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箝第五
第四节:用之于人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飞箝之缀(zhuì)也。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可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字面理解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
要把“飞箝”之术用于为人处事上,就要权衡他们的智慧高下、权利和财力大小、料定他们的 会势力大小。
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飞箝之缀也。
以此为根据来迎合他、顺应他,然后箝制他。义正词严的告诉他成败得失。这就是利用“飞箝”之术牢牢的拖住对方的办法。
枢机:关键。缀:拖住。
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
运用到人身上,就可以空手而去满载而归。
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可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要想牢牢的吸附住对方而不会被甩掉,就要利用收集的第一手资料,认真研究应对言辞,这样就可以东西南北随心所欲的纵横驰骋了,即便是覆败了,也能够扶正,而不会失分寸。
感悟
1、深层次理解
把“飞箝”之术用于为人处事上,同样要掌握一系列第一手资料。要权衡别人智慧高下、权利和财力大小,料定他们的 会地位和 会威望高低,弄明白他的 会背景、人际关系和 会 络。根据这些第一手资料,来分析他,掌握他的喜好和欲望,掌握它的愤怒和恐惧。以此为根据就可以制定出应对谋略。然后开始迎合他、顺应他,一旦条件成熟。就可以大大的奉承他,让他感到很有成就感,让他感到飘飘欲仙、乐不可支,此时就可以满足他的欲望提供他的所求了。或者是揭开他的疮疤,让他愤怒、让他恐惧,让他不能自制。断然不会遭到拒绝。发展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就可以义正词严的告诉他成败得失,引发变化了,这就是利用“飞箝”之术牢牢的拖住对方的办法。
运用这套外交谋略,可以牢牢的拖住对方,让他甩不掉我们,直至达到预期目的。运用鬼谷子的这套大智慧,可以空手而去满载而归,失败了还可以反败为胜,失去了还可以加倍返还,简直就可以随心所欲的达到任何目的。
2、飞箝之缀
鬼谷子说:“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飞箝之缀也。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可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鬼谷子告诉我们,不仅要用“飞箝之术”来“箝制”对方,还要“拖住”对方,让他想甩都甩不掉。
管仲把齐国治理得很好,可楚国不听齐国的 令。一天,管仲派100 多名商人到楚国去购鹿。当时的鹿是较稀少的动物,仅楚国才有。但人们只把鹿作为一般的可食动物,二枚铜币就可买一头。管仲派去的商人在楚国到处扬言:“齐桓公好鹿,不惜重金。”楚国商人见有利可图,纷纷加紧购鹿,起初三枚铜币一头,过了十几天,加价为五枚铜币一头。楚成王和楚国大臣闻知后,颇为兴奋。他们认为繁荣昌盛的齐国即将遭殃,因为10年前卫懿公好鹤而把国亡了,齐桓公好鹿是蹈其覆辙。他们在宫殿里大吃大喝,等待齐国大伤元气,他们好坐得天下。管仲却把鹿价又提高到40枚铜币一头。楚人见一头鹿的价钱与数千斤粮食相同。于是纷纷放下农具,做猎具奔往深山去捕鹿;连楚国官兵也停止训练,陆续将兵器换成猎具,偷偷上山了。一年间,楚地大荒,铜币却堆积成山。楚人欲用铜币去买粮食,却无处买。管仲已发出 令,禁止各诸侯国与楚通商买卖粮食。这样一来,楚军人黄马瘦,大丧战斗力。管仲见时机已到,即集合八路诸侯之军,浩浩荡荡,开往楚境,大有席卷之势。楚成王内外交困,无可奈何,忙派大臣求和,同意不再割据一方,欺凌小国,保证接受齐国的 令。
