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西大庄科村护林队 为冬奥守护9000多亩山林地

从北京城区一路向北,穿过松山隧道,两旁的山水画向后流淌,适应黑暗的眼睛会被隧道出口的光亮叫醒。蜿蜒的公路两旁,是层叠的群山,山上种满了树,灰黄色的大地上表现出不同颜色层次,将一座座隐秘的建筑包裹起来。

再往前开一小段,就到了延庆区张山营镇西大庄科村。三十多天以后,这里将成为世界体育盛事——冬奥的赛场。作为冬奥赛区之一的延庆,将打造“山林场馆”,主要包括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隔壁就是奥运村

在奥运村的建设规划中,西大庄科村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形成了一个中国北方山村民俗文化展示区,周围山群林立,将冬奥建筑掩映其中,体现了中国建筑别样的自然格局之美。西大庄科村是北京与河北交界线上的一个村,目前全村有119人,周围是9000多亩的山林地,村民们靠山吃山,祖祖辈辈都守护着这里。

卓永刚,是西大庄科村的村委,也是村里组织的守护9000多亩山林地的护林队长,他介绍,西大庄科村的护林队一共有46名队员,年纪最大的64岁。“原本大概只有20个护林员,规划为冬奥赛区之后,人数就翻了一倍。”卓永刚说,“西大庄科村是冬奥的核心区,我们加强了人员力量,实行24小时轮班制度,由村民们值守。”

需要值守的山林路很陡,只有一条盘山公路通往高处,山脚的隔壁,就是奥运村。守护一步之遥的奥运村,就是护林员要做的事情。46名护林员两两一组,有时候是三个人,分别前往10个不同的站点,他们一天有三个班,八小时为一班,分别进行巡山和站岗。北方的冬季,是不留一丝情面的,山上的风呼啸吹过,只有一座临时搭建的小岗亭供护林员避风。卓永刚说:“为了保证冬奥的顺利进行,我们护林员全天24小时巡护,很辛苦。”

守住第一道关卡

姚永亮是护林队的老队员了,今年58岁,自从村里的房子拆了重建后,他就搬到县城和儿子一起住,但每天还是会和人拼车,来村里上班守山。“我每天都要来的,拼车来回一个月要花500块钱。”姚永亮说,“山里的每个点我都呆过了,近些年在山下比较多。”姚永亮守的岗,是进山的第一道岗,和他一起守着的还有另外两位护林员,他们在临时搭建的铁皮房里休息,里面有三张床,床边配着暖气片,好让床面不那么冰凉。

今年是姚永亮成为护林员的第16年,作为第一道岗的护林员,他需要不定时出门,往外一公里左右都是巡逻的重点。他说:“主要就是巡查一下有没有人抽烟或者用电用火,做好森林防火这一块的工作,冬天天气干燥,这方面是尤其需要注意的。”姚永亮巡查的时候,喜欢带着手机,打开音乐软件听歌,或者是听听有声书。“工作内容比较单一,有时候路上无聊了就听听,乌兰图雅的歌我常听,不然就是听一些小说故事。”姚永亮说。

因为时常要到零下8℃至零下9℃的户外活动,姚永亮身上装备唯一目的就是要保暖。他给自己套了一件又一件棉衣,外套尤其厚,脚上的靴子里夹着棉,还从儿子那要来了一副滑雪手套。姚永亮说:“我儿子这个手套暖和,是他专门滑雪用的,平时闲着,我就拿来用。”巡护有时候也不像想的那样容易,遇见些不愿意配合的人,就让姚永亮犯了难。他说:“有些人说不听,不让抽烟还是要抽,那就只能让警卫强制处理了。”姚永亮不愿意和人起冲突,他觉得不至于,也没必要。“大部分人还是很好配合的,毕竟是冬奥赛区,大家都愿意为这个安全和环境作贡献。”

隔壁就是冬奥村,姚永亮出门巡护的时候,总是会多看几眼。他说:“冬奥嘛,带着我们村经济也发展了,我老是路过就看一眼,考虑着以后在村里办民宿,搞活动,想试着做做看。”休息时候的姚永亮,喜欢坐在床上,靠着暖气片取暖,看看手机,发发呆。冬奥的到来,重建了他在村子里的家,来年春天,他就能住进新家了。

