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来看,汽车的智能化发展趋势已非常明显,“软件定义汽车”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无论是电动车还是燃油车,车企们对于这一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
但其实汽车一直是有软件的,这些软件控制着发动机的喷油点火、变速箱的换挡,ESP的介入等等功能。但过去这个软件一直被忽略,原因就在于传统汽车大多走的都是OEM生产模式。
所谓OEM,就是定点代工。传统汽车公司并不直接生产汽车,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关键的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新的硬件产品,并控制销售渠道。它们从各个供应商那里购买变速箱、车桥、底盘等各种零部件,再将它们用自己家的技术组装起来,赋予这辆车属于自己的品牌属性,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从中获取利润。
在汽车诞生的那天到现在100多年里,汽车公司都是通过这种“卖硬件”的方法实现盈利,这种“一锤子”买卖看的就是汽车整个的硬件参数,以及因这个参数所带来的性能体验,卖完就结束了。所以,软件并不能够给车企创造利润,也就长期得不到关注。
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智能驾驶”的概念在汽车消费市场风生水起,软件开始在汽车性能中扮演愈发重要的作用。下图是一张腾讯车联 解决方案示意图。这里面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智能车机服务,服务于驾驶体验。对于很多驾驶者来说,不同的场景我需要不同的动力参数,例如超车需要运动模式,城市里需要经济模式。以往车企设置好的动力参数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但是软件可以。车载软件系统可以将动力参数设置做成可视化界面,或是车主自己选择,或是系统根据路况智能选择,实现人机交互的驾驶体验。这种智能人机交互到极致,就是系统在任何路况和场景下均按照驾驶者的意志实现“最优解”驾驶,也就是全自动驾驶。目前特斯拉及造车新势力们就在这个方向上努力着。
第二层次是云平台,也就是万物互联。在这个层面上,汽车就变成了一台可以被连入互联 的终端,我既可以在云端远程操控汽车,也可以在车里操纵云端数据(例如图中的支付操作)。设想一下,在一个很热的夏天,你坐进曝晒一天的车必然会觉得非常闷且烫。但是若是车可以连入互联 ,你便可以坐在办公室用手机或电脑提前打开车里的空调,岂不是非常舒服。而若第一层次的智能车机服务实现了全自动的人工智能驾驶,云平台将会更多场景发挥作用。例如你出差回来前可以提前在手机上安排自己的车来机场接你,即使车不在身边也可以开着它去任何地方。
第三层次的目标是要在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的基础上,将汽车作为完全的互联 终端连入云生态。在全自动驾驶模式下,驾驶者将实现完全的操控自由,车厢由操作间变成了一种“体验室”,人可以在里面工作、娱乐、与外界交流或是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而且这种需求是多元化的。比如我想在上班路上继续睡觉,未来的车载软件或许可以将座椅调成睡姿角度、将车窗调成不透明、播放我喜欢的舒缓音乐或是讲点催眠小故事。那么在下班路上,我可能想了解一下今天的资本本市场发生了什么,那么系统可能会将所有的镜面都变为显示屏,在上面展示我所需要的信息,我可以在里面阅读和处理信息。这样,整个上下班路上我并不需要开车,而是一直活在互联 生态之中,而且比用手机和电脑能获取更加丰富的感官体验(软件可以让汽车座椅等硬件为我的“睡觉”提供服务)。
由此可见,软件可以从更加广阔的空间极大地改变汽车的性能。那么对于车企来说,软件如何盈利呢?这方面走在前面的是特斯拉。特斯拉的FSD自动驾驶技术会在后台不断升级,功能越完善后面购买的价格就会越高,但好在已经买的人可以免费升级。另外,在OTA平台下,特斯拉成功使用软件升级来提升了汽车制动的参数,宣示了软件的远程升级是可以提升硬件的性能。
那么商业模式就来了。设想一下,某客户买了一辆车,几个月后发现这动力不给力,想升级到高功率版本。厂商告诉其可以通过软件升级来提高功率,只要4999,大概率他是会掏这个钱的,再来个双11特价2999,你看香不香。
又过了一阵子,系统又向其推广告,只要1999,其就能够进一步提升百公里加速度。客户一想,几十万都花了,还在乎1999吗,就当给老婆买化妆品了,说完便掏出支付宝付钱。由此,车企便可以通过后续软件的升级来继续盈利,打破了之前完全依靠硬件的“一锤子买卖”的局限。
另外,而且这种以“体验”为中心的消费是多元的,存在相当大的想象空间。就如同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辆汽车的消费者有不止一千种软件需求,哪怕是一个人的喜好也会千变万化,可供开发的市场空间将非常可观。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发展趋势下,汽车产业链必然会发生重构。未来的智能汽车在硬件上离不开传感器、控制器、5G通讯设备、V2X车联 通讯、高精度地图和芯片,在软件上离不开操作系统、中间件和各色各样的应用软件,而且随着应用软件的增加,或许又会增加对于不同体验下汽车硬件多样化需求。所以这个市场是广阔且复杂的,包含了多种新的技术,绝非当下特斯拉及造车新势力一己包办所能完成的。它们目前的自研只是吹响新产业的 角,但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专业化的产业链分工才是最终的结果。
对于投资者来说,我们可以提前就相关标的进行关注和发掘,在合理的想象中寻找未来各个细分环节的龙头。去年年末讨论的是新能源电池,今年本兽就以软件汽车作为成长股文章的主题了,期待与各位一起学习。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