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8年11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是,因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产业相关,是沪嘉两地来往愈发紧密,合作愈加深化,演绎起新时代的“双城记”。
这其中,上海有不少人才和企业来嘉兴投资创业,嘉兴也有不少企业去上海大市场淘金。今年初以来,疫情形势的陡然加剧,让奔赴在“双城”的企业倍感压力。如今,随着复工复产的全面加速,这些企业也积极投身其中,努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夏日炎炎,秦山葱郁。走进位于海盐核电关联高新技术产业园的晨晓科技(浙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晨晓),静悄悄的研发室里满是科研人员埋头攻坚的背影。在研发室旁的一间设备室里,一台可视化通讯设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别看设备虽小,却是沪盐核电产业协同发展的生动写照。
产业自发协同转为政府引导联动。7月27日,中核同创(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同创)与海盐县核电产业发展服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8月1日,该公司便来到浙江晨晓对接产学研合作。“疫情期间的协同创新给了我很多启示,我们对接后,正在谋划建设一个研究院。”浙江晨晓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增奎说。
【企业名片】
晨晓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是上海晨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上海晨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集科、工、贸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和核电关联企业,专注于核领域的安保通信、实物保护、电仪设备集成供应、小型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方面,并提供技术服务,现已成为业内知名的专业系统集成供应商和服务商。2017年8月,浙江晨晓成立,上海总部的研发生产基地全部转移至海盐。
【一线蹲点·故事】
在加强研发合作中推动新发展
沪盐核电产业“牵手”最早可追溯至秦山核电建设初期。上海作为我国最早开始提供核电工程设计、设备制造的地区,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核电研发设计、工程承包、核电材料、设备制造、运行服务及人才培育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而海盐作为中国核电发展的摇篮,拥有秦山核电基地这一资源优势。沪盐两地由于共同服务秦山核电的建设、发展,产业资源丰富,具有极强的互补性。
“浙江晨晓的发展壮大中,同样离不开上海方面的大力支持。”李增奎说。今春疫情来袭前,浙江晨晓接到一项重要的研发任务,对方希望企业能够研发生产一套与核电关联的通讯设备。通过长时间的对接,浙江晨晓基本确定了研发思路,并经科学比选后,与上海一家高端装备企业取得联系,委托该企业进一步完善方案。
与普通通讯设备不同的是,由于核电关联产品的特殊性,该通讯设备是一套专门为客户定制的设备,它需要增加一个功能键。倘若在平时,哪怕涉及很小的功能设置,两地研发人员都会聚在一起深入讨论,但今年因为遇上疫情,只能一次次通过电话、视频会议等方式加强沟通。
通讯设备的研发,还离不开上海软件技术的支持。“这方面,我们与上海余乐工作室进行了对接,但同样因为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研发进度。”金燕军说,该通讯设备的研发需要克服一道道难关,如门禁系统就涉及100多页的英文资料,专业术语的翻译工作本身十分繁琐,疫情期间更是增添了很多不便。
此时,上海余乐工作室的工作人员全部留守在家,并分布在不同地方,但大家还是努力克服困难,通过视频会议等方式加强对接。5月中旬,到了产品研发的关键时期,双方经常不分昼夜地加班加点。通过近两周的共同努力,最终确保了研发任务的圆满完成和产品的如期交付。
彼此的创新联动,也增进了两地感情。疫情期间,晨晓科技上海总部人员无法照常上班,这导致财务开票不能正常进行,公司资金为此一度面临很大压力。“非常时期,上海核电办等相关方面建了一个服务群,通过线上加强指导,并给予了相关税费优惠政策,这增强了我们的信心。”李增奎说,今年上半年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5%左右。
沪盐产业协同发展迈入新阶段
进入6月,疫情防控逐渐趋于平稳,浙江晨晓的研发生产也步入了快车道,同上海的业务往来更加深入。8月1日,中核同创的负责人专程前来企业对接考察,双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将共同致力于核电关联产业高端技术的研发。
中核同创与浙江晨晓的联动,是沪盐两地推进核电产业协同发展的生动缩影。7月27日,在海盐县召开的沪盐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产业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中核同创与海盐县核电产业发展服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通过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两地产业创新链、人才链的融合。
中核同创是中核集团唯一独立的科创服务专业化公司,是中核集团“核创空间”长三角科技成果孵化中心运营载体,有国家级技术交易市场全牌照执业类交易服务机构资质,可提供“一站式”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双方的签约合作,离不开海盐县核电产业发展服务局对沪盐核电融合的高度重视和一直以来的精心服务。
“去年我们与中核同创开始对接,虽然疫情期间受到了影响,但沟通一直在进行。”海盐县核电产业发展服务局党组成员、海盐县核电关联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叶国文说,即便在隔离点抗疫期间,他也一直挤出休息时间加强项目对接,并在5月中旬参与了一场视频路演,详细了解了20个路演项目的具体情况,当发现一些优质项目适合海盐之后,积极促成了此次签约合作。
海盐县核电产业发展服务局是全国唯一一个服务核电产业的县政府组成部门。7月27日的签约合作,意味着从产业自发协同转为政府引导联动。双方将通过“产学研”“技术转移”“项目孵化”等形式实现中核集团科技成果在海盐实施转移转化,重点在数字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核医疗智慧平台以及核工业基础软件等领域开展合作。
实际上,上海与海盐核电产业协同发展最早可追溯到秦山核电建设初期。沪盐两地由于共同服务秦山核电的建设、发展,产业资源丰富,具有极强的互补性。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海盐深入挖掘上海核电产业、技术、人才、项目等资源,积极推进两地核电产业一体化、高质量融合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海盐累计引进上海方面涉核项目21个,总投资30多亿元。在海盐核电关联高新技术产业园内,包括浙江晨晓在内的入驻集聚企业已涵盖核电建设安装、调试运行、检修维护、设备制造、物资供应、工业旅游等领域,形成了具有独特优势的产业链集群。
【一线蹲点·手记】
沪盐核电产业“牵手”有渊源、有未来
晨晓科技(浙江)公司落户海盐以来,以“总部在上海、基地在海盐”的模式推进企业发展,这是晨晓科技基于对海盐良好的营商环境、相对低廉的商务成本及更贴近大客户等现实情况作出的选择。同时,也是海盐充分利用核电优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推动核电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沪盐核电产业的协同发展,目前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上海总部+海盐基地”模式,这实际上具有深厚的核电渊源和产业基础。海盐是中国核电发展的摇篮,秦山核电站的建设初衷是为了解决华东地区缺煤少电的问题。因此,秦山核电站是建设在海盐却服务于上海,当时的指挥部就设在上海,这可以说是“上海总部+海盐基地”的最初版。
基于双方的共同需要,经过40余年的“牵手”,两地核电产业协同发展已渐入佳境,核电关联产业目前已成为海盐发展的新引擎。晨晓科技、上海良信等一批项目正以“上海总部+海盐基地”模式开展产业链布局。相信在政府引导联动下,沪盐核电协同发展之路将会越来越宽广。(受访企业供图)
ID:jrtt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