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零零计划#
你好,我是偶然趣聊。让我们继续聊一聊人生百味话题。
随着节假日来临,秋高气爽,天气渐凉,正是身心放松时期,也成为 络、手机各种骗局渗透、入侵、升级,“收割、收获”果实的最佳时期。
笔者假期与亲朋好友聚会期间,发现一个现象,以前用“老年宝”的老年群体也在逐步使用智能手机,七、八十岁的老年人都有了各自的智能手机。
笔者的好友就及时制止了一起“老母入骗群”的悲剧。
好友的老母亲七十多岁,平时与老伴独自生活,日常与子女们随时保持联系。
老母亲与周边同龄人结成朋友圈,日常参加一些老年学习班,唱歌、学画、锻炼等,自得其乐。
但是,因年龄、知识文化、见识等原因,老母亲对 络一无所知,智能手机的使用也是在子女反反复复教学下才勉强学会,微信也仅仅会语音聊天、视频等最基本使用功能。
基于这种情况,手机仅仅是老母亲与家人、好友的联系工具,微信红包、支付、零钱都不用,日常生活都用现金。
一个月前老母亲参加了一个“低价”两日游活动。
家人不断提醒,所有的“低价、免费老人团”都是陷阱,最好不要参加。
但抵不住诱惑,仍结伴而行,信誓旦旦不会听别人劝,不买东西。
无奈,子女们交代她,随意玩玩可以,不要购物!不要购物!
老母亲回来后还是带了不少吃、用东西,还一再强调是自己想买的,不是被导游忽悠买的。
因花钱不多,子女们也没过多责备。
时隔不久,国庆长假期间又开始组织了一次几十元一日游,这次回来似乎玩得更兴奋。
几天前,好友忽然接到电话,老母亲在银行办理了银行卡,说是“导游”说的,如果没有银行卡就进不了他们的“群”。
与她同行的“老年朋友们”就劝说老母亲办一张卡,可以少放一些钱(几十元都行),绑定在手机里,以后用起来方便。
一听这种情况,好友完全明白了,这就是所谓的单位赞助、免费旅游做的“局”。放长线,为了钓大鱼。
几次小恩小惠旅游之后,赢取了信任,开始请君“步步入瓮”。
重点来了,老人们要想继续免费、低价游玩,必须进入他们的“群”,“入群”的条件就是要绑定银行卡。
后面的一切一切,可想而知,“群”已经张开大口,等着吸血。
老母亲对手机银行啥都不懂不会,全凭“群主”操弄了。
好友立即注销了老母亲的银行卡,把可能出现的风险一条条分析给老母亲听。
骗局一、“入任何群”都不可能要求办理银行卡,这是完完全全的“局”,只能蒙骗对 络一无所知的老年人。
骗局二、老母亲一直强调银行卡在自己手里,只放少量钱,不会有危险。
殊不知,银行卡一旦与手机绑定,自己不会使用,由别有用心的人操作,被下载远程操控软件,账户被监控、资金被转移,自己一无所知。
甚至被 络盗用信息,申请 络贷、信用贷、高利贷等等,不知不觉间成为高额欠款人。
骗局三、现在有很多专门针对老年人群体的黑色产业链
利用一些老年人“爱占小便宜”的特点,以免费旅游、抽奖、送礼品方式,掌握他们日常生活习性,家庭成员情况,分析老年人 会认知能力、防范意识等,实施步步引入的方式进入骗局。
很多寂寞、孤独、孤身生活的老人,养老钱被骗得血本无归、家庭破裂,凄惨落魄。
骗局四:随着 会宣传与曝光,骗术也改变直接谈钱谈物的方式。
先免费带老年人旅游,送小礼品,假情假意告诉他们买东西完全自愿。
叔叔阿姨甜甜喊着,跟前跟后哄老年人开心,似乎很讲义气,似乎没有强迫购物。殊不知,他们放的是“鱼饵”,目的就是让老人们赢得好感,放松警惕,放下戒心。
然而,这个“局”才刚刚开始,等着老年人心甘情愿、迫不及待“上钩”、“入群”、“入局”,大戏才能开演,“连环套路”还在后面。
骗局五:进入不明真相的“群”,各路“牛鬼蛇神”蜂拥而至,很快就会有各种免费培训、“养生大师”的讲座出现。
他们用各种“长生不老”,“防癌抗癌”,“包治百病”的“神药”给老年人洗脑。
随后,就会有各种理财、投资、无本生利等高利息“媒子”轮番轰炸,诱导诱惑老年人拿出养老钱“钱生钱”。
很多非法集资受害者就是这些老年人。
不会操作手机的,由“群主老师”操控,甚至以老人名义高额贷款,高利贷、信用贷、超前贷等等,很多老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巨额欠款人。
好友针对老母亲出现的风险情况,家庭成员立即行动起来,对老母亲进行了一场全方位、多层次案例、法律、现实教育。
总算是有惊无险,及时避免了一场“入群骗局”风险。
现代 会,老年人面对各种骗术,抵制力越来越弱,防不胜防。
笔者意识到,“父母辈们”日渐衰老,跟不上 会发展节奏,他们的思维、智力、 会认知和识别能力都在减弱。
