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6月30日“识脸”大赛中,水哥”王昱珩PK掉生物识别机器人蚂可.多种生物识别方式组合,也是未来身份认证的一个发展方向,因为不同的生物识别各有优劣,比如人脸的参与门槛低,但指纹具有唯一性和终身性。
虽败给“水哥”,蚂可未来依然可期
6月30日“识脸”大赛中,“水哥”王昱珩PK掉生物识别机器人蚂可
这是一场科技与人类识别能力巅峰的跨次元对决。
6月30日,在杭州,生物识别机器人蚂可挑战“最强大脑”著名选手“水哥”王昱珩。
“水哥”险胜,粉丝依然可在其“王之蔑视”下奉上膝盖。而在了解了蚂可背后的技术含量后,相信有更多人对“生物识别技术”充满期待。
挑战项目有多难?亲妈认错女儿照片
你认人的本事如何?当遇到几百张“ 红”脸,你确定自己不是“脸盲症”患者?
这场人机对决的项目是:看脸识相片。赛分三番,每场都会从现场数百位“ 红”女孩中随机抽取数位,选手观察后挑出墙上照片与女孩比对。正确率高者胜。三场比试难度依次增大,第一场照片数量为150张,第二场增加到300张,第三场虽然数量只有80张,但都是女孩儿时的照片。
面对经过“亚洲四大邪术”的数百位佳丽,现场观众早已蒙圈。赛前预热时,更是出现亲妈认错女儿照片的戏剧性场面。众多女孩的相貌打扮让见过大场面的“水哥”面露尴尬,直言“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工重塑干扰项目”。
一番激战之后,双方战果是都全对,蚂可用时22分19秒,比水哥少用了6分多钟;二番仍然平手,此轮水哥用时较短;第三轮,寻找 红童年照,蚂可此轮辨识的两位 红照片都错,水哥则成功认出一位 红的童年照。蚂可惜败。
蚂可是什么?计算机学习人的大脑
蚂可是一款人工智能生物识别机器人,由蚂蚁金服生物识别技术小组与Face++合作研发。
关于原理,研发团队负责人、蚂蚁金服安全智能部总监陈继东介绍,“蚂可人脸识别是基于深度神经 络,让计算机学习人的大脑,并通过海量人脸图像数据的不断训练,识别脸部的关键点,每次识别都会从人脸上提取600多个关键点,进行交叉验证和动态识别。”
“水哥”赢在哪儿?人脑推理分析更重要
研发团队负责人、蚂蚁金服资深专家皮东说,这场PK,“水哥”看的是三维人脸,而蚂可只能看二维图片,从数据输入的角度说,“水哥”是有优势的。
尽管,蚂可识别用户人脸是从二维图片中提取600多个关键点,进行交叉验证和动态识别,但PK现场,光线角度姿态等状态复杂,而且在大量长相妆容相似的美女集中出现的照片中集合识别,光靠眼睛是不够的,人脑的综合推理与分析显得更为重要。
“人和机器各有所长,这次和人类“最强大脑”的PK,说明机器学习人类的大脑,路还很长。机器是“看”,人是“认”,大自然经过了五亿四千万年的努力才完成了“认”的工作,而这努力中更多的部分是在进化我们的大脑内用于处理视觉处理的器官,而不是眼睛本身,所以“认”是从眼睛采集信息开始,但大脑才是它真正呈现意义的地方,而目前的人工智能还只是学到了一部分大脑的智能。
“机器的优势是大数据学习。”皮东表示,蚂可虽然才几个月大,但已经“阅人无数”,它识别过的人脸超过500万张,“看”过的照片超过1.2亿,人脸识别精度达到99.6%。所以未来“值得期待”。
蚂可为什么而生?生物识别古老又新潮
生物识别是一个既古老又新潮的技术,拿指纹来说,“摁手印”这种身份认证方式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说它新潮,也就是最近两三年,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指纹识别又作为了一种替代密码的登录或认证方式。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主要可解决两类问题:身份认证和身份识别。身份认证是判断待识别用户是否是他所声明的身份,只需要将输入的用户特征与数据库中所存储的该身份的模板特征相比对,是“一对一”的比较;身份识别是利用注册用户数据库来确定待识别用户的身份,需要将输入的用户特征与库中所有的身份模板特征进行比对并给出相似度,来判别待识别用户是库中的哪个身份(相似度最高),是“一对多”的比较。
指纹和人脸是在安全性和用户体验两方面都比较平衡的,也是目前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两大生物识别技术。
人脸识别技术相比较指纹识别技术,有一大特点就是人脸(或者说肖像)本身就已经是绝大多数身份证件(如身份证、护照、 保卡等)的鉴识主体,这个特点使得普通老百姓对人脸识别技术最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也因为存在官方的人脸数据库,采集人脸以后可以直接与官方人脸身份库比对,从而将“人脸”与“身份”直接联系起来,免去了用户提前注册的环节。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