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成员与指导老师在上海公路零公里标志处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开车的时候突然碰到坑塘,车轮“咯噔”一下;走路或者开车的时候遇到井盖和道路有高低差,一个不小心就崴了脚或者经历一次颠簸;在人行道上碰到路面不平整,影响出行……
今年暑期,来自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组成了“城市啄木鸟”暑期 会实践团,在杨瑞华、梁颖慧等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以“上海道路路况调研分析”为主题,对上海16个区的城市道路进行了“病害调查”。调研期间,团队实地踏勘城市道路累计805公里,发现车行道病害160处、井盖病害61处、人行道病害16处、附属设施病害3处,总计240处。
“妈妈,上次害我摔跤的石头路修好了”
廖崎龙自己踩点了虹口区的21条马路和杨浦区的14条马路。有一次他骑着骑着,突然发现有一处病害,想要掏出手机记录的时候发现手机没电了。因为对上海的街道不熟,也不能开导航,最后在热心路人的帮助下,借用对方手机打电话才和队员重新接上头。
车行道病害—坑塘(槽)
今年上海的天气格外炎热,为了避开烈日,队员们都是清晨六点多出去勘察,到上午八九点就返程。到青浦、奉贤、金山等远郊勘察比较辛苦,需要坐公交车转线开展调研工作。
为了安全起见,队员们采用了骑行勘察的办法,即放慢速度骑行,一旦发现道路上的病害,就停车,通过手机变焦放大对病害处进行拍照。
7月份,实践队成员研究建立基于人工巡查结果的路况质量定量评价模型,对各区道路病害特征进行分析,并且将发现的道路病害问题及时反馈到道路养护部门。8月份,众队员又采用抽检的方式,对6月所发现病害的修复情况进行回访,确认大家发现的病害已修复达标。
让廖崎龙印象深刻的是,8月份他和队员们做病害抽查回访的时候,正好碰到一个小男孩对妈妈说,“妈妈,上次害我摔跤的石头修好了。”当看到有关部门及时修复道路病害,小男孩又能大胆地在人行道上奔跑了,他觉得十分欣慰。
小组成员正在登记病害信息
聚焦四类问题,挨个调查马路病害
据了解,最近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上海道路路况调研分析——“城市啄木鸟”在行动》暑期 会实践调研 告也在定稿中。
指导老师向大家展示病害实例
根据调查 告显示,此次实践队采用人工巡视的方式对上海各区城市道路进行路况巡查,重点针对车行道病害(裂缝、坑塘、沉陷、拥包等)、井盖(井框差、盖框差、井盖缺损、井盖周边破损等)、人行道(人行道板缺损、侧石破损、无障碍设施缺损等)、附属设施病害等道路病害发现情况进行巡查评价。
据统计,本轮上海各区城市道路人工巡查累计805公里,发现各类病害240处,通过人工巡查发现,车行道病害的占比最大,为66.6%;其次为井盖病害占比25.4%;人行道病害占比为6.7%;附属设施缺陷病害占比1.3%。
廖崎龙介绍说,结合上海各区城市道路巡视里程和各类道路病害密度,计算得到上海各区城市道路人工巡查道路病害评分。本次调研结果表明,各区城市道路病害特征主要呈现三种类型,一种为车行道病害为主型,主要有虹口、黄浦、静安、普陀、嘉定、金山、浦东、闵行、崇明等区;一种为井盖病害为主型,主要有徐汇、宝山、青浦、松江等区;一种为车行道病害与井盖病害双高混合为主型,主要有杨浦、长宁、奉贤等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