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 世界的神奇逻辑

很多我们所不以为然的玩法和逻辑,实际上唯有在互联 的世界里才可能产生或存在。

今天,聊点线下不可理解,常常在互联 上才生效的神奇逻辑。

总结一直以来,我对互联 的思考,做一点微小的盘点和梳理,此文至少能给你 10-15 分钟的阅读体验。话不多说,以下正题。

开写之前,咱们先往回扒扒,回答一个关键问题: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大规模进入互联 时代的?

我这里收集到几份数据,沿着时间轴,看看数字先。

  • 2007 年,中国互联 络信息中心给出数据,中国 民规模,首次超过 2亿人;
  • 2010 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互联 状况》白皮书称,截至 2009 年底,中国 3.84亿 民;
  • 2017 年 1 月 22 日下午,CNNIC 发布第 39 次《中国互联 络发展状况统计 告》,公布 民规模达 7.31亿。这应该是中国互联 市场整体发展情况的最权威 告了;
  • 2017 年,腾讯公布了第一季度业绩 告,宣布微信和 WeChat 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 9.38亿。超过 10 亿,预计就在下个季度。
  • 一晃十年,可十年不算长。近 10 亿的中国 民来到了互联 上,足以说明,任何和互联 有关的规律,都将不再是小事。

    从 2007 到如今,几乎所有能用起来互联 的人,都已经来了。换言之,该入场的,都已经入场了。常有论调说,中国互联 的人口红利期已然结束。增量少,各家都在抢余量。从这份数据里,也能看出端倪。

    人类文明史上,互联 是从未有过的庞然大物。身处互联 久了,容易对互联 的神奇之处视而不见。

    但事实上,有众多神奇的玩法和逻辑,都是互联 带来的,或是在互联 上才常常生效的,之前从未有过的。如果能把这些逻辑梳理一番,哪怕只是开个头,也将是有价值的事。

    我欠读者的文章多,这事儿我来干吧。凭一己之力,难以写下全部,就当抛砖引玉吧。

    先说一句,这里我尽量写些你在别处不容易见到的。

    虚拟世界里的基础设施,最少将只需要发明一遍

    举例来说,Intel 的 MKL (数学核心库),其中包括一片片难以实现的函数功能,比如 BLAS、LAPACK、ScaLAPACK1、稀疏矩阵解算器、快速傅立叶转换、矢量数学等等。先不论效率,你说这些数学模块,大部分开发人员能从头写出来几个,估计是要打一个大问 的。

    再举例来说,Python 里的各种官方和高效的第三方库(比如,Requests)。这些功能所对应的需求,如果自己的团队从头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反复的测试。但如今,一名 IT 工程师,当需要的功能已有的库能满足他的需求时,只需要把它们组装起来就可以了。行话怎么说来着,用点胶水语言。

    互联 里这些基础设施,如同现实世界里的地层建筑和公共设施,但是只需要发明一遍,就有机会被各处反复使用。可以说,边际成本极低。行话怎么说来着,避免重复造轮子。

    那这个逻辑,有什么威力?

    一个是,高效可复用的第三方代码,正越积累越多。这一块的资源,已然极大丰富了。

    那么,技术圈里的普通工程师,不远的未来可能享受不到高薪了。而程序员,从金领变成蓝领,在不小的范围内,也不再是危言耸听的一件事了。重复造轮子,效率没有别人开放使用的第三方代码效率高,只好写点胶水,把别人的粘起来,工作没有稀缺性,工资的天花板,势必是会不断降级的。

    再一个,出于同样的支配逻辑,需要反复使用的内容,也只需要创作一遍即可。比如, 络视频课程,录制一遍,在内容效益不过期之前,就是可以反复使用。边际成本几乎为 0,边际效益远大于边际成本,那规模越大,利润越丰厚。优达学院、米课等在线教育,知乎 Live、一块听听和分答小讲等微课,以及 Kindle 上的电子出版物,红利都尽在此处了。

    真正的人才,能以一敌百,甚至万人敌

    这一条是关于人才的。互联 的纵深太过丰富,而学习能力极强的人,借助搜索引擎探索世界,能力也极容易翻番和突破。互联 里巨头可以同时服务的用户呈现过亿级别,这又能够极大地放大一个个体的能力。而技术难题,有时不是简单的人月问题。

    所以,互联 时代,在具体方向里,能有百人敌、甚至万人敌的人才。

    举三个小例子:

