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行业技术更新迭代,但不可盲从而舍本逐末

作为一名学土木七年,从业八年的土木人。印象很深刻的有三件事:

第一件事,19年苏州某公司推出一款装配式软件,在线上做宣贯。我参与了线上宣讲会,期间,主持人让大家提问题。我提了这么一个问题:预制装配式从结构上来说不如现浇整体式,根据自己做过的几个装配式项目粗略计算,造价普遍也增加了25-30%。同时从施工现场反馈的情况看:以预制构件代替模板,虽然可以节省一些模板【并非所有模板,大概率只有板和阳台成品构件】,但因为密封性远不如木模板、钢模板验收时发现大量漏浆的问题。所以我的问题是:既然费力不讨好,花了钱还不如以前安全,为什么还要以规范和规定的形式强制装配率?这时他们的技术顾问这样回答: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装配式建筑已经很成熟了,所以我们也要跟上国外的步伐。我接着问:国外装配式强制了装配率没有?是不是做了装配式就叫做跟上了步伐?这时没有人回答我。接着,我继续提了一个问题:装配式整体性大概率不如整体现浇式,鄙人亲身经历过5.12大地震,倒塌的大部分建筑都是预制构件房屋,请问:国内装配式兴起也才开始,无论试验、实践案例都不够成熟,如何确保装配式建筑的安全性呢?有人这样回答:某高校做过装配式建筑的振动试验,结果反应没什么问题。我接着问:做了多少次这样的试验?是等比例做的吗?各种结构形式考虑了没有?有没有实际现场的案例对比?实验数据是否经过实践检验?这时,又没有人说话了。或许还有人认为我在挑刺儿。

会议中,主持人努力推介他们的产品,我想这无可厚非。参会者也有不少行业资深人士,如各种高工、注册工程师……可能许多设计院装配式项目搞得热火朝天,但为什么要做装配式?为什么要选择这种不经济且相对不安全的做法?我想很多人大概是没有思考的——拿着规范就干,项目来了就搞。


第二件事,去年下半年,在一个学术交流会上我遇到一名教授级高工,因为教授级高工平时还是少见,于是很尊敬他。会后,大家一边休息一边探讨,我作为后生也不好多插话。但中间我还是问了这么一个问题:现在国内工程界用的制图软件也好,分析软件也好,绝大多数都是外国的,虽然国产也有PKPM,YJK这类建模分析软件,但老实说对于大量的分析如截面分析、屈曲分析、非线性分析、节点分析、有限元分析等等,要么没有模块,要么做得很粗糙。为什么 称“基建狂魔”的我们这么长的时间却没有发展属于自己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呢?哪怕是只有五六千万人口的韩国,都有MIDAS软件。

这位专家是这么说的:如果国外软件足够成熟了,自己开发费时费力,为什么不直接用成熟的软件呢?

站在短平快经济利益的角度,我认为专家说的没问题。但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鄙人虽然才疏学浅,人微言轻,但私以为盲目地追求【拿来主义】,而不能实现自主,终究会被掐脖子。就好像有不少清醒的工程师说:我们辛辛苦苦建设了大量的项目,最终是完善了别人的软件,给别人做了嫁衣裳。【我在设计院时,曾经也尝试过自己开发一些插件,但毕竟不是编程出身,我想对于科班的开发软件并不难】

可能大家对2019年美国制裁中国高校还有印象,怎么制裁呢?其中就有停止matlab的使用权。要知道,中国高校大部分工科专业的科研基本都会用到matlab,做图像处理、数据拟合、数据分析等等。一旦关闭,很多高校傻眼了,换其他软件不熟悉不好用,自己国产替代品又没有,继续用matlab得交巨额赔偿【跪舔费】。

反观土建行业,大量专家的这种【拿来主义】思维,而且许多人把持着行业重要的岗位,要想实现软件自主将非常困难,且阻力很大。


第三件事,17年国内各大设计院逐步推广BIM应用,也就是建筑信息模型,什么意思呢?就是逐步改变以前的平法设计模式,通过3D建模,将各专业的构件反应在模型中,同步还可以纳入造价、进度管理,实现所谓的5D模型。

推广先进的设计理念,这没有错。但接着我又发现一个问题:大量的设计院又一窝蜂,无头苍蝇一样天天翻模型,搞PPT,把项目设计活生生搞成了动画片。设计院内部呢?大量的一线设计师不仅要完成平法图纸,而且还要翻模,工作量大幅增加,但收入几乎不变。有的设计院几十个人花了大量的时间翻一个模型,发现有几根管道与梁打架了,于是欢呼雀跃——你们看,BIM模型多么强大,可以查出构件碰撞耶!他们忽略的是:这几个碰撞,稍稍仔细一点的设计师,一下午对对图纸都能解决。而且实际施工中,管道适当调整,变更的情况也很正常。这种算不算“大刀剔牙签”呢?

有的设计院后来提出一个什么理念呢?——正向设计。指出BIM并不是简单的翻模,而应该是全过程模型管理,模型建在前面,一些方案图、初设直接通过模型生成就可以了,并尝试搭建协同平台。

这种思路是对的,也是BIM的真正目的。但实现起来很难——原因是目前国内土建各种规范五花八门,已经很成熟,平法图纸的制图标准【如16G101系列,各专业都有各种图集】也基本定型,即使软件能出来一套图纸,大概率设计师还是要从头到尾全部去捋一遍,工作量甚至大于直接画图。

所以,BIM推行实际上远不是这个概念本身的推广,或者形式上高大上的各种模型【我想大量的设计师可能对施工组织设计一无所知,对造价定额更是一片茫然,怎么反过来指导设计?更何谈5D全周期管理呢?】。真正的BIM设计应该是植根于本土行业,适应本土行业经验的二次优化。BIM是一个理念,Revit仅仅是一个工具,那么它们应该是服务于我们几十年既有的工程经验,而不是丢掉行业习惯,丢掉既有经验去迎合BIM。

因此,私以为更应该做的是:基于本土行业的BIM应用和二次优化。通过系统规则和二次开发,让BIM适应我们的生产发展,优化工程项目,减轻劳动量。而不是写胶片看起来高大上,设计师苦不堪言。

比较讽刺的是,被一些“国际范”设计师鄙视的平法图集,有一个项目我接触了一些外国人,他们对中国的平法图集赞赏有加,项目结束后再三请求给他们一版英文版的平法图集套装。

实际上,几十年的工程经验,前辈们留下来的这些东西,才是我们作为“基建狂魔”的底气,才是我们更应该珍惜的宝藏。国外新的思路不断涌入:BIM、绿色建筑、海绵城市、TOD……我们应该做的是兼收并取,而不是丢了西瓜捡芝麻,舍本逐末。我想正确的观念是否应该是:立足于过去大量的工程经验,让新技术、新理念为我所用,进化设计方法和工程技术。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技术体系【规范+管理+技术+软件等等】。

[来看我]@文艺土木徐老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5月3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