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明低碳祭扫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在今年清明节前夕,为避免现场祭扫引发聚集性疫情,全国多地发出通知倡导民众采用 络祭扫、错峰祭扫、鲜花祭扫、家庭追思、植树踏青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
随着 上祭扫、云祭拜逐渐成为新习俗,在不少平台,代扫墓、代献花、代哭等祭拜方式纷纷上线,成了一门另类的生意。
络祭扫同比增长192%
今年清明节期间,为满足人们的祭扫需求,各地相关部门、机构通过多种方式提供了云祭扫服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2304个 络祭扫平台。人们可以通过 络祭扫平台,向过世的亲朋好友寄托哀思,付费选择是否留言、献花等,或委托陵园工作人员购买代祭扫服务。
在山东济南,某墓园提供了代客祭扫服务。一名礼仪师在墓位前摆放水果、点心、鲜花等,并轻轻诵读悼词,向逝者行鞠躬礼,擦拭墓碑。另一名工作人员则负责记录现场图片和视频,制作完成后发送给逝者家属,帮助人们完成云祭扫、寄托哀思。
江苏南京、陕西西安、天津等多地也开通了 上祭祀渠道和平台,为市民提供云祭扫服务。
据统计,今年清明节期间,各地累计接待现场祭扫群众175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74%。而参与 络祭扫的群众人次有大幅提升,共215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92%。
不合理收费、将祭拜娱乐化等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
由于 络祭扫平台主要由大中城市及规模性墓园等提供,许多需求无法被满足的人则选择了云祭扫App、二手电商平台的代祭扫服务。代祭扫、 络祭扫等新兴事物,受到不少因疫情防控而无法返乡人员的欢迎,成为人们寄托哀思的重要纽带。
据了解,这些云祭扫App功能相似,一般设有名人纪念堂和已故亲友纪念馆。用户注册后,可免费为已故名人、伟人、烈士等送花、祭拜,还可以为已故亲友建立纪念馆。其中,为已故亲友祭拜设置了多样的虚拟祭品,不仅包括上香、送花圈、送鲜花等,还包括烟酒、茶、儿童玩具等,收费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然而,许多代祭扫服务却因其另类表现而“出圈”。充会员、“刷礼物”、代 啕大哭……一些不合理收费、将祭拜娱乐化的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
不少云祭扫App提供了高价付费服务,并诱导用户“氪金”——充值几百到上千元成为会员,可免费使用祭品、升级纪念馆等;效仿直播“刷礼物”方式,用户购买电子祭品后,可在纪念馆公屏发出弹幕刷屏;建立排行榜,根据“刷礼物”金额高低依次排名。
而在一些二手电商平台,不少用户发布了代买鲜花、代擦墓碑、代祭祀等相关祭扫服务。其中,代磕头、代大哭、代聊天等内容引发了 友热议。还有不少 友购买服务后发现被骗。“同一个视频,不知道多少人上当受骗。”有消费者在购买服务后表示,商家发来的现场视频只有一个是当天拍的,其他视频都是一个月前拍摄的。
云祭扫行业亟须有效监管
对于云祭扫付费服务,有 友表示“虚拟纪念馆可以寄托对逝去亲人的一片心意”;也有一些 友认为,这些方式感受不到祭拜亲人的诚意。
虽然目前市场评价多样,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这些云祭扫App依然持续吸引着不少有需求的消费者。据了解,某平台目前注册用户已经有10万多人,用户年龄主要在30岁至55岁之间。
由于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云祭扫行业仍缺乏相关法规和监管,这是导致市场上乱象频发的原因之一。
日前,为规范 络祭扫秩序,防范借 络祭扫传播封建迷信信息、随意“立碑”侵犯他人权益、恶意敛财损害群众利益等乱象,国家 信办等相关部门下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明期间 络祭扫规范管理工作。
通知要求, 站平台不得巧立名目收取高额服务费、不得售卖豪宅文玩等导向不良纪念品、不得以提供私人定制豪华服务等方式借机敛财;要严防活人被祭拜、随意立 碑建 墓等情况。同时, 站平台要及时处理 民投诉举 ,回应 民关切;要依法依规从快处置违法违规信息和账 ,并及时发布公告。
(光明日 )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