    扎克伯格曾坚定地说过,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抵得上 100 个普通工程师。

    傅盛在和腾讯总裁刘炽平交流时,刘说,互联 特别像是一部武侠史,一群人打不过一个武林高手。你堆再多人,不如来一个武艺出众的人。

    tombkeeper 形容 yuange 的时候说过,曾经有一段时间,Microsoft 全年的漏洞提交量的 10% 是 yuange 一个人交上去的。

    单点的高度被打上去了,堆人海战术也不管用。线下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逻辑,在互联 上一度失效了。最近有“超级个体”的概念在被释放出来,也是不无道理的。

    互联 世界里,大小之间的巨大差异,极易被抹平

    线下世界里的大鱼吃小鱼,在互联 上,可能不是百分百生效了。由于互联 是一块虚拟空间,我们对这里的事物,在认知上,缺乏对规模的直觉感知。

    比方说,大品牌商在淘宝上卖货,利润比不上淘宝排名靠前的小店家。

    比方说,二三线明星,加上经纪人等整个团队,一年的收益比不上一个在直播间喊麦的 红和手机直播 APP 里排名靠前的捞金者们,也已经是寻常事了。

    尴尬之处在于,互联 里冲浪的个体们,在 络上记住的,都仅仅是一个个名字,每个名字背后的团体有多大规模和能力,有时候无从展示。

    所以,对于有念头和想法的个体,互联 是个好去处。

    传统线下,产品是交付到顾客手中的。不同的是,在距离上,互联 的产品离产品的创造者要更近。最具体地说,创造者在产品交付(上线)后,依旧拥有对产品的优化、迭代和大改的权利。

    所以,互联 里,先出最小可行性产品,快速迭代的玩法才得以成为可能。而这种创造产品的思维方式,完全是传统企业从未想过的盲点。

    所以,互联 上的产品,是产品的创造者和产品的使用者,一块再度创造和优化,一起成就出来的。这事儿搁在互联 之前,甚至是传统企业软件工程时代,都是难以想象的事。而同时,也是离开了互联 ,难以生效的逻辑。

    互联 里,速生速死

    2013 年才上市的 Twitter 彼时市值 达 245 亿美元,如今几乎被腰斩,市值不到 130 亿美元。而 Twitter 同一团队创建的 Medium,反响也平淡无奇,盈利模式至今堪忧中。

    曾经的传奇 Yahoo! 如今也快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而 2011 年初才出生的微信,2017 年的用户数,已经有突破 10 亿大关的趋势了。

    传统线下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一逻辑,在互联 上,也再度失效。

    互联 迭代速度快,速生速死,效率至上。这样的逻辑,造就了互联 公司需要人才和真正有能力的人。你行你上,不行别 BB。一个愚昧与视野狭隘的创始人,带领着公司全体员工顽强拼搏,一起把车开到沟里,快速消亡,淡出人们的视野,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了。

    而没有能力,裙带关系不管用,走后门也不管用。这也正是互联 成为众多人的阶级上升通道的原因之一。

    与大牛 0 距离是幻觉,比起建立连接更说明问题的,是保持连接

    互联 让人际关系,像是 HTTP 协议下的请求,人人都可以发送,但是其本身依旧是无状态的。

    这段话有些抽象。这么说吧,互联 给了太多人幻觉, 尤其是与大牛 0 距离的幻觉。与偶像互粉,和大牛在一个微信群里、被大神微博点赞、问了问题被大神语音回答(其实是付费的),这些在互联 诞生以前平常人难以遇到的事,如今都已常见无比了。但仍有人不明白,这样的事,更多是互联 红利带来的幻觉。

    正视这样的事实,不难看见,与大牛建立连接,不再是过去遥不可攀的事。而传统线下与偶像只能神交的窘境,到了线上,也被消解掉了。但是建立连接的意义,也不再那么说明问题了。

    真正有意义的,是你能否与你比更牛的人互益,享受他们带给你的价值同时,也为他们带去量级大致相当的价值。

    把幻觉清除掉,看清楚自己的轻重,好好上路,才是正确的事。

    一连串梳理了 6 条自认为值得一说的神奇逻辑,但是翻看我的写稿大纲,这还不到我准备写下来的逻辑的 1/3,数数看,都已经写了近万字了,剩下的部分,实在写不动了。

    结尾强行拔高下这篇文章的价值。

    以上。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7年7月9日
    下一篇 2017年7月1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