鲁国和梁国的老百姓平常织绨,绨是一种丝线做“经”,棉线做“纬”织成的纺织品,管仲劝齐桓公穿绨料衣服,并下令大臣们都服绨。上行下效,齐国的老百姓一时间全都穿绨料衣服。齐国绨的价格大涨,管仲还特意对鲁、梁二国的商人说:你们给我贩来绨一千匹,我给你们三百斤金;贩来万匹,给金三千斤。吸引得鲁、梁二国的老百姓都把绨运到齐国卖高价,而获取利润。鲁、梁二国财政收入大涨。这两个国家的国君就要求他们的百姓织绨。一年后,鲁、梁的老百姓几乎全部出动,忙着织绨运绨,从而放弃了农业生产。时机成熟以后,管仲又劝齐桓公改穿帛料衣服,也不让百姓再穿绨,并”闭关,毋与鲁、梁通使”,十个月后,”鲁、梁之民饿馁相及”,即使两国国君急令百姓返农,也为时已晚,粮食不可能在短期内产出。于是,鲁、梁谷价腾飞,鲁、梁的百姓从齐国买粮每石要花上千钱,而齐国的粮价每石才十钱。三年后,鲁、梁的国君不得不归顺齐国了。
管仲劝桓公令人到代国去高价收购狐皮,造成代人放弃农业生产,成天在山林之中去捉狐狸,但狐却少得可伶,“二十四月而不得一”。结果是狐皮没有弄到,农业生产也耽误了,没有粮食吃,导致北方的离枝国乘虚侵扰。在此情况下,代国国王只好投降齐国。齐国一兵未动而征服代国。
鬼谷子说:“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飞箝之缀也。”管仲发动的“粮食战争”是“飞箝之缀”的经典引用,高价采购“鹿”也好“绨”也好 “狐”也好,就是要让这些没有战略眼光的国家得到“利”,这就是“飞”的行为。一旦农业荒废粮食紧缺,他就开始发动粮食战争了,让这些国家不得不受控,这就是“箝”的行为。而农业生产是一套体系,是要受季节和人为控制的,不是说恢复就恢复的,因此,管仲对他们的控制是想摆脱都摆脱不掉的,这就是“缀”的行为。
3、普通人之飞箝之缀
鬼谷子说:“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飞箝之缀也。” 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什么叫做“飞箝之缀”呢?在 会上的“制衡能力”,就是“飞箝之缀”的能力。
我倡导“导师型领导”,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我这只是一种“高调”,自己的本事凭什么要教给别人呢?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即便是没有“饿死师傅”至少也是在给自己树立对手。其实不然,我在培养“导师型”人才的时候,会给他们阐述一种人生辩证法——“铁钉辩证法”,我告诉他们:你就是浑身都是铁,也不过就是一百多斤钉子嘛!只能打造一口“棺材”,永远也打造不出一艘大船。要打造一艘大船,必须要有成百上千个浑身都是铁的人才能做到。怎样才能打造出一艘大船呢?我又给他们介绍了一种方法——“导师型领导”。如果你感觉到工作繁忙,时间和精力都不够用了,说明你的才干已经得到了 会的认可,否则不会有那么多的工作等着你来处理。分担工作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传授技艺,你教会了一个人,就变成两个人来完成工作了,压力减轻一半,此时,工作量又会增加,说明你的 会价值提高了,当你教会若干人的时候,你就成了他们的领导。当你教会的人都向你一样,学会了传授技艺,都来当“导师型领导”,若干人又培养出若干人的若干人,就已经变成成百上千的人了,“金字塔效应”就会出现,此时,在你的王国里(几人或几十人,部门经理;百人或几百人,公司经理;成千上万,集团总裁)你就会被顶到了金字塔的顶端,你就已经成为了地位显赫大领导了。
我在前面曾经列举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的例子,从表面上看:赵括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把带兵打仗当成儿戏,给赵国带来了巨大损失,为后人留下了千古笑柄。我们应该深层次的来分析赵括这个人,纸上谈兵不代表赵括不懂兵法,没有一定的兵法功力要夸夸其谈也谈不出来。问题的关键在于赵括从来没有带过兵、打过仗,他也没有机会带兵打仗,因为他的父亲(赵奢)早已给他判了“死刑”。一个从未带兵打仗的人,一个理论从未联系过实际的人,忽然让他指挥四十万大军,不酿成大祸,反而是一件怪事了。这个故事让人啼笑皆非,但又发人深省。赵括惨败的教训,也值得企业管理者深思:用人要大胆放手,并不代表要“放任”。在启用新人才的时候,一定要把他们放到一线去锻炼,在实践中升华他们的理论知识,在劳动中去磨练他们的意志。同时还要做到“传、帮、带”,“拉一把”还要“送一程”,这样的用人之道,才是“导师型领导”关键所在,才会有效的避免他们犯下赵括一样致命错误。
