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自媒体短视频创作:乡村文化传播的空间转场与话语建构

沿着黄河,在甘肃,兰州民间灶火习俗中的太平鼓,在视频中铿锵震动;在河南,“中国画虎第一村”王公庄村,300多人通过短视频直播销售画作;在山东,20年“艺龄”淄博农民李先鹏,在1400度炉前制琉璃的视频走红,并“在线收徒”。

顺着长江,四川藏家姑娘迷藏卓玛,带女儿挖虫草采松茸,成为“农民 红”登上央视;江西农民蒋金春扮成“鲁智深”,展示乡村原生态文化,带领村民销售农产品;在江苏海头镇的“海鲜村”,村民们上传出海捕捞等日常视频,在快手收获一年165亿次的点击量。

江西农民蒋金春用手机直播山货的采摘、制作全过程

新媒介生态冲击乡土文化

互联 技术的发展,建构了新的信息环境,这也挑战了大众传媒只将 会资源配置给少数精英群体的模式,新的信息生产方式开启了将 会资源配置给普通人的历史。正如吉登斯说,信息技术“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相互沟通的方式,而且还有整个 会是如何组织的问题”。

特别是自媒体对资源配置的“去中心化”,打破了中心到边缘的传播结构, 会底层群体开启了个体的叙事重构时代。

2019年8月发布的《中国互联 络发展状况统计 告》显示:我国 民规模达8.54亿,互联 普及率达61.2%。其中农村 民规模为2.25亿,较2018年底增长305万。

如今,中国庞大的农民用户进入视频产业内容消费和视觉生产市场,随着内容生产、传播、消费各个环节的下沉,农民UGC(用户生产内容)自媒体人成为互联 主动的生产者、创造者和建设者。通过快手、抖音等APP平台和直播软件等,他们发布乡村劳动生活场景,如做饭、插秧、收稻、打鱼或展示文化仪式、个人才艺、民族风情等,形成独特的媒介景观。

彝族小伙儿某色苏不惹,从小在悬崖村长大,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悬崖村,他学习使用软件上传“天梯”视频,相关视频几乎都上了热搜。

近年来,乡村文化“衰落论”见诸媒体。有观点认为: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解构了乡村传统文化的秩序价值和认同基础,“离土”性使乡村 会的“历史感”与“当地感”被剥离,破坏了乡村旧有之意,也带来了传统乡村文化的坍塌。也有学者反驳,所谓“衰落”其实是城市人对乡村文化理想图景的想象落差,乡土 会的生活观念和价值体系根植在大地上,“形散”而“神聚”才是乡村文化的实质。

在传统乡土 会中,由于传播手段的局限与约束,乡土文化只能在特定的文化群体范围内进行传播,现代传媒冲破了时间与空间所构建的文化“牢笼”,有利于乡土文在互相学习交流实现创新发展。

而移动互联 时代,借助多样媒介形式搭建的平台,插秧、养殖、山歌、说书、皮影、快板、剪纸等农村文化传统中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民俗等跨越时空的限制,多种类形态的乡土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和学习。“新农人”的文化主体性被唤醒,乡村文化传播的空间转场也带来了新的话语建构。与此同时,农民自媒体生产背后的流量经济、资本逻辑、价值导向等问题值也不容回避。

“新农人”的主体建构与乡村文化认同

“万物自生焉则曰土,以人所耕而树艺焉则曰壤”,在《周礼》中,农民的耕作被看作是与自然、土地结成“生死之交”,农民在劳动过程中总结出“不违农时”“因地种植”“天人合一”等乡土文化理念,通过歌谣和谚语等形式传承后人,共同设定了人类与大自然共存的密码。

正如叶敬忠教授所说:小农关涉到主体性,强调与自然一同工作、相对独立和匠人工艺所产生的价值与满足感,以及人们对他们构建成果的骄傲与自豪,体现了人们对自身力量和洞见充满信心。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地域的农民发展出形式各异的文化类型。按照学者赵旭东的观点,乡村文化是指在乡村 会中,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 会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乡风民俗、 会心理、行为方式为主要内容,以农民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文化类型。学者高瑞琴、朱启臻把村落文化分为三种:农耕生产中的本体文化、农业技艺中的衍生文化以及乡村生活中的节庆与仪式文化。

乡村文化源远流长,然而在传统的媒体表达中,农民往往是缺少话语权的弱势群体,外界很难了解其鲜活的思想观念和蕴含的才华特质。自媒体平台让 会的话语权力进一步被扁平化,农民通过快捷方便的传播途径,碎片多元的表现形式,进行内容生产,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APP平台上,很多原来在乡村默默无闻的农民,凭借或质朴或夸张的表达,迅速成为被粉丝追捧的 红。

例如山东农民“本亮大叔”,在田间地头唱歌引发关注。

例如村姑“爱笑的雪莉吖”,拍摄在贵州乡村扛木头、摘野果等日常生活,展现了热爱生活、吃苦耐劳的乐观态度;还有返乡青年“暖暖的惬意”在家乡创意养殖“贵妃鸡”。他们迅速在短视频平台积累的粉丝,远远超过很多专业机构媒体 的粉丝数。他们搭建了电商销售平台,帮助家乡脱贫致富,甚至成为广告商争抢的代言人,其中,农民自媒体达人“手工耿”,就曾被海外媒体《华盛顿邮 》 道。

以专门制作“无用之物”走红的手工达人“手工耿”

文化认同是指个人之间或个人与群体之间对于本土文化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所持有倾向性的共识与接受。乡村文化认同是农民对乡土文化的确认与接受,是对乡村生活方式、文化行为、思维模式的认可与遵守。费孝通认为,文化认同是乡村 会得以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文化认同的缺乏主要源于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文化隔阂。如今,通过技术赋权,农民自媒体人所展示的鲜活真实的乡村图景,适合满足碎片化的娱乐需求和草根群众自我表达的愿望,也满足了城市人对田园牧歌的“想象”,展示了乡村文化风貌和中国农民的创造力、智慧和才能,有利于增强 会各界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消除城乡二元对立的文化隔阂。农民群体也拥有了大众传播的能力、机遇和途径,以最快的速度向世界“喊话”。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9月4日
下一篇 2019年9月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