站在最高岗

沿着公路往上开,有一座四四方方的绿皮临时搭建房。绿皮房有一扇门,四面都有小窗,有两张简易的铁架床和一张桌子,把大概四平方米的房间塞得满满当当。焦晓静和母亲交完班,回到小屋休息。她是今年5月份新加入护林队伍的,刚过完30岁生日,是护林队伍里最小的成员。

这座绿皮房,是最后一个岗亭,也是位于最高处的岗亭。在这里,可以俯瞰西大庄科村全村的坡地,看到底下每一个岗亭。往下望,是大山连绵错落的景致,是灰黄色的树干密密麻麻扎根于大地,这里将因为一场体育盛事而焕发全新生机。焦晓静成为护林员,是跟着家里人做的决定,她说:“我家很多人都是护林员,我妈、我大姨、我舅,还有我。”

焦晓静需要巡护的路段,是以绿皮屋为中心的周边五百米,一天要走很多趟。“时不时就要走一走,看一看,除了森林防火这些基本的,如果有垃圾或者有害物,我就会捡起来收好,下班带走。”

焦晓静是自己开车上山的,她和母亲一组,被分到了最高岗。山上的温度要比山下低5摄氏度,两旁的树木早已落光了叶子,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更是挡不住寒风的侵袭。焦晓静会用屋子里的烧水壶烧上几杯热水,暖暖身子。另外,在巡护的时候,她会自己带上一个暖水袋。她说:“我出去巡山的时候,就会带上它,手里会暖和一些,充满电可以热三个小时左右,山上的气温不是谁都能受得了的。”

做访客登记和规范路人行为,也是焦晓静的工作内容之一,她说:“有些人会上山飞无人机或者拍照等,这些就需要提醒一下。”焦晓静分到早班比较多,一般是从早上八点接班到下午四点,出去巡山,一趟有时候就要花一个多小时。“有时候会看到陌生的车,就需要拦一下,问一问,特别是节日期间,可能会有一些烧纸钱的,这就需要我们来规范一下。”

巡山的时候,焦晓静总是喜欢站上公路旁的石柱子,她说:“因为站上来,可以看得更高更远,一切都在我的眼底。”

午饭时间是中午11点半之后,村里会有专人把吃的送上来,这是一班里难得的放松时刻。焦晓静说,盒饭做得不错,有四个菜,两荤两素,送上来的时候还能冒着热气。

冬奥开在家里

第一座岗亭,沿着盘山公路,一直到最后一座,每一个简易房屋,都有两三名为冬奥巡护山林地的村民。中间的岗亭,有些被山或高架桥遮挡住,光照最少的地方一天只有三个小时左右能见到太阳。从前,山脚下就是他们的家,而现在,一场体育盛事将变化带进村庄,将新的可能种在了大地上。

卓永刚盘着手里刚买的核桃,坐在第一岗亭的铁皮屋里,同其他护林员聊天。说起之前当护林员的日子里,每天需要顶着寒风,骑20分钟左右的摩托车进山,山里有野猪、有狍子,还有各种叫不出名字的动植物,对这片山林,他了如指掌。冬奥来了,工作没有变,但他说:“山林还在,但责任更重了,我们需要保障冬奥顺利进行。”

从前,西大庄科村的村民以种地为生,年轻人外出打工,剩下老人孩子留守。如今,冬奥开进了村民家里,原先的老房子被拆掉重建,每一位村民按标准分到了新房,来年三月,他们就可以住进去了。新建的房子分两种,一种是独栋的小别墅,一种是低层的单元房,方便老人上下楼,新村仍然保留着乡村建筑的特色,石头外墙的装饰还原了乡村场景。卓永刚说:“去看过自己的新房子,想到来年能搬进去了,我很激动。”

冬奥和新村,随着冬风一并吹进了西大庄科村,这里朝阳高高挂起,道路平坦,伴着山林地护林员们的脚步声,奏响了山间的希望。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11月23日
下一篇 2021年11月2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