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浙江87岁老人:荣立一等功,刚被授予少将军衔,又当选院士!

“钱老对我的关怀关心是说不尽的。”从1985年开始,他就在钱学森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两人的办公室也仅一门之隔。亲密共事几十年,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钱学森在信息领域的战略眼光和科学预见。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校友——汪成为

汪成为,1933年7月1日生于上海,浙江奉化县人,信息领域专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曾任第七机械工业部706所副所长,原国防科工委及原总装备部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原国防科工委及原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任委员,国家”863计划”信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智能计算机专家组组长,国家”973计划”信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信息领域召集人,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自1957年起汪成为一直从事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系统仿真、人工智能的研究工作。曾在1985年10月19日荣立一等功。1987年7月27日-8月2日参加全军英模大会,被授予”英模荣誉证章”。1993年8月1日被授予技术少将军衔。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获何梁何利奖。2002年获军队突出贡献奖。2012年被中国计算机学会授予”终生成就奖”。

正确判断中国智能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1986年,中国启动”863计划”,汪成为被选为智能计算机专家组的组长。制定中国智能计算机的发展战略,成了当务之急。当时,国际上正兴起人工智能研究的热潮,日本更是倾力研制”第五代计算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但,中国究竟怎么搞智能计算机?相当多的人认为应该学习日本。汪成为和钱学森讨论几次后,认为日本的路子至少不适合中国国情。”说别人错很容易,但重要的是自己怎么做才是对的。”汪成为多次就如何研制中国特色的智能计算机请教钱学森。深入思考后,钱学森答应给专家组谈一谈自己对智能计算机的认识。

1987年12月15日,钱学森来到清华大学甲所(专家组开会的现场)和全体成员交流。”钱老十分谦虚地说:’我不是计算机专家,我是来向各位学习的’。然后剖析了人工智能的本质和关键,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应该从11个方面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即:人工智能、脑科学、认知心理学、哲学、与形象思维有关的文学诗词语言、科学家关于科学方法方面的言论、 会思维学、模糊数学、并行运算、古老的数理逻辑、系统理论及系统学。”汪成为回忆。

“钱老说,归纳起来就一件事:智能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并联的、多层次、多途径的 络,而且在一开始是模糊的。但是它不可能总是模糊,而要从模糊到清晰……创造性的思维,在开始是模糊的,到处搜索,但在思维的 络中,总有一点突然变得清晰了,模糊的概率分布突然变得很集中了。这就是创造,就是智慧,就是智能。”钱学森那次讲话文件,汪成为一直精心保存着。“钱老指出的那11个方面,和当今21世纪世界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是如此吻合!”钱学森敏锐准确的判断,令汪成为深为叹服。

首倡软件就是文化的概念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出现软件以后,汪成为又开始研究软件。”钱老非常愿意和我聊天,经常问我一个问题:从将来的影响、发展来说,软件是什么?”对此,一开始汪成为常常从需要、 络等讲起。这些并没有超出大伙儿说的话,钱学森并不满意。”钱老说,你说得挺好,回去再想一想。”过些日子,当汪成为觉得有些体会了,就对钱学森说,软件是什么什么……”最后,钱老说,要不你先写一写。”于是,汪成为就软件工程和发展,写了一篇文章交给钱学森。”当时,我觉得钱老虽然是科学泰斗,但自己是软件方面专家,还是有信心的。”汪成为说。第二天,汪成为问,“钱老,稿子您看了吗?”钱学森说,“我送你一首诗怎么样?‘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妆未梳成不许看’”。“钱老笑眯眯地说,‘你知道这首诗谁写的吗?’我说,‘是袁枚写的吧?钱老,您把稿子还我吧!’他笑了笑说,‘明白了?’”又琢磨了很久,在钱学森的指点下,汪成为的认识逐步提高,提出软件就是文化的理念

“到那会,钱老说,差不多了,你写篇文章吧。”汪成为说,后来钱老主动和光明日 联系,让他就”电子计算机软件也是语言文字工作”写了一篇文章。”1986年的时候,就有这种观点,太超前了!目前这两年,世界上的学者才认识到 络是一种文化。”汪成为这样形容自己的感受:这简直让人吃惊!

一份杂志引发的思考

1991年9月初,美国《科学美国人》杂志出了一期关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专刊。”钱老在收到这期杂志的当天就让我仔细研究他们的论述,并问我,什么是Cyberspace?它和Information space(信息域)有什么区别?应如何翻译Cyberspace?”汪成为的个人电脑里,仍保存着这期杂志的电子版。

“在督促我们学习研究的同时,钱老还给当时的科协主席朱光亚写信。信中说,(对于这期专刊所论述的问题)有必要在我国科技界宣传讨论、引起重视……”汪成为回忆,在随后的十多年中,钱老一直督促他持续地研究制约信息技术的发展瓶颈,以及发展前景,提出应从科学技术的视角(不是科幻的视角)思考Cyber space和Information space的本质区别。在钱学森的指导和督促下,汪成为结合自己的科技实践,逐步地理解并归纳出“信息化的实质是建立人、机和信息环境的和谐关系”等论述,以及建立“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系统”的战略意义。

1997年12月,在总结智能计算机过去10多年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汪成为在”863计划”战略研讨会上提出了“基于 络的虚拟计算机环境是未来的服务端”“基于 络的普适化算通机是未来的客户端”的预判。

2004年,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汪成为又对21世纪初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作出预判,他提出, 络技术将发展为协同计算;多媒体技术将发展为虚拟现实;面向对象技术将发展为面向智能体技术;嵌入技术将发展为普适技术。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21世纪初,有望实现一个智能化的人机和谐环境。10多年后的今天,基于虚拟计算、异构 络、人工智能理念所研发的智能物流、智能管家、智能汽车等应用正逐步实现。

作为”863计划”和”973计划”信息领域的成员,汪成为始终提倡”在限制条件下求出最优解”的思路,在我国计算机史上立下了汗马功劳。看到这位院士,才知道真正的学无止境以及什么才是不服输的态度,科研之路越难,他就越有干劲,这位87岁高龄的科技先锋,从没停止对信息领域的探索。

延伸阅读: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与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历史息息相关,它可追溯到1904年在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馆开设的物理学课程。1911年创建数学物理部,1923年正式成立物理系;1952年院系调整,原辅仁大学物理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是国内最早具有凝聚态物理和理论物理博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

目前,物理学科具有物理学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含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另外还有物理教育的教育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凝聚态物理学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物理学科还拥有”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应用光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1996年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物理学科被列入211工程、985工程的建设。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已为国家培养了一万余名各类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基础宽厚扎实,学风严谨,作风朴实,适应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深受各用人单位的欢迎。

更多精彩资讯, 头条 :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8月24日
下一篇 2020年8月2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