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还没有10亿美元营收的2B软件企业?

10亿美元营收对于2B独立软件公司不仅是一道门槛,更是一种魔咒——迈过门槛的企业很少,迈过之后被巨头收购的企业很多。

不过,打破10亿美元魔咒的独立软件企业都有一个秘密……

对于2B独立软件产品企业,为什么一直有营收10亿美元魔咒之说?

全球独立软件产品企业很多,但是能迈过10亿美元营收门槛的很少;迈过门槛之后却多数成为科技巨头收购的对象,PeopleSoft、Macfee、Siebel、Informix……

究其原因,仅靠单一软件产品优势不可避免会造成发展瓶颈,影响增长预期造成股价低迷,成为科技巨头收购的对象;不被他人收购就得收购他人,但产品多元化发展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充满挑战;而转型云计算、AI等新赛道更是脱胎换骨之举,不仅自身变革充满变数,还面临新兴市场、新型软件企业的双重压力。

那么,打破10亿美元魔咒的2B独立软件产品企业拥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以红帽Redhat为例,成立于1993年,2012年成为首家收入达到10亿美元的开源软件企业,2015年达到20亿美元营收,短短三年打破魔咒就在于押宝OpenStack等云技术,并获得云计算转型的成功。

以Intuit为例,成立于1983年,作为美国智能财税龙头企业,几乎所有产品和业务已经实现云化,并积累海量数据与BI/AI结合,衍生出多种金融增值服务场景,2017年营收51.77亿美元。

以赛门铁克Symantec为例,成立于1982年,2002年进入营收10亿美元俱乐部,作为并购赢家从2000年到2006年收购超过25家公司且成功率颇高,成为早期独立软件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典范。尤以2005年135亿美元收购存储企业Veritas最为轰动,但2015 年又以74亿美元将Veritas卖出,理由则是将更多资源投入到云计算和SDN布局当中。

以Salesforce为例,成立于1999年,作为一家一开始就打出“no software”的SaaS/PaaS云计算企业,也是用10年左右时间进入10亿美元俱乐部,并不断快速增长,预计今年营收将超过125亿美元。

这四家家独立软件产品企业,不论是基础软件,安全软件,财务软件还是CRM软件,无一例外都在依靠单一软件优势完成上市之后,大力投入云计算转型。即便是赛门铁克通过早期成功收购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后来也让位于云计算转型。即便是以SaaS起家的Salesforce,也是在构建PaaS平台之后才稳固了地位,从SaaS到PaaS依然是云计算的深化。

那么中国的企业级软件市场如何呢?这里指独立的2B软件产品企业。

纵观几大中国软件企业,去年超过10亿美元(66亿元人民币)营收的有四家:

神州数码虽然去年营收622亿元,但是绝大部分以分销为主;

中软国际去年营收92亿,但90%以上业务为服务性收入;

东华软件去年收入营收73亿,但系统集成收入超过一半;

东软集团去年营收71亿元,自主软件和服务占80%约57亿元。

接近10亿美元收入有两家:

用友 络去年营收63亿元,以自主软件与服务为主;

金山软件去年收入57亿元,游戏软件就占31亿元。

由此可见,中国还没有一家10亿美元的独立2B软件企业。最为接近的或是用友 络。

1988年成立的用友可以说和几家国际独立软件企业基本属于同龄,它从财务软件起家,发展路线与美国Intuit最为相似,30年的发展经历也是中国软件发展的一个缩影。从财 上看,2017财年,用友实现营收63.44亿元人民币,而2018年30岁的用友则将超过10亿美元营收,进入“BillionClub”。

那么用友是否也和国际上的软件企业一样都在全力云转型呢?

在外界看来,2015年7月,用友与阿里云的战略合作,似乎拉开了云计算转型的序幕。要知道2015年在中国的创投界 称企业服务元年,而这多半指的是SaaS服务市场,大量创新型SaaS企业的涌现,以及企业上云的趋势,使得老牌软件企业不得不动云计算的心思——这似乎颇有些被动的意味。

其实,用友动云计算的心思已经很久了,且在2015年之前就通过产业和技术布局进行了规模性尝试。但IaaS,PaaS还是SaaS?财务云,营销云,营销云,采购云?工业、金融还是小微企业?到底哪个才是技术边界,应该做财务还是衍生其他场景?哪个需要收购、自主研发或是合纵连横?这些不仅是冲入10亿美元俱乐部的驱动力,在云计算的大时代下,更成为用友需要在转型中考虑的生死攸关的问题。

在边界战略上的摇摆和影响到底有多大?看看GE Predix云这两年的发展就知道了。而未来,SaaS模式已经在企业级市场上已经根深蒂固:

现在每家公司平均使用16个SaaS应用,到2020年73%的公司会将所有的应用SaaS,2022年全球SaaS市场规模将达到1640.29亿美元,2022年后86%的公司只使用SaaS。

对于一家10亿美元企业今后的发展,一定是平台型的,单一SaaS应用显然不能满足用友这样体量规模企业的发展。这意味着,对于用友转型云业务必须是全公司all-in,而非是简单的创新部门创新业务维度。

据悉,用友将云业务作为公司成立近30年来的3.0战略,目标明确为以用友云为核心,云服务、软件服务、金融服务融合发展。从2018年第一财季和2017财 对比来看,金融云服务不再单列一项,而是归并到云服务业务之中,形成了云服务和软件服务两个业务板块,all-in意图已非常明显。

在最新的2018年第一季度财 中,用友营收10.74亿元,同比正在43.9%,其中云服务业务营收3.66亿元,同比增长158.3%。

可见,如全球其他独立软件企业一样,用友云也成为用友打破10亿美元魔咒的魔杖,自2016年开始用友营收增长连续跨入两位数行列。

从用友云目前的布局来看,多数都在预料之中:

比如行业上看,基本是根据中国行业发展特色和用友自身优势;比如四大SaaS应用(营销、财务、协同、人力)沿承了用友在ERP和CRM领域的优势,而旗下畅捷通等面向小微企业的财务及管理服务平台则体现了2C的互联 思想,这其实和美国财务巨头intuit的在2B和2C领域发展的路径非常相似。

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技企业的跨界运营在全球都是屈指可数的,这种开放的市场环境其实给了中国软件企业新的发展变量。比如用友在金融业务方面的布局:

第三方支付牌照(畅捷支付,央行第五批第三方支付牌的获批企业)

保险经纪牌照(前海民太安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民营银行牌照(中关村银行)

这其实给了用友云更大的市场支撑和更多的业务场景,这种多元化的布局是长期利好,且想象空间更大的。

当然,业界也有质疑用友为什么没有如美国软件企业一样采用收购策略,加速发展进程?

一,中国可供收购的企业还屈指可数,而国际收购尤其是应用软件领域还是颇受用户地域的影响;二,用友是中国云转型当中最重要的软件巨头之一,第二梯队忙于追赶跟进策略会更倾向采取激进的收购方式,三,互联 企业在企业级SaaS方面的染指,也使得市场竞争环境更为激烈。

科技茱比莉

有视角的科技观察 有态度的科技评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4月27日
下一篇 2018年4月2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