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坚持科技自立自强 彰显巾帼担当
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 段巧红: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段巧红近五年指导博士生4人,硕士生16人,本科毕业生7人,均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2021年,段巧红被评为“山东农业大学最美教师”,同年,被评为山东省教育系统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
引领空空导弹导引技术发展
? 郭玉霞: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导引部专业室主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特级技术专家,空空导弹某重点型 副总设计师
郭玉霞毕业之后即选择加入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投身到 国强军的光荣事业中。在重点型 研制中,郭玉霞负责导引系统设计、研制工作。面对新的技术领域,在国内没有成熟技术可以借鉴、国外也无相关 道的情况下,她带领团队积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实现了多个零的突破和新的跨越,实现了国内外多项第一,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大提升了空空导弹的作战性能。
导引系统研制是多领域、多学科、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郭玉霞的研究成果引领了国内战术导弹导引技术的发展,显著提高了装备在复杂环境下的作战能力,推动我国空空导弹技术水平和研制能力跻身世界前列,对全面提升我军空战能力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外,郭玉霞在预先研究项目、系统总体设计、信息处理系统设计等方面均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
郭玉霞先后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同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奖、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五一巾帼标兵等多项荣誉。
创新3D打印骨修复技术
? 赖毓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副所长、转化医学中心执行主任
人的骨头再生能力极为有限,当受损部位过大时,需要依靠骨修复材料帮助骨头再生。最难的是如何让无生命的材料最终长成人体活的组织,让病人重新站起来。赖毓霄及其团队负责的3D打印骨修复产品是全新的三类医疗器械植入产品,其稳定性、安全性、有效性都需要严格的验证,才可用于人体。在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双链项目等资助下,团队获得的研究结果得到了学术同行的肯定,美国工程院和医学科学院院士Mikos教授在其发表的《Nature Reviews Materials》综述上3次引用团队的研究工作,认为其对于骨缺损的修复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此外,其研究成果也获得产业界的认可,赖毓霄团队研发的“含镁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复材料”依托自主孵化的深圳中科精诚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产品临床转化,该产品已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NMPA)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是深圳市首个获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的硬组织骨修复产品。赖毓霄曾获国家优青、广东省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深圳市地方领军人才等荣誉。
为滑坡灾害精准“把脉”
? 李锦辉: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市土木工程智能结构系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李锦辉长期从事岩土工程灾害评估与控制方向的研究。面向重大自然灾害防治的国家战略需求,她主持和参加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英国劳氏船级 主席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教育部的多项重点项目等科学研究,在岩土体致灾特性、滑坡灾害评估预测、地基基础安全控制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9项,参编国家行业标准2部,研究成果应用于深圳宝安机场滨海扩建工程、澳大利亚巴利纳路基处理工程等重要项目,在城市工程安全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锦辉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入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开展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岩土工程课程体系创建、广东省本科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本科教材编著等工作,探索创建了大学四年从思维训练创新到知识重构创业的全面实践育人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勇于探索、积极创业的青年人才。
李锦辉牵头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国际岩土安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香港岩土工程与岩土环境协会奖等,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海洋工作委员会委员等国内外学会理事核心职务。
升级载荷预 软件技术水平
? 孙士丽: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结构力学所党支部书记,教育部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副主任
从跟跑到并跑,十余年投身海洋强国建设。为了提高我国载荷预 软件技术水平,她不断专研新技术、新方法,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最终提出了适用于集装箱船、邮轮等大外飘型船舶的全非线性波浪载荷计算方法,以该方法为核心技术,开发了国际首款具有全非线性计算能力的船舶波浪载荷预 软件,同时开发了FPSO平台和半潜式平台等深海浮式结构物的载荷和响应预 软件,使我国海洋结构物载荷预 软件技术水平实现了从跟跑国外软件到并跑。
攻坚克难助力“双龙出海”
? 汪量子: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研究室副主任
3年前,32岁的汪量子获得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职称,成为当时反应堆物理研究领域最年轻的教授级专家。
多年来,汪量子出色完成了多项攻坚克难的任务,发表了数篇SCI/EI收录论文,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是中国核动力院突出贡献科技青年人才,并荣获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创新冰冻圈环境与碳循环研究
? 牟翠翠: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牟翠翠从事冰冻圈环境与碳循环研究,长期在西部高海拔地区和北极开展工作,取得了具有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研究成果围绕我国西南安全屏障建设和北极生态安全保护及应对的国家重大战略,聚焦多年冻土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服务青藏高原冻土灾害防控和生态保护,为冻土学技术应用和寒区碳中和路线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全球和区域冰冻圈可持续发展以及气候变化应对提供了科学支撑。
她近五年在本领域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40多篇。研究成果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 告多次引用,也被《Science》《PNAS》《Nature》及系列子刊等国际顶级期刊论文多次引证。相关研究成果多次以咨询 告形式提交给政府部门,为服务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双碳目标实现的计划方案提供了科学支撑。
牟翠翠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子专题等项目,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甘肃省领军人才。曾获“施雅风冰冻圈与环境基金”青年科学家奖、国际冰冻圈科学协会(IACS)颁发“最佳青年 告奖”、第十届甘肃青年科技奖、青藏高原研究会“第十三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