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锐评】
一直以来,“婚姻”和“家庭”都是深受影视作品追捧的热门题材。从《新结婚时代》《王贵与安娜》《金婚》到《父母爱情》《三十而已》《小舍得》,不同年代的爆款电视剧为观察婚姻观念和家庭生活变迁提供了重要窗口。近年来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传统以家庭关系为核心的生活取向型影视剧,逐渐被以女性主导的婚育类话题为取向的创作取代。相较于平凡生活中的家长里短,女性尤其是职场女性如何处理家庭、工作和育儿的关系,变成时下最立竿见影的流量密码。这一方面表现出整个 会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普遍的婚育焦虑的媒介表征。
近几年影视市场上所谓的“爆款”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类似争议。比如现象级热播剧《小欢喜》《小别离》《小舍得》三部曲,分别聚焦高中、初中和小学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从家庭教育切入都市 会的亲子关系命题。三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相对真实地反映出当代家庭在子女教育问题上面临的焦虑、挣扎和无奈。高考的唯分数论、中学的出国热、小升初的鸡娃内卷,这些都是普通人在养育下一代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困境。电视剧通过剧中人物对家庭生活、教育观念的探索,实现不同代际成年人与 会、自我、父母、伴侣和子女的多重和解,为解决当下的婚育焦虑提供了现实观照。但是某些剧情过度戏剧化地渲染焦虑氛围,也同时造成过犹不及的负面效果。比如《小舍得》,两个家庭丧失理性的教育攀比和令人窒息的鸡娃手段,为年轻观众带来的心理恐慌已远远超过了良性反思。因此,虽然影视剧的立意是希望借助家庭场景中的细微切面来呈现背后更宏阔且复杂的现实,但其创作过程必须更巧妙地处理不同情节之间的戏剧张力,才能更好地实现观念引领和 会疏导的效果。
从深层来看,影视作品中越来越严重的“贩卖焦虑”问题可以部分归因于创作对 会不断固化的阶层想象。目前热播的大部分婚姻家庭剧的基本设定都是高收入阶层,人物的核心矛盾集中在保持 会地位、实现阶层跃升或者平衡高级职场女性的婆媳冲突。这种剧情显然悬浮于多数普通人的日常经验之上。它们通过戏剧元素构筑了一个遥远的他者世界,人物解决问题的路径很难具有普遍性和可借鉴性,普通人只能从中获得碎片化的情感共鸣,却不得不承受巨大的落差感和无力感。在剧中,焦虑是真实的,未来是虚妄的,如果掌握更多 会资源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被现实裹挟,奋斗中的青年人又该如何抵抗生活的重压呢?由此可见,当影视作品过于强调阶层位置,就容易形成文化区隔而失去与现实生活的有效连接,其结果是削弱 会问题的关注度而被情绪主导。
《光明日 》( 2022年07月20日15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