而骗局却在不断升级,越来越隐蔽,难以察觉。
“父母辈们”已成为骗局锁定的目标人群。
所以,有必要深入聊一聊,尽可能让“父母们”避开这些“坑”,安度晚年。
使用智能手机对老年人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微信群的聊天功能,刚开始会用微信的老年人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充满着新奇与魔力。
微信可以免费语音、视频,可以进到各种老年群,“新朋老友”可以在群里热烈联系,家长里短、养生八卦,既减轻了寂寞,又沟通了信息,加深了情谊。
他们除了本身自带的朋友圈,还在不断加入各种不明来路的“群”,无任何防范意识。
老年人用智能手机,致命的弱点和风险在于:
他们并不了解 络是怎么一回事,不熟悉手机功能,对智能手机操作一知半解,或根本就是“ 盲”。
技术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但骗术也在迭代升级,骗局也紧紧跟上了现代信息发展的步伐,毫不落伍与逊色,甚至更胜一筹。
毋庸置疑,骗子的智力智商大都在常人之上。
国家官 、电视、警方等媒体广泛宣传、不断披露各种新型骗术,公开一些被骗的真实案例,不少人的防骗心理增强了。
可是,总有人存在侥幸心理,盲目自信自大,不认为自己被骗。
特别是有了微信这个“免费” 交平台,熟人世界的行骗开始提档升级,很多人在“半梦半醒”中进入温柔的“局”仍浑然不觉。
以下建议是对所有读者朋友们,除了自身要时刻警醒警觉,对家里正在使用智能手机的“懵懂”老人们,也一定要时常提示、提醒,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建议一、老年人坚决不要在手机上绑定银行卡
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功能成为中、青年人群生活常态,这几代人是跟着互联 、信息 络一起成长的,比较熟悉和熟练掌握各项功能,大多能运用自如。
即便如此,仍有很多被坑被骗的人,如风行一时的“POP”害惨了多少人,什么年龄段的人都有(这是另一个话题)。
40、50群体都是“父母辈”,基本已属于老年人,他们文化知识水平、适应 会变革能力、新事物学习接受能力都较弱,对一些新生事物半知半解。
老年人接触智能手机相对较晚,对于 上信息难辨真伪,看到别人使用,很时尚、很方便,也开始学着使用。
强烈建议,一些学习能力强的老人,如果实在想用微信支付,可以由子女定期发微信红包,放在零钱里使用,这样既满足了好奇心,也避免了绑定银行卡的风险。
千万千万不要在手机上绑定银行卡,自己不会操作,求助别人,就会留下无限风险漏洞。
建议二、坚决远离“免费、低价旅游陷阱”,不加入来历不明的“群”
无论什么年代人,骗子之所以屡屡得逞,所有上当受骗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和心理:
贪占小便宜,妄想发横财。
问问老人们:自己子女都不一定能做到的免费旅游、免费吃喝,所谓的“赞助商家”难道是慈善家,专门做赔本不赚钱生意?
问问老人们:这些“陪游”们整天啥事不干,所有工作就是陪着这些毫无关系的老年人吃喝玩,叔叔长阿姨短,嘘寒问暖伺候着,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问问老人们:再遇到类似“免费游玩”,办银行卡才能加入“群”等,是否敢同意让告知老人们的子女代为办理、加入?
几个问题问一问,可能就会“一语惊醒梦中人”。
建议三、老年人使用手机时,坚决回避、下载来历不明软件
一个针对老年智能手机的灰色地带正在形成。
大量互联 软件就是对老年人展开“围猎”的,其中,手机是“主战场”,已经到了避无可避的地步。
很多老人通过智能手机看新闻、看视频、读小说时,总会跳出各种“安全提示”,称有病毒、要“扫垃圾”,或者是“内存严重不足”。如果按照提示“清理”,手机就会迅速下载别的APP。
自动清理过程中,又有新的提示,点击后,又下载了新的APP。
这些APP安装后,老人的数据信息就会被收集,进而形成用户画像,各种虚假广告、低俗内容扎堆涌现在老人的手机上。
调查数据表明,喜欢养生保健类文章的老年人中,有66.6%曾经在互联 上受骗上当。
针对 络上、手机上出现的红包、金币、免费等等诱惑,一定要指导和告诫父母们:
不要点击!不要点击!
