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控制领域龙头,全面布局工业 4.0
深耕流程工业市场,全面布局智能制造
1999 年 12 月,公司前身浙江浙大中控技术有限公司由浙江中控软件有限公司与自然人 金建祥、裘峰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本 100 万元。公司一直深耕于流程工业领域,沿着 清晰的业务主线快速发展。公司以集散控制系统(DCS)起步,从工业 3.0 到“工业 3.0+4.0”,从产品到“产品+服务”,由工业自动化产品供应商加快发展成为流程工业智 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业软件、自动化仪表及运维服务,形成了控制系 统、工业软件和自动化仪表三大技术平台,构建了集散控制系统(DCS)、安全仪表系 统(SIS)、 络化混合控制系统、工业软件和自动化仪表等五大核心产品线,以及以控 制系统为基础,以工业软件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2021 年公司集散控制系统 (DCS)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 33.8%,连续十一年蝉联国内 DCS 市场占有率 第一名,其中化工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达到 51.1%,石化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达到 41.6%; 安全仪表系统(SIS)国内市场占有率 25.7%,排名第二;工业软件产品先进过程控制 软件(APC)国内市场占有率 28.6%,排名第一。
作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领先企业之一,公司主营的智能制造产品及解决方案受到行业和 客户的广泛认可。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按照产品类别可分为工业自动化及智能制造解决方 案(包括“自动化控制系统”或“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业软件”等成套项目)、自动化仪 表、工业软件、运维服务和其他业务。其中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业务一直是公司多年以来 主营业务的核心。
股权结构较为分散,员工持股充分激励
根据公司 2021 年 披露,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褚健先生直接持有公司股份 14.65%,目前担任公司战略顾问。实际控制人褚健先生是中国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专家, 1997 年入选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公司股权结构相对分 散,其他持有 5%以上股份的主要股东为杭州元骋(持有 7.99%)和正泰电器(持有 6.03%)。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持有公司 4.43%的股份。
自 2014 年以来,公司多次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根据公司公告,2019 年 4 月, 公司实施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共 402 名员工参与,合计持有员工持股计划 2,043.66 万份份额;2019 年 9 月,公司实施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共 460 名员工参与,合计持 有员工持股计划 1,200.00 万份份额;2019 年 9 月,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合计 向 211 名激励对象授予 1,177.00 万份股票期权,涉及的标的总股票数量为 1,177.00 万股;2019 年 9 月,褚健将所持公司 3,950.00 万股股份转让给其控制的杭州元骋,用于对高管及核心人员进行激励,激励对象出资认购,并通过德清嘉孚、杭州元骋间接持 有公司股份,共有 41 名激励对象出资认购,认购股份数达 963.00 万股;2021 年公司 公告再次授予 1002 名员工合计 298.95 万份份额。2021 年 显示员工持股 1 计划已 持有公司股权 4.14%。
公司优势持续增强,营收利润稳步提升
公司在流程工业领域深耕多年,与主要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近年来,国内 流程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升级,制造业对于高端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需求 不断上升,下游客户需求旺盛,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水平均实现稳步增长。2016-2021 年,公司营业总收入从 14.84 亿元增长到 45.19 亿元,复合增速为 24.95%,归母净利 润从 0.51 亿元增长至 5.82 亿元,复合增速为 62.68%。
公司在流程工业领域凭借多年的实践及积累,在该类行业的竞争优势相对较为明显,具 有一定的品牌溢价、项目附加值较高,公司综合毛利率处于较高水平。近年来,公司持 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维持在 11%以上,不断积累产品和技术 优势。2021 年推出新一代控制系统系列产品,新一代实时数据库、智能工厂平台软件 等工业软件产品,增加了下游客户智能工厂应用场景。公司在工业领域内的自动化、数 字化、智能化技术和产品优势进一步提升。
紧抓石化化工基本盘,细分行业有望景气向上
下游以石化化工为主,过去收入增长稳定
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炼油、石化、化工、煤化工、电力、核电、制药、冶金冶炼、建材、 造纸等流程工业领域。2021 年,公司主营业务按照下游划分,公司化工收入占比约为 30%,石化占比约为 21%,二者合计超过 50%。基于完善的产品体系,公司积极开拓 市场,凭借二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积累了一大批优质客户,并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 关系。截至 2020 年 12 月末,公司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和建立合资公司等方式,与大客户 及行业标杆客户实现强强联合;与万华化学集团等行业标杆客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 新安化工集团设立合资公司,共同建设行业智能工厂,推进行业智能化业务发展;与中 国中化、荣盛集团、桐昆集团、巨化集团、恒力集团、陕鼓集团、陕煤集团、延长集团 等国内 500 强企业和行业巨头建立高层互访,提升了公司在头部企业中的影响力。
