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企业吹来的商业清风

让公益的“心”和商业的“脑”结合起来,用商业的手段和智慧来解决 会问题、创造 会价值。这让寻找公益和商业平衡点的 会企业,创造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商业模式、管理方法,为死气沉沉已久的管理界吹来了一股清风。

如果只帮助一个人,根本不需要什么策略;若要帮助100人,就需要良好的装备和计划;而要帮助1万人或更多,则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策略和管理体系,将每一个实施环节落实到位——彼得 德鲁克。

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ngo、npo等公益组织站在“逐利而起”的商业企业的对立面,是对市场失灵的一种查漏补缺,是对“经济人假设”竖起的一根根中指。似乎在这里,一般企业的经营原则、管理方法统统失效,爱心、 会责任、理想主义胜过了连篇累牍的规章制度,振臂一呼、云者响应,让最具“现实扭曲力场”的企业家都自叹弗如。

“某公益组织的基层志愿者,每人每月只有800元人民币生活费,还不到上海最低工资的一半。而这些志愿者默默无闻,基本上没有任何出头的机会。名声和好处,都是上层的。”最近 上流传的一篇文章,就揭露了国内一些公益组织在理想主义大旗背后令人叹为观止的“御人术”。相信不少企业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向这些公益带头人学习取经,起码这比拜名声扫地的刘一秒高明多了。

当然,为薪水工作和为情怀付出,奉行的是两套截然不同的管理逻辑。然而,近年来, 会企业的蓬勃兴起正在打破公益和商业之间的森严界限。让公益的“心”和商业的“脑”结合起来,用商业的手段和智慧来解决 会问题、创造 会价值。反过来,在重重约束条件下努力寻找公益和商业平衡点的 会企业,也创造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商业模式、管理方法,为死气沉沉已久的管理界吹来了一股清风。

说到 会企业,尤努斯是我们绕不开的一个名字。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向人们展示了 会企业的无限可能性。他曾经说过:我发现一个 会问题,就创办一家 会企业。他已经创办了100多家 会企业。他开创的“5人联保”小额贷款模式直接挑战了“穷人没有信用”这种“肉食者鄙”的假设,对于 会资本的发现和挖掘使得小额贷款机构在发展中国家遍地开花。今天,全世界共有超过1万家的机构从事小额贷款业务,100余家专门投资小额贷款业务的机构。即便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市场上的投资金额仍然以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

《新的企业模式:创造没有贫穷的世界》就是尤努斯对自己成功经验的总结。尤努斯说此书第一版后,JP摩根指定其员工阅读此书;很多商业学院在考虑专门开设 会企业的课,而且越来越多的大机构都在与他接洽,包括英特尔、沙特医疗机构。

如果说头顶着诺贝尔和平奖光环的尤努斯已经成为 会创新领域的超级巨星,那么《如何改变世界》则把目光投向了更多不为人知的角落,让我们看到在表面上死水一潭的底层 会中,无数创新的因子正在隐隐涌动。这里的创新机会不会一定少于硅谷。

在商业领域里,最了不起的创新都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就像苹果,改变了整个业内的生态链,树立了新的行业标准。

在 会企业领域也是一样,那些最伟大的 会企业带来了模式的创新,致力于引发系统性的变革,从而有可能在根本上解决特定的 会问题。

TOMS是美国的一家生产轻便布鞋的 会企业,它的业务模式非常简单但却非常有效,叫作“买一捐一”,也就是说消费者每买一双鞋,这家公司就会捐赠一双新鞋给发展中国家那些没钱穿鞋的孩子。这个模式在2010年被美国CNN评为当年度“改变世界的10个idea”之一。由于TOMS的成功,这种模式如今已经有了大量的跟风者,这一模式也被广泛地称作“BOGO模式”(buy one, give one)。TOMS的成功不仅在于“买一赠一”的策略,还在于广泛地发动了消费者参与营销。很多消费者会拍下自己在不同场合穿着TOMS鞋的照片,或者把收到鞋后第一次试穿的经历拍成视频,上传到TOMS的 站上,产生了巨大的宣传推广作用。TOMS还制作了工具包,供人们免费下载。按照工具包的说明,任何人都可以很方便在自己举办的派对上插入一个捐赠的环节,也就同时宣传了TOMS的理念。

激发消费者的参与热情,让产品和理念在消费者中间像闪电一样自发传播,这是如今每一家企业都渴望找到答案的问题,在这方面,引发无数追随者的 会企业无疑都是行家里手。

德鲁克在被问及为什么他总是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时曾说过:“我不是预言家,我所做的只是去观察那些已经发生的未来。”

在他15部管理学著作中,颇具前瞻性地为 会企业留下了一席之地,就是那本《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人员流动性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少可量化的绩效评估……这些曾经困扰公益组织的问题如今也摆在所有企业面前,当90后员工对企业不再有从一而终的忠诚,当冰冷死板的kpi被所有员工在朋友圈中吐槽,我们也许有必要听一听德鲁克30多年前的谆谆教诲。

“在一个组织内,最重要该做的事项应该根据信息的流畅和交流沟通的有效性而非管理层来构建组织。非营利组织的每位成员,包括所有的管理人员,都应该负起传递信息的责任。”在大数据和 交 络时代,信息即意味着权利,而管理者们如果真的希望每一名员工都为企业的愿景而奋斗,就应该打破层层叠叠的信息层级。只有组织的表面扁平化是不够的,信息架构才是检验一个企业是否开放的标志。

会企业在国外方兴未艾,在国内更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然而,已经有一些颇为成功的尝试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公益新思维——10个中国 会企业家的故事》中,即有借鉴尤努斯小贷模式的富平学校,也有公益领域的创新工厂,中国第一家公益孵化器,更有“多背一公斤”这样的寓公益于旅游的新模式探索。

10年前,爱旅行的安猪发起“多背一公斤”项目,提倡驴友旅游时多带上一公斤书籍文具,赠予沿途的贫困学校。其2008年成立的 会企业爱聚便起源于这一理念。随后,针对贫困地区“教育软件”缺失问题,爱聚推出了包含教学材料和使用指南的“一公斤盒子”,例如有适用于美术课教学的“创作盒子”,图书馆“阅读盒子”,甚至“零食盒子”“减灾盒子”“吵架盒子”等。这些盒子产品和服务面对企业和机构出售,也可为他们量身定制,让企业“拿着盒子就能做公益”。

从“多背一公斤”到“一公斤盒子”,从具体的公益项目到“一站式”公益解决方案,正是一个公益组织向 会企业自然生长的过程。

杰弗里·摩尔在《公司进化论》中提出的问题——企业如何持续创新?公益组织围绕着项目起始而进行的自我进化中,为此找到了答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4年6月27日
下一篇 2014年7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