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App 9月17日消息,由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主办,钛媒体App联合直播的“面向大众的神经技术”国际论坛于16日下午线上举行。
4个多小时里,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荷兰和新加坡的5位知名科学家,在线上分享对神经技术及脑机接口等前沿科学话题的见解和展望,并进行问答互动。率先在全球范围内对这一前沿科学话题开展跨学科、跨国界的高层次研讨。
会议主持人、华山医院院长、TCCI转化中心主任毛颖教授从一位神经外科医生的角度认为,许多提升正常人群健康的技术,都是先从医疗落地转化的。今天,创新神经技术比如脑机接口、深部脑刺激、手术机器人已经在神经外科临床中应用,给医生带来便利,给患者带来福音,而发展趋势是从表象到机理、从有创到无创、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融合,为未来造福正常人群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毛颖教授任主持会议,5位国际专家作精彩学术 告
本次论坛上,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应用神经技术前沿实验室 Gerwin Schalk教授,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洪波教授,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医学中心神经病学和神经外科系Nick Ramsey教授,德国柏林大学医学中心Surjo Soekadar教授,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关存太教授,五位学者分享了脑科学、神经科学以及脑机接口方面的最新成果。
首先,Gerwin Schalk教授围绕“面向大众的神经技术:前景与挑战”话题展开演讲。Gerwin教授表示,对于卒中康复等场景,神经科学技术拥有很强的价值潜力。神经技术可以让中风或因其他疾病引起失语症病患的语言功能增强,侵入式脑机接口以及大脑模拟技术,可以帮助严重帕金森病或其他运动障碍症状的人显著减轻症状。
他提到,侵入式脑机接口问题在于高昂的价格、复杂的监管审批流程以及缺乏对许多疾病背后的大脑功能的理解。Gerwin透露,侵入式设备植入人体之前,会花费大约1亿美元,并需要约15年的时间才能真正开始(测试)。
Gerwin教授提到,神经技术在健康人群中最先落地的,将有可能是睡眠调控以及缓解抑郁焦虑场景。他举例说,通过神经技术产生能够引起大脑积极反应的音乐,让大脑和音乐韵律达成一致的节奏,起到帮助正常人个性化提升睡眠质量的作用。
洪波教授则以“元脑——对活体人脑的动态建模”为题发表技术演讲。洪波教授表示,他的团队用3个颅内电极就实现了微创植入脑机接口打字,每个电极的等效信息传输率达到20比特/分钟,期待未来能够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帮助残疾人恢复与外界沟通的能力。
那么,一旦脑机接口(BCI)和神经科学产品成功实践,它可能会改变人的意识、意志和记忆,这存在哪些伦理问题?洪波对此表示,BCI的风险其实没有那么高。
Nick Ramsey教授更倾向于侵入式脑机接口解决方案,从而缓解患者的大脑损伤。他在演讲中分享,一个58岁晚期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接受了大脑植入,通过解码软件算法和患者反复练习,每分钟能够输入相当于两个字母,准确率接近90%。电极植入7个月后,她可以在家实现连续32天的拼写练习。
“我们仍然对相关研究面临着很大的未知数。但是我们相信,脑机接口是未来的发展的一个前景和方向。通过我们的工作,可真正为瘫痪的或癫痫患者,帮助他们去恢复自己说话的能力,当然这需要非常高的解码速度和准确性,可能现在还达不到,但我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可以建立相关技术体系。”Nick表示。
关存太教授指出,基于深度学习等算法的新型非侵入脑机接口技术,可以使得卒中患者的理解准确率,从传统脑机接口技术的70%上升到90%。
除了介绍现有最新成果,专家们对未来这些技术在更大人群的应用做出了展望。Surjo Soekadar教授认为,目前的脑机接口,主要是通过对大脑运动意识的解码和感官的反馈,实现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重建。下一代的脑机接口技术,将能做到解码工作记忆、情感和运动集成,并通过自适应的调节和感官反馈,实现对大脑功能的稳定提升。
演讲结尾毛颖教授总结到,通过多次开展研讨交流,推动新的技术不断进步,不仅能够修复脑,同时能够增强脑。“我们希望能够让患者再次恢复正常,同时也能让正常人变成超人的未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