导师型领导与“飞箝之缀”有什么关系呢?首先“导师”所传授的技艺只是一个次要方面,传授的关键是文化,换言之:就是传承“价值观”和“方法论”。文化认同就是一种“气场”凝聚,所体现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在企业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就是“飞”;文化的传播会使你在行业乃至 会的地位提高,反过来会对企业产生一种“制衡力”,说直白一点:企业会想尽一切办法留住你,这个就是“箝”;“导师型领导”还有一个最可怕的效应,我给他取名为“耗子下崽”效应,他会自然膨胀,这样一来,会导致你的人气会越来越凝聚,企业只有不断提升你的地位才有可能会平衡你不断提高的行业乃至 会地位,这个就是“缀”。
“导师型领导”的文化传承,是不会出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情况的,即便是有背叛者,其微不足道的“反气场”也被强大的“正气场”给淹没了。
那么,俗话说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就成了谬误了吗?回答是肯定的:不是!在劳动技能型人才中存在这种问题,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绝活”,一旦传授或者走失出去,自己的价值立刻就会贬值,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抢饭碗”,这就是为什么古时候有很多“绝活”“传男不传女”,师傅总是要在临死之前才把“绝活”传出来的原因。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特大型国有企业,有一个有“绝活”电气焊老师傅,他能够在高压水管喷水的情况下焊接漏洞,在那个时代,这个“绝活”可不得了。老师傅非常傲慢,每当出现水管漏水又不能停产的情况,就“非他莫属”,此时,老师傅总是要提出很多“非礼”条件,要用厂长的“轿车”接送,要拿最高等级的劳保,要全场清场不准任何人看等等。有一次,炼钢车间水管漏水了,有两个有心的年轻人,他们知道此番必定要请他老人家来处理,因此,他们早早的就埋伏在厂房的房梁上,等待“偷窥”。当他们知道老师傅的“绝活”以后,感慨万分:太简单啦!从此以后,全厂的学徒工都能够熟练的运用“绝活”了。如果是“喷水”就用“木尖”楔入以后再焊,如果是“砂眼”往外沁水,就用钳工锤子的圆头,在砂眼四周捶打,使砂眼四周变形挤压变小以后再焊。老师傅的“绝活”走失以后,一夜间就由“大师”变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不得不调走。
4、企业管理之飞箝之缀
鬼谷子说:“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飞箝之缀也。”对于企业管理来说,“飞箝之缀”就是在市场上的制衡能力。
我有一个朋友在一个国际级财团当高管,他们给很对国际级品牌做代工,有一次,我向他请教一个问题:“你们给别人做代工,就不怕别人甩掉你们,另起炉灶吗?”他理直气壮的回答:“不怕,他们不敢!”我惊奇的问:“别人凭什么不敢呢?”他告诉我:“我们有超强的研发能力,研发出来的成果,都申请了专利权,我们所做的代工,是有知识产权的代工,与给别人‘打工’是两回事。比方说:我们给一个世界级的大品牌提供产品,所有硬件的知识产权全部都是我们的,他们只搞软件开发、品牌打造和市场推广,把我们的产品,装上他们的软件,就组成了他们的品牌产品了。但是,如果他们敢抛开我们,与其他企业合作,受到知识产权限制,除非重新研发硬件,那么除非其他企业也有我们这样强大的硬件研发能力,他们这样做的风险太大了,他们冒不起这个险!”
