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4年,亚马逊就出台内部规定:在公司内部尽量减少使用PPT(PowerPoint),他们认为,使用幻灯片很容易将形式提升到内容之上,不利于全面表达你的思想。事实上,近些年PPT已经被推向风口浪尖,成为商务公敌。有的企业竟然将“大公司病”甩锅给PPT,“PPT手机”、“PPT造车”、“PPT造芯”等层出不穷,已经成为造假和欺诈的代名词。
其实,作为微软Office办公系列最重要的软件之一,PPT已经诞生近四十年,为微软创造了几十亿美元的利润。PPT起初并非微软公司产品,是收购而来,它是微软成立以后第一笔收购,同时被视为微软史上最成功的收购之一。
PPT之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罗伯特·加斯金斯在硅谷一家名为Forethought的公司担任副总裁。敏锐的商业嗅觉告诉他,随着图形化电脑时代的到来,幻灯片必将与其进行完美结合,而目前这一巨大的市场尚未被人发掘。
于是,罗伯特在公司启动了“Presenter”(演讲者)计划,着手开发幻灯片软件,并为软件起名为“PowerPoint”。1987年,专门为苹果电脑系统开发的PowerPoint1.0上市了。
成为“香饽饽”
苹果公司第二代图形用户界面电脑麦金塔(Macintosh)与PowerPoint1.0的完美结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迅速的到市场的追捧。巨大的商业价值很快引起了苹果和施乐等公司的注意,纷纷向其递来橄榄枝,有意收购PPT。
在众多青睐者中,微软公司绝对是眼光最独到的一家。比尔·盖茨当即 出远高于其他竞争对手的价格:1400万美元,就这样PPT归入微软门下。这笔“天价”收购,是微软成立以来的第一笔收购,在当时饱受争议,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是非常成功的。收购以后,微软将PPT整合到办公系列软件中,并与Word、Excel一起组成Microsoft Office三驾马车。
PPT时代
PPT凭借着丰富的演示手段:图形、表单、音频、视频和动画等,更容易提炼思路、聚合内容。很快成为商务展示的重要方式,有时甚至成为关键一环。通过与Windows系统的融合,PPT很快风靡世界。
PPT每年能为微软带来超过10亿美元的收入,到2003年,全球用户超过5亿,每天有3000万份PPT 演示文稿产生。目前PPT(包括其他Office组件)全球使用人数早已超过10个亿,成为微软最重要产品之一。
PPT之贵
PPT是Office系列办公软件中唯一一个形成庞大产业链的组件。在淘宝 搜索“PPT”,会展示出成百上千家与PPT有关的店铺,经营内容包括PPT:模板、设计、排版、效果制作等,价格从几块钱到几万不等。甚至还有一些以设计制作PPT为生的专业公关公司。
曾经,某大公司领导为了一份漂亮的PPT做年终总结,不惜花费3万多元请专业制作公司,平均每页600多元。
争议之声
PPT众多华丽的展示效果,很容易让人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外表上面,从而忽视了具体内容。特别是在工作汇 、年终总结等领域,聆听者往往不了解演讲者的具体内容,评价优劣的标准一般只能通过表象,这就更加剧了PPT“华而不实”的作风。
PPT出现以后,很多商务人士便不再愿意撰写文件,转而编写演示文稿。演示文稿只是没有细节、缺乏具体数据支持的概要,能够节省大量脑力付出。这其中,批评最严厉要数耶鲁大学图像大师爱德华·塔夫特,他认为PPT将形式提升到内容之上,常常会忽略一些重要内容。甚至将2003年哥伦比亚 航天飞机失事的责任也归结于PPT,乐观的幻灯片将一些至关重要的技术问题掩盖在下面。
新东方年会唱歌吐槽
其实,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关键在使用者。吃饭的筷子都可以用来杀人,但这个“黑锅”不能让筷子来背。随着组织的规模越变越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官僚化”,PPT只是将其表达出来而已。即使没有所谓的“PPT文化”,也必然会有“Word文化”、“Excel文化”或是其他文化。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