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史记·杨振宁列传
杨振宁,安徽合肥人。父武之,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归国任教于诸名校,屡莅数学系主任之职。
振宁幼颖悟。四岁能识三千字,五岁可诵《龙文鞭影》。及长,专物理学,师从王竹溪、吴大猷诸贤,修业于西南联合大学。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录振宁,为公费留学生。时振宁自昆明辗转印度赴美,家人悉留中国。
振宁至芝加哥,师事恩利克·费米。未几脱颖。与费米提出基本粒子第一复合模型。震荡学界。先达无不推服。振宁之名亦起。
国朝元年(1949年),始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并与李政道共事。时院长奥本海默,世称为“原子弹之父”,深知遇之。谓人生乐事,乃见振宁、政道论行于院内草径上也。先是,振宁于西南联合大学附中教习数学,座下有杜聿明女致礼。国朝元年(1949年)冬,振宁于普林斯顿遇致礼,故见倾心。振宁本欲从其师训,于普林斯顿修习一载,复归芝加哥大学。以见致礼故,遂留普林斯顿。明年,与致礼结袂。国朝三年(1951年),有子,武之故为孙致名,曰“光诺”。盖欲振宁得诺贝尔奖故也。
国朝八年(1957年),振宁与政道以“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振宁方三十五岁。诺贝尔奖为世界大奖,国人向难遇,二人既获,是为首捷。所谓人耀国光,此之谓也。未几,振宁与政道以署名排次交恶,遂致绝交。时国朝遣张文裕致贺,并遗武之长信,说振宁等归国。振宁、政道切言接之,致谢国内。而归国之事,则辞以时日,未肯遽许。
武之以消渴症,得统战部特许,辗转至日内瓦,父子家人于日内瓦相会。其实,亦说振宁归国而已。先是,武之从职复旦,国朝八年,调入京师。见杜聿明。受聿明长信,亦规其女归国而已。周恩来与晤,亲嘱规劝诸事。武之方得行。家人会于瑞士一夏,振宁奉亲问病。堂前老父,膝下稚子,振宁之爱尽此而已。武之盛赞国朝诸新象。振宁虽心时往之,而未果行。武之归前,与振宁、政道语曰:“汝等即因事不能遽归,亦不可涉台湾。国朝日盛,台湾日衰,时势使然也。”
未几海内“反右”之事渐炽,海外之人闻之,渐胆寒。
明年,张文裕于日内瓦“高能物理会议”中,复劝振宁、政道。振宁等与论国内时政,而情状不复如前也。
国朝十一年(1960年),振宁复致信,望武之赴日内瓦,与相会。武之怀苏秦之责,携妻罗氏至日内瓦,见说振宁。时海内兴“大跃进”,民心鼎沸,百业失序。武之不得已,虚言劝之,言不能信己,更难达人。
国朝十三年(1962年),武之复见振宁,语曰:“今中国人已立矣。昔者不能为一针线,今可造汽车飞机。昔者水旱交加,人其无奈,死以百万为计,今全无其害。昔国民懵懂,文盲遍野。今城中幼童,皆有校所……”振宁母罗氏忽截其言,曰:“汝惟大言。切莫偏讲。余披星戴月,仅为买豆腐而已。排队一时辰半,才得两块。其一有阙。有甚好。”武之闻之,怒,掣门而去。振宁果不欲归。武之与辩数次,不能改。虽怒,心实稍慰。
国朝十五年(1964年),杨振宁始入美国国籍。翌年,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国朝十七年(1964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国朝二十二年(1971年)夏,杨振宁以美籍访中国。是为美籍学者访中国之第一人。毛泽东接见焉。
及归美国,振宁嘉言中国,作《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巡游宣讲。海外硕学之士,多因其言,作沧海旧游。时中美犹抗,振宁此行,实具胆魄。然振宁复巡游万国,为中国张目,华侨闻之,始敢顾首。及归探故梓,还问乡音,振宁实有其功也。
