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末尾有思维导图,欢迎阅后收藏
最近,教育界曝光了很多让人匪夷所思的“技术”,像 称让孩子1分钟看完10万字的“量子波动速读”培训,还有能实时监测学生上课注意力的脑机接口头环。前者已被深圳市教育局命令禁止了,后者则强调技术是为了提升注意力而非监控。
然而,知名媒体人半佛仙人就曾在文章中提出质疑,一台动辄数十万的专业脑机设备,接触电极至少12个,也不能确认每次的检测百分百准确,而目前学生使用的机器,一台只有3个接触电极,售价3500,具体效果如何,真得打个大大的问 。
这种层出不穷的“黑科技”产物,一般都是在买卖一样东西,叫做通向成功的“捷径”。
很多人都会把注意力放在了“捷径”二字,但在我看来,重点应该放在“成功”二字。所谓的“捷径”都被“成功”所定义的,有很多人追求了一辈子的捷径,结果连成功都没摸到边,这就是本末倒置的结果。
所谓的成功无分早晚,所有能够成功的方法,都是“捷径”。
宗庆后42岁开始创业
任正非43岁创立华为
哈伦德上校65岁创立肯德基
模特王德顺79岁一夜爆红
那些成功的人,无不践行着自己的行动之路,承受着时间给予的压力与磨难。时间虽然消磨着我们的意志,但也同样消磨着前进之路的层层阻碍。
01 为什么我们都在寻找成功的捷径?
在这个快节奏且躁动的信息时代,人生似乎都开启了多倍速的播放模式。15分钟卖掉15000支口红的李佳琦、一年带货27亿的薇娅、三年内带领拼多多上市纳斯达克的黄峥,扁平化的信息渠道告诉我们,逆袭似乎轻而易举,成功似乎随手可得,一切都成了我们眼中可被复制的“捷径”。
我们对方法总有种迷之向往,去 上买课,去线下买书,期望能从一字一句中挖掘出人生逆袭的奥秘,实现开豪车、买别墅、环球游的美好生活。然而,有了所谓的方法,成功就能被轻易复制吗?
投资界的传奇人物——股神巴菲特一直都被世人所推崇,他的投资理念简单而朴实,却很少人能像他一样有数十年年化收益率达到20%的表现。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就曾致电股神巴菲特:“既然价值投资这么简单,为什么大家不和你做一样的事?”巴菲特说:“因为没人愿意慢慢变富。”
巴菲特的回答道出了如今大多数人的现状: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我们往往高估方法的效用,却低估意志的作用。但在倍速时代下的诱惑下,我们对延迟满足无能为力。我们迫切于一时的满足,放弃了该有的坚持与奋斗,我们因欲望而渴求捷径,却也注定因碌碌无为而与成功失之交臂。
我们往往高估方法的效用,却低估意志的作用
02 成功本无捷径,但想少走弯路,你需要做到这两点
1、 找到你该做的事
只有做对的事,才能不辜负当下的自己。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注意力太稀缺了,每次使用的背后都有巨大的时间成本。既然如此,找到对的事就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如何去寻找?给你三个方案。
1)积极开放,拒绝“信息茧房”
会中有个现象,叫“信息茧房”,说的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人们会沉迷于关注自己选择的领域,逐渐像蚕一样将自己与外部隔绝,失去了全局性思维。
面对这一现象,学会从外部获取输信息绝对是重中之重。时代变化太快了,每时每刻都有新的知识和观点会涌向,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与外界建立多渠道的信息,这能丰富你的知识储备,做出对的选择。
那具体要怎么做呢?举个例子,从信息渠道上,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软件:问答类信息可以看悟空问答和知乎;资讯类信息可以看今日头条、微博、百度热搜等等;书籍、影视评分我们可以看豆瓣。虽然渠道越多,日常使用会相对不便,但却能有效防止“信息茧房”的产生。
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信息蚕房”中
2)多问问身边人,发觉自身闪光点
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印象其实都是有所偏见的,甚至会存在一些思维死角。比如,你声音其实很好听,但你不会联想到自己能去讲拆书稿,这可能是因为你不了解这份职业,或者是你对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并没有信心。
但你的朋友一直认为你的声音挺不错,有一天,他建议你可以去尝试一下讲读书稿,那也许你就能获取去尝试的动力,从而在其中找到乐趣,最后获得了一份不错的副业。
与身边人多沟通,发掘自己的闪光点
2、 用更高的效率去做对的事,合理调动你的注意力
世界上最公平的事,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24个小时。但假如我们都将时间留给对的事时,能否合理调动注意力,提高效率就成了拉开人与人差距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超聚焦》一书有提到注意力的两种模式,一种是超聚焦模式,一种是分散聚焦模式。
前者更强调集中注意力,提高执行效率;后者强调让有意识地让思维分散,通过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发挥创意。而最让人惊喜的是,这两种模式所使用的脑部 络是不一样的,其中一个运行,另一个则会休息,这样两种模式交替使用,不仅不会相互影响,反而会让注意力的使用更有效。
想要进入超聚焦模式,需要做到以下四个步骤:
(1)确定一件值得你去聚焦的事,这一步能减少不必要的注意力损失。
(2)排除所有来自外部或者内部的干扰
(3)尝试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件事情上
(4)一旦注意力分散,就要思绪重新拉回到事件本身,并且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形成习惯
记得要让专注形成习惯
而想要进入分散聚焦模式,同样有三种方法:
(1)发散思维,捕抓瞬间的灵感。把随时出现的想法记录下来,并挑选合适的去完成。
(2)在解决问题时前,要学会有意识围绕问题的多角度去思考,然后把信息点关联在一起,发觉出新的解决方案。
(3)利用习惯,在思考时做自己已经形成习惯的事,比如晨跑、叠衣服、走路等等,这些都是让你熟悉的行动,会让你感到轻松与愉快,这种时候再去调动你的注意力往往会有意外收获。
分散聚焦模式能触发不一样的灵感
最后总结一下,想在成功的路上少走弯路,你需要做到这两点:一、找到你要做的事情;二、用更高的效率去做对的事,在不同的情况下,调整自己注意力的模式,做出更好的成果。最后,给大家附上相应的思维导图,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参考资料:《超聚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