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物王偏初:情系山乡育桃李 爱撒桑梓润花蕾

给村小送胶管解决引水困难,木里宣传部供图

践行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美人物之王偏初

情系山乡育桃李 爱撒桑梓润花蕾

无私奉献 他只顾大家不顾小家

王偏初,男,藏族,1976年3月12日出生,四川木里人,中共党员,在工作中废寝忘食,埋头苦干。在王偏初的心目中没有周末,也没有假期,他认为只有人去找事做,没有事来要人做。由于他的这种精神,这种对教育事业真心、实干的精神,他只能顾了大家不顾小家,更顾不了自己。

2000年4月份,王偏初急性阑尾炎发作倒在床上,乡卫生院医生劝他到条件好的医院做手术,但他所教的班级正处于毕业之际,自己又是班主任,不忍心丢下孩子们不管,加上学校教师紧缺,无人可去代课。想到离开治病可能会给学校和学生造成的后果,王偏初拒绝了医生和同事的劝说,要求医生加大剂量消炎控制,等一切工作结束,利用假期时间去做手术。可是同年7月初,王偏初的阑尾炎再次复发,不得不去做手术,那时他一学期的工作基本完成,才放心到云南省香格里拉县医院做了手术。

2010年1月,王偏初儿子放假回老家,不小心右手腕关节脱臼,右手前臂两根骨头骨折,得到传信时,他正在学校加班整理学校迎接省督导评估验收材料和两基迎国检材料,只好叫妻子找当地土医医治。等王偏初完成工作回家看望儿子时,儿子病情基本好转,但被儿子埋怨,他只好默不作声,悄悄流泪。

2012年5月,王偏初70多岁的父亲不小心膝盖被切割机划伤,瘫在床上,那时他正出差到木里县召开“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计划”实施工作会议。在工作与父亲之间,他“不孝”地选择了参加会议,把学校营养餐工作先开展起来再说,到目前还没有回去看望父亲。他只好默默地告诉自己:“为了工作,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我只好保全大家庭,舍弃小家庭,希望亲人能理解”。

由于俄亚乡交通闭塞, 会经济发展缓慢,学生流失和辍学的现象较为普遍。作为一个边远的民族乡学校校长,王偏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自任教以来,他已记不清楚动员返校继续接受教育的孩子有多少了,他也记不清楚自己和学校东拼西凑拿出多少钱扶持过多少名由于家庭困难而面临辍学的孩子了。俄亚乡俄碧村学生小克若家,家境贫困,但全家三个孩子都学习成绩好,从小克若的姐姐开始,王偏初就给他们免费发放校服,免生活费就读。如今小克若已升到瓦厂中学学习,弟弟还在俄亚小学学习,仍旧给予关心支持……王偏初通过各种渠道要来资金,解决了很多家庭困难孩子难以入学的问题,但是每当有人问起,俄亚全乡在读学生有多少的时候,他脸上总是充满骄傲的说,是木里县边远乡镇学校学生人数最多的学校,也是学生流失最少和中途辍学最少的学校。

溜索过河对王偏初来说是家常便饭,木里宣传部供图

设身处地 全心全意服务师生

因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等原因,学校的硬件、软件基础设施跟不上,为了改变学校的状况,当上校长的王偏初经常和上级领导沟通,反映学校困难。但无奈由于交通不便,不通公路,修建成本太高,豆腐盘成肉价钱,难以解决,只好等到建设中的公路通到该校才能建设。

不过,王偏初认为,大的硬件设施改变不了,小的方面总可以做点事,他改变思路,从改善学生学习和老师工作条件方面下手,建立存书达12000多册的图书室。从教育局要来学生课桌、住校生钢架床、冰柜、洗衣机、电脑、体育器材、维修资金等极力改善满足师生需求,改善办公条件。在他的努力下,学生课桌还普及到村小,村小修建篮球场,部分村小还安装了标准铁制球架。他还关心教职工,给教职工添置洗衣机、冰柜、卫星接收机、乒乓桌等。路不通,就用马驮,为老师和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王偏初一直以坚强的毅力坚持着。

2008年,一个外地老板来到俄亚承包俄亚电站,改变了过去连照明都困难的状况,电工提出,如果学校单独安装变压器,不仅解决照明还可以用电器煮饭。听到这个消息,王偏初喜出望外,立即召开校务会商议购买变压器的事。当时,资金紧缺,他亲自去借款解决了教师生活用电问题,全体教师改变了生火煮饭的困局。

全校师生饮水问题常年困扰着王偏初,原来学校和大村2000多村民共用一股水,每年给大村村委缴纳水费,经常断水,师生们只好引用浑浊的龙大河水。

王偏初目睹这一切,心里非常难过,决定另寻水源,经多次协调当地采矿老板终于解决了水源。解决了学生食堂专用水,解决了师生日常用水,从此学校单独有了足够的水源。但好景不长,近几年的干旱造成学校水源干枯,严重缺水,面临着即将断水,水的问题又一次困扰着王偏初,特别是400多名住校生用水怎么办?

