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疫情得到控制后,人们的出行活动正在陆续恢复,地图应用重新变得活跃起来。
作为两大地图应用之一的高德地图,因一个颇具创意的功能被推到风口浪尖,这个功能就是“家人地图”。开启家人地图功能后,用户可与家人共享位置与轨迹;如果设置了“亲友位置提醒”,即离开或到达某个位置150米到2公里半径时,家人会收到消息提醒;“家人历史轨迹记录”则可精确记录家人最近72小时内的行动轨迹,回溯家人去过的地点。
这个功能初心是好的,用高德地图90后产品经理妹纸宇澄给用户公开信的话说,是增加家人的连接:“平时,爸妈吃完饭想跟你聊聊天,你正好在忙,没接。等你有时间的时候,他们已经睡了。加班,爸妈会一遍遍问什么时候到家,没回。深夜回家路上,你放空自己也很少回信息……有多少次想打电话和想发信息的念头,拿起来又放下了?”
家人地图一方面针对老人、儿童等需要特殊关爱的人群,本质上是一个软件版的防丢器,中国正在迈入老龄化 会,也是阿兹海默症患者最多的国家,老人走失之类的事件常有。如果有家人地图可以减少悲剧发生。另一方面则让家人成员更简单地彼此关爱与牵挂,一定程度具有 交特性。高德地图此前上线了“组队出行”等功能,用户结伴出行自驾游时可共享位置与实时对讲,家人地图或许有受此启发。
从林志玲语音包到组队出行,高德地图在产品功能创新上一直都非常激进,围绕出行深耕细作颇有斩获。然而,“家人地图”功能一经推出, 上舆论就出现两边倒的情况。
一些 友认为这是产品经理的温情,特别是家有老人/小孩的部分用户;另一拨用户却表示感受到了产品经理满满的恶意,因为这个功能可能被用来查岗或增加用户 交负担,比如夫妻间不开家人地图伤感情,开了又有心理负担,甚至有酒店从业者表示尚未复苏的行业将会大受打击,说到底都是担心隐私。
实际上,关于家人地图的隐私问题,高德地图已有充分考虑,用户要开启多个手机权限且授权同意才可以加入到家庭地图,且可以随时关闭。然而,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多 友不依不饶。在我看来主要有如下一些原因:
这些年互联 公司数据泄露等事故频繁出现,导致用户对隐私问题日益关注,只要是关系到隐私的话题,不论真相如何,很多人一听都会心头一紧,下意识抵触,特别是年轻人。高德地图在上线家人地图功能前,做过调研,70%的用户支持,主要是60后、70后、80后,有三成用户有些迟疑,以90后、00后为主,原因无非是后浪们更注重隐私。
有一次采访一个信息流广告产品的负责人,对方多次强调千万不要说他们的广告是基于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智能推荐——虽然事实就是如此,且平台会对数据进行脱敏等处理,不会侵犯用户隐私。我当时表示,我会将这里面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这位负责人却认为: 友不会有耐心看,因为今天大家听到大数据就神经紧张。
有一次,李彦宏在谈到隐私话题时,他表示中国人更开放,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李彦宏说的大实话,逻辑没毛病,然而 友却不干了。
2、认知偏见。
很多知名品牌都面临这样的舆论困境,不管做什么、说什么、怎么说,总会有一群站在对立面的“黑子”,怎么解释都没用,怎么做都是错的,如果有不同声音,他们就会充耳不闻,“我不听我不听”,最近又被“锤”的蒙牛伊利,就是典型了。
3、媒体引导。
被一些人奉为典范的美国专业媒体,这样的不成比例 道,也每天都在发生。
前段时间,美国多家媒体竞相 道白宫发言人凯蕾·麦肯尼要求各州全面开学,甚至表示“科学不应该挡道”,比如《华盛顿邮 》等,推文干脆就这样说:白宫发言人凯莉·麦克纳尼谈学校重新开放:科学不应该阻止这一进程。
这则新闻出现后美国 友炸锅,甚至对发言人人身攻击,很多人有了“白宫认为科学不能阻止开学”的印象。实际上当时凯利的原话是:“我们认为孩子不应该被关在家里,任其造成毁灭性的后果。总统非常希望看到开学,科学不应当成为这方面的阻碍。”凯利还列举了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份研究称,孩子感染新冠后变为重症的威胁要远小于患季节性感冒,最后的话是:“科学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
媒体断章取义使得其遭到误解。白宫与媒体关系紧张,比如特朗普动不动就指责CNN们是“假媒体”,前段时间这位发言人还喊话《纽约时 》错误 道,让其将普利策奖还回去,这些媒体有意无意地形成了偏见。针对这次“科学”事件,这位发言人在推特上转发解释时,加上了“媒体偏见案例研究”。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