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搭建医疗科研平台,营造有利于提升科研能力和成果产出的学术氛围,促进医院科研水平提升。但是,真正建好和用好科研平台并不容易,在此小编与大家探讨,搭建医疗科研平台时,信息科需具备的三大思维模式。
一、顶层思维
在搭建科研平台时,首先要考虑适用复杂多元的应用,所以,开放创新的“架构”是稳固科研平台的根基。其中,数据集架构是最核心的环节。
好的科研平台,数据应具备从通用层→疾病层→定制层的区分,并且在疾病层和定制层,使用包括但不限于CDISC标准等的医学标准规范。
从整体架构来看,科研平台应当经历数据治理、HDR数据层,再通过科研域打通导出、队列、项目和专病库等应用。这种架构,有利于保证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搜索、导出的多路径运用。
若面临数据采集的难题,博为小帮软件人可启动,从软件界面自动采集指定数据,并保存至本地或存入指定数据库,输出数据库视图、Web service等供其他软件调用,于科研平台数据采集共享有利。
另外,单一的科研平台会由于闭塞性和独立性导致应用的局限,无法完全满足临床科研的需求。如果能够将专病库应用与CQM(临床质量管理)链接,搭载数据治理平台实现科研平台的数据治理,便可以加速科研成果的落地。
三、开放思维
随着医院业务的拓展、临床科研需求增加、软件交互思维进步,为了保证用户习惯,信息科在选型科研平台时,也应注意其必须要与时俱进,包含数据和功能两个维度。
首先,数据上要与时俱进。不同的专科、专病大都有自己独特的专科检查、专病分型、特殊治疗等,需要定制化地进行新的自然语言文本处理、字段采集,丰富标准数据集。目前,因为数据采集对接的问题,可直接交由小帮软件机器人根据需求定制,不无需经过原厂商,这样数据集丰富工作也会更灵活自主。
同时,功能上要与时俱进。任何软件的生命周期中,功能上的改进和迭代都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目前科研辅助工具类的软件还远没有达到成熟期,需要根据医院用户的反馈,不断提高使用效果和交互体验。如果出现软件间的数据流转交互过于繁琐,也会导致平台体验不佳的情况出现,这里可以考虑启用软件机器人实现自动化,实现因为不同系统数据不通而带来的反复切换系统、查询提取数据等繁琐操作,提高医务人员的平台体验感。
总之,无论是医院信息科还是临床科研人员,要想真正掌握和管理好科研平台,顶层思维、安全思维和开放思维必不可少,通过整合资源,重点突破,技术领先,构建科学好用的科研平台,引领医学科技创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