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提起松山湖,为人熟知的是落户于此的大厂华为,是聚集于此的“国之重器”与科学家们,但很少有人知道,十多年前便踏上这片土地,在“湖”里生活、奋斗的年轻人们,见证过哪些沧海桑田,又走过哪些“孤勇”的路。
松山湖这十年的故事,由无数个“湖人”所写,也会一直写下去。
以下,根据兰宇(化名)的故事整理。
十多年前
当“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的
第一束中子
还未射出时
广东东莞松山湖的第一批“入驻者”
已经开始在这里向梦想努力
兰宇就是无数青年当中的一个
“在一片荒芜中
看到一栋栋有设计感的红色建筑
是惊讶,也是惊艳”
他说的
是当年造就无数
互联 产业风云的松科苑
如今
十多年过去
快速发展的松山湖
时代更迭这里是东莞举全市之力建设的创新高地
是走在更为前沿和先锋的科创宇宙
松山湖管委会图片 供图:松山湖管委会
如何定义松山湖
有一个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其中之一便是松山湖科学城
全球第四台
中国首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
在这里
这台“超级显微镜”
正在攻克关键技术难题
散裂中子源航拍图 供图:松山湖管委会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在这里嫦娥五 带回的月壤
正在这里进行研究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摄影师:郑家雄/东莞图库
2021年9月7日,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月壤)接收暨研究工作启动仪式在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举行。图为月壤。 摄影师:郑志波/东莞图库
华为终端、华为大学
在这里
鸿蒙系统在松山湖研发成功
向全球发布
华为开发者大会 摄影师:郑志波/东莞图库
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也在这里
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效果图
作为第一批来到松山湖的追梦人
兰宇见证了松山湖这十年的斗转星移
从一片荔枝林到一座大科学装置
从互联 到创业潮到国之重器
越来越多的年轻精英聚集在此
他说松山湖的特质就是——
“一直在探索”
是探索时代和国家的脉搏
也是探索每个人的岁月和生活
供图:松山湖管委会
兰宇想起刚来时
佛子凹市场里的人间烟火
一群年轻的追梦人
在这里一边吃着烧烤
一边畅想着闪闪发光的未来
他们不曾想到
十年后
松山湖已经从“园”
发展到“城”
他们各自的生活
也跟这里一样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兰宇说——
“松山湖一直在探索,我也是”
这里有一股闯劲
今年是兰宇来到松山湖的第10个年头。
在松山湖当过“码农”、开过公司、创业沉沉浮浮的他,如今是知名企业里的一名主任工程师。
松山湖是他毕业后来到的第一个地方,当时的松山湖,和现在完全不一样。
时光机倒转回当年……
其实,在兰宇来松山湖的前两年,也就是2011年,我们现在熟知的“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就已经在东莞动工建设。
这是一个服务于强国刚需的大科学装置,不会在短期内直接带来GDP。但其“顶流”科研资讯+科研“天团”,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以及松山湖科学城的急速演变。
当然,彼时离中国散裂中子源成功打靶输出第一束中子,通过国家验收投入运行,还有7年之久。人们还未能看到中子探测物质微观结构的威力。
10年前,吸引人们来到松山湖的,是这里强大的互联 氛围。
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吸引着一批批年轻人,来此扎根成长。
2013年,来自梅州、大学读 络工程的兰宇,入职松山湖一家科技公司。
初见松科苑,红色木结构的建筑风格,晚上亮起蓝色灯光的公司LOGO,让兰宇直呼“很酷很漂亮。”,“这就是我想要的工作。”
△2014年,松山湖拥有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企业约380家,是松山湖的支柱产业之一。图为摄于2016年的松科苑。 供图:松山湖融媒体中心
松科苑位于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的中心区,此时聚集着一批科技企业。
带着对互联 创业模式的向往、对草根创业者的崇拜,兰宇直言自己是冲着公司创办人“传奇的创业经历”而来。