不要下载!不要下载!
不要相信!不要相信!
建议四、不随意购买廉价手机,不把手机交给不熟悉人操作
据央视3.15曝光和警方通 ,有一些可任意“植入”老年智能手机的木马程序,可以利用外部服务器控制手机向外发送诈骗短信,用户想删都删不掉。
这一类智能手机屏幕大、声音大、电池超长待机,内存小,装载微信、视频等少量软件,最便宜的批发价只需要两三百元钱一台。
在售卖手机卡 过程中利用老年人对智能手机不熟悉的特点,偷偷注册微信、抖音等 交平台账 进行贩卖。
一些老年人图便宜、非正规途径购买后使用,被人作为诈骗,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后都一无所知。
建议五、迷信手机能挣钱的“馅饼”,其实都是“陷阱”
一打开手机,看视频赚钱、玩游戏赚钱、走路赚钱、喝水赚钱、睡觉赚钱比比皆是。
赚钱任务总是绕不开看广告,标榜的高收益迟迟难以兑现,越来越多老年人正沦为 络江湖的“韭菜”。
不少老年人甚至中青年人也沉迷于刷手机完成“赚钱任务”。
结果很容易被一些噱头诱导或欺骗,落入某些APP设下的圈套。
老年人一旦陷入其中,不仅会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带来很多潜在风险。
比如,在绑定微信或银行卡的过程中暴露自己的财务信息,通过无意中授权读取相册或通讯录等造成个人信息隐私泄漏等问题。
“天上绝对不会掉馅饼”!
手机里更不会蹦出“馅饼”,只能是“陷阱”!
玩的全是“坑”,千万不要进!
建议六、坚决不要对子女隐瞒与外界涉及钱、财、物的行为
各位父母们,你们要相信子女的认知能力,相信他们的分析判断和敏锐洞察力。
要及时沟通,千万不要隐瞒!不要自信!不要怕子女责备!
如果还没发生此类情况,这篇文章就当做是预警;
如果已经遇到类似情况,请赶紧刹车,前面可能就是深不见底的“陷阱”;
如果已经被引入“局”,正在路上,还不太深,赶紧想办法补救挽回;
如果已经深陷其中、造成损失,不要怕子女们责备,不要隐瞒,及时 警。
越早告知,越可能多挽回一些损失。
身为子女们,也有如下建议供参考:
建议一、对父母多予以陪伴和指导
作为子女,日常公务事务再多再忙,都要抽出时间和精力关心关注父母们,给逐步进入老年、逐步脱离主流 会的父母们多一些关心、爱心、耐心。
除了关心他们日常生活、健康之外,还要关注他们精神层面的需求。
在日常聊天中掌握他们有什么变化,近期都交往了什么“新人”,都参加了哪些 交活动,都做了哪些以前没做、现在羡慕别人在做、自己也想尝试的事情,从不经意聊天中发现风险与端倪。
建议二、经常给父母讲解 会复杂变化与风险
日常多注意收集官媒、 络、电视中披露的典型案例,时刻提醒提示父母们,不要相信陌生人。
很多骗局成功就是“温水煮青蛙”,通过小恩小惠、叔叔阿姨的甜蜜呼叫、嘘寒问暖,不知不觉由陌生人变成了所谓“朋友”和胜似亲人的“亲人”。
建议三、尽可能多尽点孝心,陪同父母一起出游
如果有时间,就多陪父母出去走走。
如果抽不出时间,可适时安排正规旅行 让父母出门旅游,不让他们与 会太脱节。
空闲时间,帮忙检查一下父母们的手机,查看有没有被下载可疑软件、清理风险app等。
这既是对父母辈们的关心,也是与自身息息相关的真切需要。
“骗局、骗局”,正是骗子先做“局”,“局中人”深陷其中,才会执迷不悟,不认为是“局”。
作为理性清醒的“局外人”,一定要随时出手,紧紧拉住“入局人”不松手!不放弃!
读者朋友们,此文请随手转发给父母、亲朋好友们
敬请关注、评论、分享,相互提个醒,避免亲人们无意识落入各种“骗局”。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