我终于明白了,他们简直把鬼谷子的“飞箝之缀”给用活了,强大的硬件研发能力,能够提供最好的产品这个就是“飞”;每一项研发成果都是自己的知识产权,有知识产权的约束这个就是“箝”;依托于自己强大的研发能力,占据若干国际大品牌的主流产品,使他们不敢轻易冒风险换企业,几十年如一日的与他们合作,这个就是“缀”。
5、以曲为直
孙子说:“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孙子给我们指出了在战场上最难做到的是“变被动为主动”。关键是如何“诱之以利”使其被我们“牵着鼻子走”。
唐朝武则天当政时,契丹族人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叛。判军攻陷了营州,朝廷派了28名大将领兵平息叛乱,其中有曹仁师、张玄遇等朝中重臣。唐朝平叛军队浩浩荡荡开往营州。李尽忠则自称可汗,派孙万荣为先锋,率军数万迎战唐军,两军相遇于硖石谷。李尽忠见唐军声势浩大,无法力战而胜,便心生一计。李尽忠攻破营州时,俘虏了唐军数万人。契丹人让看守对俘虏说:“我们这些人的家属,饥寒交迫,活不下去了,只要官军一到,我们就投降。”然后,契丹人把俘虏放了出来,用带糠的粥慰劳了他们一番,对他们说:“我们想关着你们,但又没有粮食,连我们都快没粮食吃了,想杀掉你们又不忍心,还是把你们放走算了。”被俘的唐军大喜过望,赶紧离开营州回到了唐朝大军中,并把契丹人的情况大大宣扬了一番。
唐朝诸军听后不假思索,信以为真。诸将都不进行准备,争先恐后要求出击,只想早点遇到契丹兵,先立头功。契丹人发现唐军上当之后,在唐军进军的路上,又故意派了一些老弱残兵去乞降,还把一些老牛瘦马放在大道两旁。唐军看到这种情况,都暗暗得意,以为胜券在握,更加放松了警惕。曹仁师等后来嫌步兵行进太慢,干脆放弃了步兵,率骑兵孤军贸进。李尽忠在一处山谷设下伏兵,等唐军进入包围圈后,突然袭击。唐军兵力孤单,又毫无准备,顿时被契丹人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张玄遇夺路而逃时,被契丹人用飞索套住,做了俘虏。唐朝将士死伤遍地,几乎全军覆没。在这场战斗中,契丹不仅俘获了唐朝的许多将领,还得到了唐军的大印。
李尽忠又心生一计,命人伪造了一封信,逼迫张玄遇等将领在上面签了名。信是写给另一大将燕匪石的。信上说:“我们已打破了叛军,你们马上来会合,如果规定日期到不了营州,按军法处置。”燕匪石接到信后,不疑有假,率领军队昼夜兼程,连吃饭、休息的时间都用来赶路,人马都疲惫不堪。李尽忠又是以逸待劳,伏兵于险要之处,将唐军全部消灭。
而鬼谷子则给我们介绍了利用外交谋略兵不血刃“以迂为直”的方法。鬼谷子说:“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飞箝之缀(zhuì)也。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可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张仪连横破合纵的故事。是外交和战略层面上的“以迂为直”的著名案例。
战国时,列国林立,诸侯争霸,割据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纷纷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所谓“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防止强国的兼并;所谓“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张仪正是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列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前313年)秦惠王想攻伐齐国,但忧虑齐、楚结成联盟,便派张仪入楚游说楚怀王。张仪利诱楚怀王说:“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听信此言,与齐断绝关系,并派人入秦受地,张仪对楚使说:“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国的使臣返回楚国,把张仪的话告诉了楚怀王,楚怀王一怒之下,兴兵攻打秦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秦兵大败楚军于丹阳(今豫西南丹水之北),虏楚将屈丐等70多人,攻占了楚的汉中,取地600里,置汉中郡(今陕西汉中东)。这样秦国的巴蜀与汉中连成一片,既排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的威胁,也使秦国的疆土更加扩大,国力更加强盛。张仪诳楚之后,又于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前往楚、韩、齐、赵、燕等国进行游说,使得五国连横事秦。同一年,张仪因功封得五邑,封 为武信君。
诸葛亮一气周瑜
周瑜在赤壁大破曹操后,乘胜北进要攻取南郡。忽 刘备派人送上贺礼。听来人说刘备、孔明屯兵油江口,也有夺取南郡的动向,心中大惊。周瑜便以回礼为名,与鲁肃率3000 名骑兵径奔油江口而来。
周瑜到达油江口见刘备军容整齐,阵势雄壮,心中不安。刘备、孔明将周瑜接入帐中,设宴招待。谈到军情,刘备说:“听说都督要攻取南郡,特来帮助。如果都督不要,我一定要占领。”周瑜笑道:“我东吴一直想吞并汉江,南郡已在我手心之中,为什么不要?”刘备说:“胜败可不一定。只怕周都督拿不下吧。”周瑜说:“我如果拿不下,那时由您去拿下。”刘备说:“鲁肃、孔明两位先生在此作证,都督不要反悔。”周瑜说:“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孔明笑道:“都督这个话说得十分公正。先让你们东吴去取,如拿不下,主公去取,有什么不可?”
