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待农机无人化等概念|商业观察

  • 那些以“智能农机”“无人农机”概念为时髦的企业,前提还得把机器本身做好,首要的是要提升产品的可靠性。不然“大脑”再聪明,也不能解决“身体行动”即作业的问题——哪位机手愿意买一台作业时小毛病不断甚至经常停机的收割机呢?

  • 一向以农机无人化、智能化作为卖点大肆宣扬的某跨界玩农机的企业,今年终于由纸上层面落到实体层面,在山东某地建厂,并且把以往看上去颇为酷炫的机器给装上了驾驶室。在老朱看来,这更代表了这家企业农机制造战略的改变与实施路径的一种纠偏。

    要说发展智能农机,你用别人的机器,或者己方提供图纸让别人代工生产,嫁接上自己的智能化技术就可以了,反正是让机器更灵活、更聪明。而现实中,在当下及未来十年八年内,在商业模式上,这一套很难成功。除非你有花不完的钱,老子就是有兴趣干这个,不需要投资回 。显然,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是某家研究单位,可以花国家的公帑或有本事圈来别人(企业)的钱,不用讲商业回 。

    开头提到的这家企业曾经开发了几款没有驾驶室的收获机械,极为炫目,就是不知道中不中用、实不实用。题外话,不是驾驶室里没人或是没有驾驶室就是无人农机,机器作业时后面跟着一堆人现场控制呢,后台运营也需要一大拨人。农机作业永远不可能完全“没人”,也就是永远离不开人。这一点,在下更认同中国农业大学白人朴教授说的“少人化”概念。详见:白人朴教授: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要人强机精 ;也很认同中国农机院副总经理赵庆亮的判断: 赵庆亮:中国农机化完成或在2035年,智能化是方向但不宜大干快上!

    所谓无人农机、智能农机,更多是替代一下人的劳动、短暂解放一下作业机手的“双手”,发挥一下“大脑”的功能,也就是为机器这个“身子”赋能。如果机器在作业时经常发生故障,这个机器大脑是无法进行自动修正的,还是需要人来维修。因此,那些以“智能农机”“无人农机”概念为时髦的企业,前提还得把机器本身做好,首要的是要提升产品的可靠性。不然“大脑”再聪明,也不能解决“身体行动”即作业的问题——哪位机手愿意买一台作业时小毛病不断甚至经常停机的收割机呢?

    再聪明的农机都是用来作业的。如果我国的农机制造商不能在机器本身的制造与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与开发)等方面进行大幅提升,就很难抢占国际农机中高端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与国际巨头进行竞争。对于有实力的企业,老朱认为一个可取的做法是,一方面继续做好产品本身的研制生产、提升产品技术与质量,同时把当代领先的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大力导入机械这个“躯体”并融合,齐头并进,再把领先的产品与有效市场需求相结合,这样的企业取胜的可能性或将更高。

    最后声明一下,上面这些关于无人、智能等方面的内容更多是指产品层面的。从管理运营的层面,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各类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甚至单个农民等市场主体,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一定是越高越好。即使指出当前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绝不是反对发展所谓无人、智能农机。从国家、行业及少数优秀企业的战略层面,代表趋势的事情一定要做。至于做不做无人农机或者智能农机,只是不同的企业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与目标追求不一样罢了。(原刊于《农机市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0月11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1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