王偏初亲自到周围山上寻找水源,不等不靠,与老百姓协调后,又给学校解决了用水,而且这次水源充足,流量大,学校再也不用为缺水焦头烂额。

由于学生人数的剧增,中心校现有的教室和住校生寝室无法容纳那么多学生,他认为不能以这些客观原因造成学生流失,将学生拒之门外。他采取搭建简易板房,就地取材,首先安顿学生,满足学生。到目前有4个班级在板房里上课,60多个住校生住在板房里。可以说,俄亚学校的条件是全县最艰苦的,困难也是最大的。在他的心目中师生就是他的亲人,学校就是他的家。为学校为师生再苦再累着甘愿坚持、毅然坚持。

骑着马儿翻山越岭,木里宣传部供图

以身做则 从带头捡垃圾开始

王偏初任职以来,非常重视学校环境的建设。此前,学校没有围墙,村民的牲畜等,经常闯入学校,满校园跑。上任后,王偏初首先着手学校围墙建设,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筑起了两米多高的围墙,彻底改变了该校牲畜满校园跑的现象,并实行了封闭式管理。接着实行绿化工作,修建花台种花,不到半年,校园百花齐放,花草丛生。

王偏初还强抓校园卫生和学生个人卫生,从班主任和教师中着手,要求加强卫生教育工作和宣传工作,让学生一步一步接受学校的管理,掌握卫生常识,提高卫生意识,从我做起讲究卫生。提倡教室、公共区域放置垃圾箱,提倡全体参与捡垃圾行动,校园环境卫生形成了“校长带头捡垃圾,老师跟着捡垃圾,学生学着捡垃圾”的好风气。绿化和卫生工作中实行包片制,任务明确,责任明确,实行奖惩制度,成立校园卫生纠察队,每天进行检查,每周评选出先进班集体,文明寝室,并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全面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学校硬件设施虽然落后,但环境绿化、环境卫生得到重视,制定了关于改变校园环境的方案,并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筹措资金修缮黑板,要求坚持板 建设。每班一个板 ,集体分语文组、数学组、艺体组、学生组、少先队、安全组。每期至少办三次黑板 。校园悬挂文明标语,教室悬挂名人画像及学生绘画作品。让校园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氛……

通过王偏初的不懈努力,学校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的现象,他经常似是开玩笑的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狠抓安全 构建安全稳定的平安校园

“学校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这是王偏初经常挂在嘴边的话。由于俄亚乡地理位置和地处龙达河畔,洪涝灾害经常发生,而且学校校舍年久失修,房屋设施陈旧给学校安全工作带来极大难度。

面对各种困难,王偏初从不灰心丧气,从身边的事情做起,重视安全知识教育,重视安全隐患排查,切实做到警钟长鸣。他坚持对学生进行防灾演练,如:防火、防洪、防震、防疾病等防灾自救教育和演练。除中心校外,他长期坚持每学期翻山越岭,到不通公路的11个村小开展学校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特殊时期、特殊的地方他甚至每月一排查,有情况时,他经常走路三个多小时,到山顶上去打电话(借助云南信 )向上级汇 。坚持利用上级给的维修款和学校仅有的资金合理使用,及时修缮全乡学校,甚至还联系中国电信集团,北京公益助学集团、水电开发公司取得一定的资金维修学校。 王偏初经常说:“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无限的效益,我虽无力给师生一个全新的学校,但我坚持给师生一个补过疤的学校,让大家住得安心,过得踏实。”

开展校园文化,丰富山村孩子生活,木里宣传部供图

严格管理 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在王偏初看来,严格的管理理念是保证教育发展的保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他坚持这么一句话:“制度没有好坏,只要能坚持就是好制度。”

王偏初在坚持开展教研工作,个人听课和集体听课相结合,坚持评课活动,并把教师上课情况视频保存,进行讨论提高。每学期亲自组织中心校教师,徒步到村小听课,让中心校教师体验村小教师工作。严格检查教师“六认真”工作,主校两周一检查,村小一学期两检查,包括各种软件资料。

王偏初制定出各种具有可操作性检查制度,甚至细到备几堂课、考几次试、改几次作业、评讲几次试卷和作业等,他经常给教师们说:“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还要培养教师。”

通过不断的加强管理,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突破了俄亚教学质量年年倒数的局面,有许多学生考入木里县城中学。在校学生数从1996年他参加工作时的全校73名学生增加到目前的783名学生。2009年至2013年,俄亚纳西族乡小学连续5年在同类学校中获得“木里县中小学管理综合评估”一等奖;王偏初本人在2009年至2013年,连续5年在同类学校中获得 “校长绩效考核”优秀奖。在校学生这个可观的数据和一连串取得的荣誉,充分体现了他正确履行了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正确的学校管理思路和对俄亚乡教育的执着与付出。给老百姓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4年8月13日
下一篇 2014年8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