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无人农场、数字智治……科技赋能的春风给浦南乡村带来新气象

随着大数据、物联 、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数字科技不仅成为城市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引擎,而且正在加速向农业农村地区广泛渗透,为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了重要契机。眼下春耕春播在即,科技赋能的春风给浦南农村带来了新气象。

数据采集为智慧农场转型做准备

三月春色明媚,自然资源部第一地形测量队的工程师走进新浜镇林建村的水稻示范田,开展农业基础数据联合测绘。田间,工作人员手持RTK移动站,与设在上海土是宝农业专业合作 内的固定基站进行数据对接。这时,一架测绘无人机飞上田间乡道,进行高精度空间数据采集。

“这些设备主要是利用三维激光扫描的原理,通过激光测距来获取物体的真实坐标,对于我们信息化管理是非常有用的,尤其对于未来农业自动化、信息化是非常实用的。”工程师李旭洋介绍。当天,工程师已完成示范区农田、道路、水系等基础空间信息采集,未来将集成到智慧控制中心,用以指挥新一代农机装备自动驾驶定位和自动化作业。

接下来,合作 将依托生态农业种植的良好基础,开展水稻无人化耕作场景实践。据悉,1000亩水稻示范田数字化建模和空间数据集成分析应用将于7月前完成。合作 计划用两到三年时间,对生产管理软硬件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向智慧农场的转型升级。

“无人农场”领航未来农业

《上海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明确提出,将着力提高农业智能化生产水平,到2025年打造10万亩粮食生产无人农场。科技赋能,正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位于泖港镇的一家无人蔬菜农场,让我们提前洞见了未来农业的模样。

走进科技感十足的大门,神秘的无人蔬菜农场令人眼前一亮。这家蔬菜农场的生产链正经历着迭代升级,将人工智能、物联 、机械手等前瞻科技应用到蔬菜种植,从播种、育苗、移栽到采收、包装,实现了全程无人值守式生产。

为了将生产成本有效降低,蔬菜农场的二代生产线采用了国产设备。多吉利德农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强介绍:“第二代系统相对造价更低,是第一代的五分之一,但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程度会更高,整个系统的实用性会更强。”

“我们整个大棚里的温度、湿度,还有二氧化碳,以及生产过程中每个设备的传感器,都会呈现在我们的软件上,如果某个设备出现异常,会及时 警,所以整套生产流程可以做到无人化值守。”多吉利德农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庞体国介绍。

全程自动化的蔬菜农场,大幅节约了劳动力成本。传统的蔬菜种植,平均百亩蔬菜至少需要30人管理劳作,而自动化蔬菜基地一共只需4人日常运维。经过几年的探索,基地还研究出可循环基质材料和物理防虫措施。马强说:“经过二代生产线的革新,有望将蔬菜生产成本降到2至3角一斤。”

“数字智治”融入乡村治理

数字科技正融入乡村发展的各个场景,数字化在改变农村百姓生活点滴的同时,也推动着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型升级。目前,浦南乡村已建立了镇级城运中心平台,借助信息服务云、大数据等数字科技,将乡村治理纳入“一 统管”体系。

在泖港镇城运中心,工作人员正盯着一幅巨大的显示屏,日常案件处置、公共设施监管等跳动的数据,如同乡村治理的“智慧中枢”,维系着泖港镇19个片区的日常管理。随着大屏幕“案件处理”指示闪烁,城运中心收到一条上 案件——新乐路一 区“污水井盖缺失”。

“这个案件是我们专职 格长巡查后上 的,我们接到后,将立即派单到处置部门。处置完毕后, 格长再进行验收上 ,形成闭环管理。”电脑前值守的工作人员范婧婧说。依托 格化力量,分布于全镇的25名 格专职人员及61名 区单元 格长使用“政务”App,对 格内事件、问题及时上 、跟踪,形成“多格合一”的发现、协调、处置机制,巡检对象涵盖设施管理、市容环卫、街面秩序等。

泖港镇城运中心充分融合综治 格和城运 格,建立“大中小微”四级 格体系,实现乡村治理“一 统管”,“同时有效整合公安、综治、市场监管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支援,运用大数据、GRS等信息技术手段,将人、地、事、物等信息关联,打造一套数字化的监管体系。”泖港镇城运中心主任干建军介绍。

据悉,泖港镇城运中心正逐步完善智能化场景的应用模块,例如在防汛防台智能模块,感知系统能实时查看米市渡等河道水位,配合调度泵站管理,监管河道水情。数字化“智治”的广泛应用,正加速智慧乡村治理模式的创新, 会治理安全 已覆盖到乡村生活,让更多群众共享数字时代的红利。

■栏目主编 周样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3月3日
下一篇 2021年3月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