近年来,公司化工及石化行业收入维持稳定增长。2019 年以来公司化工及石化收入同 比增速持续提升,对公司营收形成一定支撑。2021 年公司石化收入同比+73.9%,化工 收入同比+26.6%,收入继续维持较高增长。
中控技术下游主要为化工、石化领域,其周期波动与石化和化工波动较为相关,行业波 动性相对较弱。但由于公司市占率在过往的周期中呈现大幅提升趋势,因而带动公司收 入弹性均较高。从行业来看,自 2021Q4 以来,相较于离散型市场,项目型市场增速相 对趋稳,电力、石化、化工等行业 Q4 需求维持较好水平。
化工:细分景气催化,下游盈利周期驱动需求
化工终端消费为衣食住用行等。2021 年受到内需逐步复苏,外需快速增长驱动,化工 行业经营向好,收入利润快速修复。展望 2022 年,经济动能持续向好,海外主要经济 体逐步复苏,全球经济重归增长轨道,带动化工品终端需求提升。2021 年,随着全球新 冠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下游需求逐步复苏,基础化工品需求逐步修复。2021 年化学原 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利润总额分别累计同比增加 87.8%和 149.2%。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和化学纤维行业受益于产品价格上涨,利润大幅增长。受益于产品 价格上涨,化学原料和化学纤维盈利能力有所提升。
石化:炼化投资或将复苏,升级是主旋律
大炼化方面,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趋势下,中国化工产业向规模化、一体化、 节能高效方向发展, 2021 年上半年部分石化申 项目被撤销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对 化工项目的审批较之前难度明显增加不少;12 月 8 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 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并且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 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等内容。在此背 景下,未来大炼化投资或将复苏,据统计,2022 年-2025 年将增加的炼化产能或将超过 1.2 亿吨。从中石化资本开支也可以看出,2022 年公司计划投入资本开支 1980 亿元, 同比+18%,其中化工板块同比+28%。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 部、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 见》。《意见》提出,到 2025 年我国石化化工行业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结构布局 合理、绿色安全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格局,高端产品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明 显增强,高水平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意见》主要目标集中体现在 5 个方面:一是 加快创新发展,到 2025 年,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 1.5%以上。突破 20 项以上关键共性技术和 40 项以上关键新产品。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宗化工产品生 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产能利用率达到 80%以上;乙烯当量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化工新 材料保障水平达 75%以上。三是优化产业布局,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 迁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形成 70 个左右具有竞争优势的化工园区。到 2025 年,化工园区 产值占行业总产值 70%以上。四是推动数字化转型,石化、煤化工等重点领域企业主要 生产装置自控率 95%以上,建成 30 个左右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0 家左右智慧化工示范园区。五是坚守绿色安全,大宗产品单位产品能耗和碳排放明显下降,挥发性有机物排 放总量比“十三五”降低 10%以上,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高,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 事故。十四五规划中加强对数字化转型的要求,进一步催化公司产品的需求。
公司订单和库存指向景气仍处高位
公司自身经营看,订单仍较为饱满:1)存货:2021 年为 30.35 亿元,较 2020 年底 (20.71 亿元)有所增长;2)预收+合同负债:2021 年为 24.19 亿元,较 2020 年底 (19.08 亿元)有所增长。
稳中求进,多点发力
核心产品DCS 市占率再突破
DCS 是公司的主力产品之一。2019 年中国市场 DCS 规模 69 亿元,其中化工、电力、 石化占比分别为 37%、24%、19%,三者合计占比超过 80%。中控技术在化工及石化 领域市占率领先,2019 年石化领域市占率为 29.7%,化工领域市占率为 40.7%。
流程行业的客户粘性相对较强,形成突破以后,公司近年的市占率稳步突破,2021 年 度,公司各项业务取得较快增长,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实现较大幅度上升。集散控制系 统(DCS)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 33.8%,连续十一年蝉联国内 DCS 市场占有 率第一名,其中化工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达到 51.1%,石化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达到 41.6%, 远超第二名;安全仪表系统(SIS)国内市场占有率 25.7%,排名第二;工业软件产品 先进过程控制软件(APC)国内市场占有率 28.6%,排名第一。
