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不开的“拆红包”“送会员”
遇到类似情况的还有市民胡先生。胡先生喜欢用爱奇艺追剧,在App里会有免费送会员的界面,点击后却跳转到“提钱花”借贷页面,并显示“首借送会员”。除了“首借送会员”的活动,还出现了“最高借款额度20万”、“按日计利、普惠金融”、“身份证申请、无需抵押”等借贷广告。
爱拍照的颜女士最近也遇到了这个问题,自己在使用美颜相机时,会有弹窗消息,提示她有一个红包未领取。点击领取红包,直接跳转到了“美图e钱包”界面,“1000元借一天,利息低至0.2元”、“最快五分钟到账”等广告清晰可见,在广告下方还不停滚动着用户成功借款的信息。“好端端的拍照软件,不知道为什么也要跟借钱扯上关系。”
各种App热衷放贷,但对于用户来说,很多时候确实是一份超额的体验负担。“我就想刷个剧、打个车、点个外卖,也要被借贷广告骚扰一下。”
“轻松借钱”并不轻松
为何众多App都开始和“借钱”扯上了关系?一方面,和传统借贷渠道相比,这类基于App的贷款宣称高额度、低利息、无门槛,并且在线就能完成操作,吸引了很多年轻用户;另一方面, 交、出行、视频、外卖等生活服务类App用户基数庞大,在这些App“满屏式”的宣传下,一些用户受诱惑开通了借贷功能。
理性和监管“并驾齐驱”
业内人士指出,APP提供借钱服务的背后,一方面会出现过度收集以及滥用用户个人信息的现象,甚至用户信息会被多次倒卖,危害用户的隐私和权益;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诱导用户超前消费、过度借贷的风险,部分风险意识不足、消费自控力差的群体容易产生过度借贷,还不起贷款进而影响征信问题。
针对各种 络App借贷行为,各种监管的举措也在不断出台和完善。有专家指出,生活服务类App覆盖范围广,过度的宣传很容易让用户掉入陷阱,有关部门应加大对App借贷功能的监管,规范App开设借贷功能的门槛,同时对平台的借贷资质加强规范。
也有专家指出,在加强对App监管的同时,也应呼吁用户进行理性消费,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避免过度超前消费、过度借贷以及以贷养贷。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