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参与了一个TOP品牌供应链计划软件的学习,讨论客户需求与售前方案。不过,从过程中,我感觉到还没有一套有效的销售策略。虽然客户需求越来越多,但是成单难度还是很大。我试着分析一下原因,抛砖引玉,共同促进。
客户提出了对于计划软件的需求,无外乎两个方面存在问题:
一是结果不好:结果不好,表现在三个方面:交付不高、库存大、效率低。效率就是指生产插单、采购急单、物流紧急运输等;计划做的不好,这三个方面都不好。
二是:结果不好的直接表现:产销冲突严重,销售太强势:导致插单急单,预测做不准还不承担库存责任;突然变需求怪后端交付不了;销售做预测不认真,计划端想要努力也无用(因为预测源头就不准啊);老板又希望解决计划问题,所以供应链总监只好硬着头皮找外部资源来协助。
就个人理解,产销冲突是永恒的,大多数企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只不过很多企业还没有形成项目需求,没有立项要找外部资源来解决。
从TOP计划软件解决方案的角度,现有解决方案的特长和优势是:可以解决预测层层上 收集的难题、可以提供各种预测模型,可以针对促销事件进行预测,可以提高预测准确率(是否有了模型就真能提高个人认为也不一定,只有一点可以肯定,都是不准的),可以形成共识需求预测。
可以支持端到端计划业务,可以采用模型进行库存控制,可以支持四步法S&OP,可以进行多种计划方案的优化对比,可以基于计划做未来的财务预算,可以机器学习优化短期预测与调拨等。
显然,解决方案的优势 与 客户想要解决的问题 似乎有一个鸿沟。一部分客户从解决方案看不出如何解决自己问题的,渐渐就不会有声音了。还有一部分客户自己已经决定要推进:于是就会提出具体的需求,如信息如何上 、库存怎么控制,如何做主计划,分解为物料需求计划和生产计划。
对第一部分客户,如果没有可以解决他关心问题的方案,要唤醒比较难。
对第二部分客户,即使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就我判断,也可能会存在下一步推进的难题。为什么呢?
因为对于计划软件来说,功能不等于给客户带来价值。这一点与业务执行软件不同,业务执行软件有一个功能就有一份价值:比如对于采购,能够做在线招标,对于控制成本就是有用的;能够和供应商进行采购计划传输与答复,对于交期控制就是有价值的。
但是对于计划来说:能够做共识预测、能够做库存控制模型,能够机器学习,一个功能如果不在最终结果上体现出来,这些功能就是无意义的。结果就是三个方面:交付、库存与效率,这三个方面同时变好,同时变差。计划结果的优化,都不是单点改进的结果,都是体系优化的结果。单一点优化从操作层面看是有改进的,但是对于结果未必有效。
如果方案不能说明 方案如何导致最终结果(交付、库存、效率)的优化,客户是很难下单的。
就个人的理解:系统支撑的计划 与 客户的手工excel的计划; 由于处理能力、采用模型、数据一致性等因素,计划体系一定是要做结构性变化的。所以不能把企业现在手工计划的流程与逻辑搬到系统里面。如果这样,那如何保证新计划体系能够带来结果指标的优化呢?那上系统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客户提出的需求,未必一定是正确的业务。客户对于产销计划,也是小白,远远不是专家。
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帮助客户建立更优化的计划模式:新模式不仅要优化计划业务逻辑,包括计划时长周期调整,锁定期,长短周期的协调,一些库存控制模型应用,还包括计划部门与各个业务部门职能关系,考核指标等。
尤其要清晰解释,为什么新的体系能够实现优化,新体系下各个部门是如何协作的,如何破解产销冲突的(产销冲突不过是一种业务场景,要解释清楚新计划体系是如何应对这种业务场景的)。如果计划体系是有效的,客户任何的问题都可以得到满意的答复。
所以计划软件销售的关键是要帮助客户设计未来的计划业务模式,要能够引领客户做计划业务的优化。而帮助客户建立更优化的计划模式,实际也是回归基本面,减少客户的非正常需求,对于快速实施也有好处。
声明:资料由本媒体 从 络收集整理而成,所有资料版权归原公司、机构所有。资料仅供学习参考,切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删除,非常感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