“老板白手起家,在松山湖做出了很牛的互联 产品,太酷了!他在我们家乡很出名。”
由于在老家经常听到“湖里人”的创业故事,兰宇对这里充满了向往。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斗志和意志,充满理想主义并付诸行动的创新创业者……对刚毕业的兰宇来说,松山湖值得毫不犹豫地奔赴。
与其他小伙伴一样,兰宇在佛子凹租了房子,每天走路半小时到松科苑上班。
大朗佛子凹与松山湖松科苑,仅一桥之隔。
一边是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区,一边是热火朝天的互联 创业氛围。
泾渭分明,却又相互融合。
佛子凹是大朗镇的一条村,也是很多人初到松山湖的住处与食处。
村内小巷美食与出租房交错互融,人声鼎沸。
桥另一边的松山湖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湖光山色的静谧下,是暗涌的瞬息万变,新兴产业在静默中等待绽放。
△2001年,东莞市提前谋划发展模式转型和创新,提出开发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20年来,松山湖高新区与周边镇街一直密不可分。2019年4月,松山湖功能区在石龙、寮步、大岭山、大朗、石排、茶山等周边六镇组成松山湖片区基础上,增加横沥、东坑、企石三个镇,统筹发展功能区范围内“一园九镇”发展规划、区域开发、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和政务服务效能提升五大领域工作。 摄影师:张新
毕业后的第一个春节,兰宇没有回家过年,他与100多个同事加班加点,研发一款手机APP。
虽然产品未达到预期效果,伙伴们也因公司进入瓶颈期而陆续离职,但一个梦的破灭,意味着另一个梦的开始。
他的许多老乡并没有离开松山湖,而是在“湖”里,开始自己创业。在兰宇的周围,充斥着一股“闯”劲。
松山湖给予他的,是与梦想相匹配的拼搏与努力。
虽然那时的松山湖,各种生活配套并不完善,平时逛街的地方基本没有,但他毫不犹豫地决定留下。
在松山湖的第一次创业
“松山湖很鼓励创业。”
这是兰宇对松山湖最直观的感受。
2014、2015年左右的松山湖,充斥着怀抱创业梦想的年轻人。热气腾腾的气息,点燃了不少有想法的人,来这里大展拳脚。
兰宇又搭上这班车。
走出松科苑,兰宇很快找到了创业方向。
2014年10月,兰宇注册了公司,开了一个运动 ,搬进松山湖人才公寓——绿荷居。
△为吸引高端人才来支撑产业的发展,松山湖多年来除了搭建平台、提供资金、完善服务,一直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便利住宿条件。如今已有超20个的人才公寓。图为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 区,该 区配置人才公寓1300多套。 供图:松山湖融媒体中心
一年后,兰宇的自媒体,一举成为该类运动自媒体里的头部 。
当时,湖里创业者芸芸。
而运气总是眷顾有准备、有思考的人。
兰宇的付出,在松山湖得到了命运的第一次眷顾。
2015年12月,一位北京来的投资人找到了兰宇,有意向与他进行合作。兰宇拒绝了到北京发展的邀请,他从未想过要离开松山湖。但项目成功拿下,让他觉得恍惚。
他出售了自己的自媒体,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去的时候,我坐公交车去的,回来的时候,我打车,从深圳到东莞。”
穿过隧道,兰宇到现在还能想起当时映在车窗玻璃上的隧道光影。
“就像一场梦。”
他想起了两年前在佛子凹与小伙伴吃着宵夜时笃定笑称“不可能在这里买房”的情景。
恍如隔世。
兰宇内心汹涌澎湃:和NBA横扫千军的湖人一样,他就是“湖人”。
△夜幕降临,松山湖的住宅小区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 摄影师:闫兰勤/东莞图库
兰宇毕业仅两年多,便在松山湖买房结婚。
在松山湖的第一次创业,他成功了。
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探索的路还很长
第一次创业的成功,让兰宇觉得松山湖不仅是自己的福地,还遍“地是机会”。
而且和广深相比,这里生活成本更低。
兰宇身边的小伙伴,从松山湖出发,都有了自己的新目标和新方向。
“当时,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投资了高端装备制造业或机器人产业,而且都做得很好。”
2017年,兰宇开始铆足了劲,进行更多更新的尝试。
彼时的松山湖,继电子信息产业后,高端装备制造业、机器人产业已成为主导产业。
人们在这座快速发展的科技新城里,看到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带领学生创业军团在松山湖打造的“科创梦工厂”(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看到从港科大走出的大疆创新、逸动科技、李群自动化等众多行业明星机器人公司,在松山湖掀起的科技创业浪潮,也看到了弓叶机器人、松灵机器人、天机、本末等智造大军的惊艳亮相……