除石化、化工等优势行业继续领跑以外,中控技术在其他行业也在稳步突破。2021 年 公司建材行业收入同比+92.68%,制药行业收入同比+67.3%,电力行业同比+38.24%。 从市占率来看,建材领域 DCS 的市占率从 2020 年的 27.1%提升至 29%。多行业稳步 突破,共同推进公司整体市占率的逐步提升。
在国际客户方面,2020 年公司中标并实施日本大金旗下氟化工(中国)有限公司智能 工厂项目;成功取得印度私营工业集团 Reliance 投资项目的业绩突破;与沙特阿美签 订双方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提升了公司在世界 500 强顶级企业中的品牌形象。2021 年海外业务实现营收 1.84 亿元,同比增长 53.76%,并顺利进入 BASF、沙特阿美等合 格供应商名录,海外市场也在稳步拓展。
推行解决方案,提升单客户价值量
中控的控制系统处于控制层,相对偏软件属性,而且下游行业较为集中。流程型企业对 故障率要求极严,因此,在某一行业的工艺和项目积累显得更加重要,产品发展讲求行 业示范效应后的复用以及多产品的搭配提升单个项目的价值量。因此,中控技术在控制 系统达到一定市场地位之后,向下拓展压力变送器、阀等硬件产品,稳步提升单客户价 值量。
对于中控来说,工业软件的发展相对更为水到渠成,其原有的 DCS 控制在流程型项目 中占据核心位置,搭配工业软件和阀门仪表等销售可以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基于控制 系统优势,向工业 4.0 进发也是公司的主要发展方向。从 2021 年的收入来看,中控控 制系统+软件的模式收入同比增长 90%;仅工业软件收入同增 36%。工业软件的进展相 对较为顺利,未来软件业务有望在未来公司营业结构中占据重要比重。
从 2017-2019 年单客户价值量的情况来看,石化、制药食品、电力行业均有提升的趋 势。2021 年公司大型项目继续稳步突破,大项目合同额同比增长 95%。裕龙石化、中 化集团、中石油等公司均有合作项目落地,与万华化学也加强了全方位深入合作。2021 年公司获得裕龙石化千万吨炼油及百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桐昆集团 500 万吨/年 PTA 及 240 万吨/年新型功能性纤维项目、中石化上海石化碳纤维项目、盛虹炼化千万吨炼油及百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内蒙古包钢联动力空压机群集控项目、东方雨虹 智能工厂项目。
5S 店聚焦价值创造,平台+APP 引领智能制造方向
5S与PlantMate创新模式打开新空间。5S 自动化管家店即提供包括Sales 产品销售、 Spareparts 备品备件、Service 服务、Specialists 专家、Solutions 解决方案等不同服 务。PlantMate 线上平台为 5G 远程专家指导系统及设备管理等。5S 店的设立助力公司 更深入的贴近客户,深挖客户需求,通过不断做厚客户界面不断夯实客户粘性。
近年公司 5S 大店数量逐步增多。2021 年 29 家小型 5S 店升级为中大型店,中、大型 店从 39 家增加至 68 家,其中收入 5000 万元以上单店从 16 家增加至 33 家。2021 年 S2B 工业服务平台收入实现翻倍增长。
2021 年公司发布全国产化控制系统 ECS-700X、云化 PLC 控制系统、高容积率安全仪 表系统 TCS-500、工控 络安全监测系统,基于“平台+工业 APP”的智能制造技术架 构,研发了大量工业 APP,如油品移动、油品调和、操作导航、高级 警管理、资产管 理、计划调度等,并拓展了新材料、新能源、制药食品等行业应用场景。公司牢牢把握 流程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抢抓智能制造发展大潮带来的历史新机遇,积极部署培 育公司第二增长曲线。2021 年,公司先后获得国内外一系列具有业内影响力、有标志 性意义的智能制造示范型项目:签约中国中化集团涪陵 20 万吨/年精细磷酸盐智能工厂 项目,取得在中国中化集团重大突破;签订万华集团、华谊集团、包钢集团、兴发集团 等多个大型智能工厂项目。2021 年,公司依托“平台+工业 APP”的新模式引领着制造 企业在数字化、智能化进行转型,发布了多个细分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在近百个项目 上应用并快速迭代完善,同时拓展了锂电、食品、电缆、防水材料等新行业应用;签订 万华集团、华谊集团、包钢集团、盛虹集团、湖北兴发集团、中化集团、广东邦普循环 等大型智能工厂项目。
组织变革进行时,强化核心竞争力
2021 年 7 月公司启动公司变革项目,包括战略管理、公司治理/人力资源、销售/工程服 务、集成产品开发(IPD)、集成财经服务(IFS)、集成供应链(ISC)。具体来看,公司 在开源节流方面均有改善。
1)开源:加强定制解决方案的竞争力。公司致力夯实营销业务体系,依托线索到回款 (LTC)流程打造以价值创造为中心的“铁三角”营销模式,重点抓好大区&5S 店运营、 行业大客户标准体系及行业标杆“灯塔工厂”建设。通过与行业头部客户、核心设计院、 龙头设备厂商的战略合作,以及提供客户关系建设、行业解决方案开发、产品合作研发、 供应链快速交付、专业化项目管理与工程服务等方面的全生命周期优质差异化服务,提 高大客户满意度和龙头企业覆盖度,培育更多各行业“S 级大客户”,从而提高单客户销 售额、“S 级大客户”业务比重。
2)节流:多种举措全流程降本。为了提高产品毛利率和竞争力,公司将系统性推进全 流程降成本工作,提升公司产品与解决方案的成本竞争力。在全流程降成本重点工作中, 公司将持续性、系统性地梳理公司各个业务环节,对规划、研发、采购、制造、物流、 质量、销售、服务等环节进行成本结构分析和成本优化,从业务流程维度和财务维度开 展结构化降成本的工作。坚持追求全局最优、相对成本领先、设计成本优化前置、价值 点持续改进的全流程降成本核心理念,通过优化产品设计结构和物料、培育战略供应商、 提高制造和物流效率、优化项目管理机制等手段,全方位提升业务效率,缩短运作周期, 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公司成本竞争力。
通过组织变革,公司旨在进一步提升规范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公司治理水平,加强先 进、规范、高效的现代管理体系建设,加快缩短公司运营管理与业界最佳实践之间的距 离,为实现商业成功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