周瑜、鲁肃告辞后,刘备埋怨孔明道:“刚才先生教我这么说了,可转念一想,很是不对。目前我们没有立足之地,急切要得到南郡,如果叫周瑜取了,我们岂非一场空?”孔明说:“主公不必忧虑,尽管让周瑜去厮杀,早晚我叫主公在南郡城中高坐。”原来孔明对攻取南郡的整个战局发展过程已了然在胸:料定曹操败回许都前,必定对南郡有所安排,求胜心切的周瑜必然中计吃亏。同时也料定,周瑜毕竟不是等闲之辈,吃了败仗一定会想办法 复。好,让他们双方拼杀吧,我在旁边可以乘虚取利。
果然,战争按照孔明的预见进行着。周瑜先是吃了曹仁的大亏,以后采用诈死之计,引诱曹仁劫寨用伏兵将曹军杀得落花流水,得意洋洋地率部直取南郡。不料,当他来到城下时,却见城上布满旌旗,刘备的大将赵云威风凛凛地站立在南郡城头,说:“周都督不要怪罪,我奉诸葛亮军师之命,已占领了此城。”周瑜大怒,命部下攻城。城上乱箭射下,周瑜只得气咻咻暂回营寨。
谁知探子又来 告:“诸葛亮得了南郡,又拿住陈矫,用兵符冒充曹仁专使调荆州曹军来救南郡,却叫张飞乘虚袭取了荆州。”一会,又一探子来 告:“夏侯惇在襄阳,被诸葛亮派人拿了兵符,假称曹仁求救,引诱夏侯惇率军出城,却叫关云长乘虚偷取了襄阳。”诸葛亮乘周瑜和曹仁往来厮杀损兵折将之际,略施小计,兵不血刃地连夺了南郡、荆州和襄阳。周瑜直气得大叫一声,箭疮迸裂昏死过去。
点评
鬼谷子说:“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可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诸葛亮把鬼谷子的“飞箝”之术用在周瑜身上,做到了“空往而实来”,仗由周瑜打,地由诸葛亮站。
诸葛亮教刘备步步紧逼周瑜,先给周瑜来一句“只怕周都督拿不下吧。”逼得周瑜要接招。紧接着又来一句“如果都督不要,我一定要占领。”迫使周瑜不接招都不行。这都是诸葛亮借刘备的嘴在激周瑜的将,迫使周瑜与曹军去厮杀。
周瑜这个人,在战术上是个巨人,在战略上却是个矮子。他应该好好想一想:刘备没有根据地,他比周瑜更需要南郡,诸葛亮怎么可能不打南郡的主意呢?诸葛亮不可能傻到与曹操和周瑜两线作战的地步。在南郡的问题上,诸葛亮是一定会用计的。所以,不善言辞的刘备,放出一系列夹枪带棒的话:一来,是告诉周瑜,你只管去打,我不会插手,是在麻痹周瑜;二来,是给自己下一步行动做好铺垫工作。刘备的一番话就把周瑜给“飞箝”住了。
果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局面出现了,诸葛亮兵不血刃地连夺了南郡、荆州和襄阳,使得无力还击的周瑜只有气得吐血。我们在赞叹诸葛亮智慧的同时,不觉对周瑜产生了同情。
下围棋的人都知道,“多看半步棋”的人,可以使“少看半步棋”的人“兵不满百”,但是并不代表“少看半步棋”的人就不是围棋高手。同样都是高手过招,胜负就在半步棋上,这里的“半步棋”就是谋略深度问题。周瑜和诸葛亮都是高手,但周瑜总是比诸葛亮少看半步棋,如果周瑜总是要找诸葛亮较劲的话,有可能会导致周瑜永远也赢不了诸葛亮。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谋略时,一定要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在一个问题上钻牛角尖,要深入了解自己,同时还要深入了解对手,了解得越透彻胜算就越多,这就是孙子兵法中的“得算多者胜”的内涵所在。
诸葛亮二气周瑜
