大型实体机构和以主题学者工作室为节点的 络组织,前者如超算中心,后者如云计算 络,可称之为云智库 络,两者应该并重。高端智库的首要职能是出思想,思想是个人的产物,是思想家的创造,“主题学者”工作室型的云智库大有可为。

善待、尊重一流学者是有条件的,只有机构评估以主题学者(某主题领域国内名列前茅)、特别是以主题前沿学者(独创独有、国内领先,国际上与众不同、居于前沿)的数量为首要指标,一流学者才会受到单位的重视,也就是说,“高标准、优胜出”,否则会“低标准、逆淘汰”,对于铁饭碗机构更是如此。

做成事的关键是选对人,科技体制改革、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双一流建设、高水平智库建设等的首要问题是甄选一流人才作为学术带头人并充分发挥作用,这一问题不解决,再好的规划、再迫切的需求,都无法实现。

为战选才,为科技战、智库战、国防战等优选英才,让数量可观的被埋没、被半埋没的一流人才及时胜出,立竿见影地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研究能力和智库竞争力,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以有效应对国际上的严峻挑战,在大国博弈中赢得优势,以维护公平正义,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7月25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