振宁复申言“保钓”。奔走呼 ,声名主权。海外学子,无论台湾大陆,悉闻之沸腾。并与“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力证钓鱼岛为国土。钓岛之辨,振宁尽其心力,是于海外,为国守土也。
国朝二十四年(1973年),杨武之逝世于沪上。振宁尝自言:“余弃故国,家父从未真宽恕。”概以为巨憾也。
国朝二十五年(1974年),振宁归国探亲,乃与复旦大学合作,成复旦与石溪分校交流事宜。振宁以己学与能反给国朝,自此始也。
明年,振宁荐言周恩来,倡“科普”,并引科学期刊,以资中国。
国朝二十九年(1978年),振宁倡言,中国科技大学首创少年班。其后数十年,振宁以一己之能,振中国之物理,强中夏之元气。发蘖少小,带引后学。尽伯乐之能。复引巨资于中国诸名校,荐学子留学于海外者,不知凡几。其下桃李,中外皆不可胜计。
国朝三十四年(1983年),振宁谏言邓小平,倡少年计算机软件专业。发神童,专培养,中国软件之起,亦由此始。
国朝四十八年(1997年),清华因振宁法,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振宁综总其事,建基金会,引姚期智等,并募巨款。皆为清华跻身世界名校而尽力也。
向者,清华为中国理工学院之首,尚不能为栖梧,引鸾凤。学者零落,不能成伍,常延它玉,以纾己困。及振宁至,以一人之力奠其基。并以私交招贤能。至“冷原子”“凝聚态”“理论计算机”诸域,中国翘楚于万国也。
同年,紫金山天文台发新星,以杨振宁名。
国朝五十四年(2003年),杨振宁归国。居清华。致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之事。明年,为讲座。更设本科课,以耄耋之年,亲执鞭于少年。振宁之事,率多如是。
杜致礼于是年逝世。致礼与杨振宁伉俪五十年,琴瑟相合,最为美谈。及致礼逝世半载,杨振宁新娶翁帆,帆貌与致礼极似,盖振宁欲有所寄也。时翁帆年二十八,而振宁年八十二矣。一时舆论大哗。人皆以为振宁年老无行。振宁不顾,犹自言“(帆)为上帝恩赐之最后礼物。”而时论嚣嚣,久不能绝。时人不德之。
国朝六十八年(2017年),杨振宁与姚期智共弃美国国籍,转归中国籍。一时舆论又起,以为渔名利而已。而今日舆情非如翁帆事,亦有德振宁者。盖以为与翁帆之事,其家事也。弃美国籍,盖欲彰中国招贤纳士之能也。
论曰:
韩愈《马说》中有云“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 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向者国家不裕,给奉不称,惟言奉献,欲以德弥空。而四方志士犹拳拳归往。及至运动迭起,暴凌生身,摧折精神。使天下人齿寒。此亦当初人之不能预也。振宁能自守道,知进退,了然于长短。知惟自保,然后能自强,自强,然后能致事功。事功既成,待时日以 祖国。此深合“修齐治平”之道。振宁之有智,更自强毅不息。诚然也。
振宁得诺贝尔奖时,犹非美国籍。非如为求诺奖,刻变国籍者。至后中国令天下失望,亦众所周知。而振宁犹乘早求归探。毛泽东亲晤,他人犹惶奢言?
至于嫁娶之事,旧时汹汹为巷论。今人多以为家事而已。此亦国人文明智化之一见也。
今振宁复为中国籍。乃自表率。欲以为燕王台也。昔余同学,有理工才智者,多为美国延揽。为国中有千里马不尽才之叹。今振宁为首倡,亦昭国德,纳致贤能,此其为帜也。
栏目主持:孟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从事训诂学、《说文》学研究,章黄国学主编。
特别鸣谢: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微信 :zhanghuangguoxue
专栏画家:黄亭颖
部分图片来自 络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