诸葛亮利用周瑜、曹仁厮杀之际,乘虚袭取了南郡、荆州、襄阳,以后又征服了长沙等四郡。周瑜想想十分窝囊,正无处 复以夺还荆州。不久,刘备忽然丧偶,周瑜计上心来,对孙权说:“您的妹妹,美丽、刚强,我们以联姻抗曹名义向刘备招亲,把他骗来南徐幽禁,逼他们拿荆州来换。”孙权大喜,随即派人到荆州说亲。
刘备认为这是骗局,想要拒绝,诸葛亮笑道:“送个好妻子上门何不答应?您只管去东吴,我叫赵云陪您去,自有安排,包您得了夫人又不失荆州。”接着,诸葛亮暗暗关照赵云道:“我这里有三个锦囊,内藏三条妙计。到南徐时打开第一个,到年底时打开第二个,危急无路时打开第三个。”赵云贴身藏了,领了500 士兵护卫刘备前去东吴。到了南徐,赵云打开第一个锦囊,心中有数,即令士兵们去商店购买结婚用品,并大肆张扬:“刘备要与孙权妹妹结亲了。”并劝刘备去拜见乔国老。
乔国老将此事告知吴国太。吴国太大怒,召见孙权骂道:“男女婚嫁是大事,怎么我做母亲的不知道?”传令在甘露寺相亲,一见刘备仪表堂堂,就完全同意将女儿嫁给刘备。孝顺的孙权只得依了母亲,结果周瑜安排的假戏变成了真事。孙权让人把消息告诉在柴桑的周瑜,周瑜心里叫苦不迭。
周瑜一计不成,又心生一计,写信给孙权,说:“刘备出身很苦,从没享乐过。现在利用声色犬马迷住他,离间他们上下之间的关系,我们再出兵攻取荆州。”孙权依计而行。
果然,刘备迷恋新婚的甜蜜生活,暂时不想回荆州。赵云劝告也无用,非常焦急,想想到了年底,便打开第二个锦囊,立即心领神会。向刘备 告:“曹操兴兵50 万 赤壁之仇,荆州危急,主公要赶快回去。”刘备大惊,只得将实情告知夫人。夫人表示愿跟他回去。刘备说:“你哥哥孙权阻止怎么办?”孙夫人想了一会儿说:“借口到江边祭祖离开此地。”
夫妻商议停当,于次日就去江边祭祖,出了城沿江一路朝荆州方向飞奔而去。等孙权知道真相,刘备他们已走远了。孙权大怒,先后派两起人马追赶。
刘备一行人快到柴桑地界,又有周瑜派出的一支军队拦住去路。赵云见形势危急,忙打开第三个锦囊给刘备看。刘备依计向夫人哭诉孙权、周瑜用美人计诱杀自己的阴谋,夫人大怒,命推出坐车,对东吴追赶的几个将军严辞斥骂。将军们如何敢得罪孙权的妹妹,便让开大路让刘备他们通行。
刘备一行走到快近荆州地界,东吴追兵又至,诸葛亮把刘备接应上船。忽然,周瑜率战船追来,诸葛亮叫部下弃船上岸,周瑜也上岸汇合陆路士兵一起追赶,却给诸葛亮安排的关云长、黄忠、魏延三支伏兵杀得大败,周瑜急急上船。岸上刘备的士兵齐声喊道:“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又羞又恼,大叫一声,伤疤迸裂,昏倒于地。部将将他救醒,开船逃走。
点评
诸葛亮二气周瑜的故事里也有很多大智慧。诸葛亮的第一个锦囊妙计告诉赵云要大张旗鼓的大肆宣传“孙刘联姻”,闹得满城风雨,把生米做成熟饭,一举就把周瑜陷入了被动局面,只落得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紧接着一个“曹操兴兵50 万 赤壁之仇。”一举又把周瑜的糖衣炮弹给粉碎了;一句“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就彻底摧垮了周瑜意志。
鬼谷子说:“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飞箝之缀也。”我们发现周瑜与诸葛亮过招,总是会慢半拍。围棋有一个专业术语“宁丢数子,不失先手。”这里的“先手”就是“主动权”的意思。抢占主动权就是“飞”,让对手被牵着鼻子走就是“箝”。
诸葛亮三气周瑜