松山湖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 时至今日,Xbotpark松山湖基地走出了超过60家硬科技公司 摄影师:郑家雄/东莞图库
兰宇觉得自己迎来了新契机。
在兰宇周围,有不少在这个新兴产业里开始闯荡的朋友。
于是,他再次决定,从零开始。
2017年,兰宇试水智能机器产业,买了一批设备以及机械类的书籍。往返松山湖和深圳,用当年考学的力量,看着这片海洋,跳了进去。
可是,海洋茫茫,掀起巨浪的弄潮儿如沧海一粟。
“碰壁,也是探索的必经之路。”
兰宇的这次探索,并不顺风顺水。机器操作不当在他手上留下了长达3cm的伤疤,他举起来给我们看。
不熟悉的机械领域,东莞、深圳的双城颠簸,让兰宇这次创业充满荆棘。
但是,有伤口,是一种新的经历。探索的路程,本就需要这样披荆斩棘。好在松山湖,也一直给予着他继续去找到自我的动力。
“四年间,我尝试视频领域、尝试更多新的项目……”
兰宇说,松山湖其实没有太多娱乐项目。但正好,让自己可放手一搏。
一个浪头打过来,淹没了自己,再抬起头,迎接下一轮冲击。
四年间,松山湖也迎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产业浪潮一波接一波,无数小项目更新迭代,更大更强的科创架构,逐渐稳定。
△ 摄影师:林拓
不是每一次的探索都能成功。
但每一次的探索,都一定有意义。
“互联 的兴起,给了我野心与梦想。无论是创业还是工作,探索路上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擅长的、一直在做的事情。”
“即使处于彷徨的低谷期,也从未想过要离开松山湖。”
坚持下来后,他在松山湖找到了。
松山湖优美的自然环境,少了一分繁华热闹,多了一分简单静谧,在他看来无可替代。
问兰宇,去过那么多城市,有没有对其他地方心动过?
思索许久,一个也没有。
何况这里不只是有好的生态环境、便利的地理位置、敢于探索的城市氛围,更有着他从毕业后一路奋斗组建的家。
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的时代浪潮中,兰宇见证了10年里产、城、人的相融发展。
在松山湖生活和工作快10年了,这里一天一天在变化,但不变的是松山湖的舒服、舒适。
△摄影师:张新城
这次创业失败,兰宇内心颇为平静。
心烦时,他会骑上自行车在松山湖绿道奔驰,在烟雨公园散步。
兰宇抬头望去,发现四周软件公司林立。
和他本来就擅长的软件开发,颇为匹配。
华为的到来,为松山湖带来大量工作岗位。
△华为溪流背坡村 摄影师:朱玉平
△ 越来越多的小“湖人”出现在园区 摄影师:梁清
如梦初醒的兰宇,决定“捡”起自己的专业。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复习,顺利面试上一家知名公司的主任工程师。
如今的兰宇,回归了技术男的简单生活。
“安安静静坐在那里,写代码,挺好的。”
当然,他的创业梦想依旧还在。
“用10年以上的时间沉淀,慢慢往专业深化,去实现一些之前从未有人实现过的价值。”
具体是什么,穿着T恤短裤人字拖的兰宇,没说。
他笑笑,灰色的办公楼就在窗外,被太阳晒得闪闪发光。
在光大We谷的咖啡馆,他跟我们继续讲述着他的探索和梦想。
脸上的热情,和十年前初来松山湖,和朋友在佛子凹吃烧烤的时候,没什么两样。
△松山湖碧道风景如画。 摄影师:吴志均
就在前不久
“湖里”也有了大型的商业综合体
它让这座科技创新之城
变得越来越宜居
越来越有“生活”
回想10年前
兰宇初到松山湖
看到的万科生活广场还是黄土工地
他坐着K2公交车去趟市区
来回晃晃荡荡需要一天
华为溪流背坡村航拍。 摄影师:李志刚
如今
兰宇不仅能
在环境优美的“溪村”工作
还可以实现
在“家门口逛街”的快乐
松山湖大型商业综合体,万象汇。 摄影师:罗昱
10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不变的是
兰宇喜欢这里的优美环境
喜欢这里的工作氛围
也看好这里的未来
“松山湖有自己的使命与功能
它需要的
是高精尖中的高精尖”
“在松山湖,更要努力学习”
莞深交界处
巍峨山峰连绵起伏
摄影师在松山湖科学城
拍出了“肉眼可见”的莞深同城
通过无人机的角度,在松山湖科学城拍到了光明科学城。 摄影师:陈灼平
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
两城相望
直线距离不到10公里
这里是中国高新科技产业
发展的前沿阵地
它们共同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先行启动区主体
两颗“明日之星”
无数点燃梦想的人们
探索着,向上生长
兰宇说他很快就要当爸爸了
一个新的生命
将在东莞,在松山湖诞生
News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