刘备与诸葛亮在荆州广聚粮草,调练军马,很多英雄豪杰都来投靠,刘备感到踌躇满志。一天忽 鲁肃来见。刘备问诸葛亮:“鲁肃此来何意?”诸葛亮说:“要来索取荆州。”刘备说:“何以答之?”诸葛亮说:“如果鲁肃索要荆州,主公便大哭,哭到痛处,我会出来劝解。”商量好以后,便请鲁肃进来,客套一番以后,鲁肃说:“今奉吴主命,专为荆州一事而来。皇叔已借住多时,是不是该交还了?”刘备听罢掩面大哭。鲁肃大惊:“皇叔何故如此?”诸葛亮从屏后出来说:“子敬知我主为什么大哭么?”鲁肃说:“不知道。”诸葛亮说:“当初借荆州时答应,攻取西川以后,就交还荆州。而西川主刘璋是我主的同宗兄弟,如果攻打,会被天下人耻笑。如果不攻打,交还荆州,我们到哪里去安身?”一番话说到了刘备痛处,真的放声大哭。鲁肃劝道:“皇叔不要烦恼,与诸葛亮从长计议。”诸葛亮说:“烦劳子敬回 吴侯,再宽限一些时间。”鲁肃说:“如果我主不答应怎么办?”诸葛亮说:“吴侯既以亲妹聘嫁皇叔,哪有不答应的?”鲁肃是个宽仁长者,见刘备如此哀痛,只得应允。
鲁肃径到柴桑,见了周瑜,告诉他事情经过。周瑜顿足说:“子敬又中诸葛亮之计了!当初刘备投靠刘表时,就有吞并之意,何况西川刘璋呢?如此下去会让老兄下不来台的。我有一计,烦劳子敬再去一趟。”鲁肃说:“什么妙计?”周瑜说:“子敬再去荆州对刘备说:孙、刘两家,既结为亲家,便是一家,如果刘备不忍去取西川,我东吴起兵去帮他们取,取得西川时,以作嫁资。到那时把荆州交还东吴。”鲁肃大喜,便再往荆州来。
刘备与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鲁肃一定与周瑜商量了什么计策,一会儿主公只要看我点头,便满口答应。”鲁肃入见:“吴侯非常称赞皇叔盛德,与诸将商议起兵替皇叔收西川。取了西川,交换荆州。但军马经过,希望供应些钱粮。”诸葛亮听了,忙点头说:“难得吴侯好心!”刘备拱手称谢:“多谢子敬了。”诸葛亮说:“如果东吴大军经过,一定犒劳。”鲁肃暗喜辞回。刘备问诸葛亮:“这是什么意思?”诸葛亮大笑:“周瑜死日不远了!这等计策,连小孩都瞒不过!”刘备又问如何,诸葛亮说:“此乃假途灭虢之计。虚名攻川,实取荆州。等主公出城劳军,乘势拿下,杀入城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刘备说:“怎么办?”诸葛亮说:“主公宽心,我自有摆布。”
鲁肃回见周瑜,说刘备和诸葛亮爽快的答应了,准备出城劳军。周瑜大笑:“诸葛亮也有中计的时候!”周瑜此时箭疮已渐平愈,身躯无事,命甘宁为先锋,自与徐盛、丁奉为第二,凌统、吕蒙为后队,水陆大兵五万,望荆州而来。前军至夏口,周瑜问:“荆州有人在前面迎接没有?” :“刘皇叔派糜竺来见都督。”周瑜召见,问劳军如何。糜竺说:“主公都准备安排好了。”周瑜问:“皇叔何在?” 糜竺回答:“在荆州城门外相等,与都督敬酒。”战船密密排在江上,依次而进,看看至公安,并无一只军船,又无一人远接。周瑜催船速行。离荆州十余里,只见江面上静荡荡的。哨探的回 :“荆州城上,插两面白旗,并不见一人之影。”周瑜心疑,教把船靠岸,亲自上岸乘马,带了甘宁、徐盛、丁奉一班军官,引亲随精军三千人,径望荆州来。既至城下,并不见动静。周瑜勒住马,令军士叫门。城上问是谁人。吴军答:“是东吴周都督亲自到来。”言未毕,忽一声梆子响,城上军一齐都竖起枪刀。敌楼上赵云说:“都督此行,究竟为何?”周瑜说:“我替你主公取西川,你不知道吗?”赵云说:“孔明军师已知都督假途灭虢之计,所以留赵云在此。我主公说:‘我与刘璋,都是汉室宗亲,怎么忍心背义而取西川?如果你们东吴非要取西川,我宁愿进山当野人,也不失信于天下。’”周瑜听完,勒马便回。只见一人打着令字旗,于马前 说:“探得四路军马,一齐杀到,关羽从江陵杀来,张飞从姊归杀来,黄忠从公安杀来,魏延从孱陵小路杀来,四路正不知多少军马。喊声远近震动百余里,都大叫“活捉周瑜”。周瑜听罢马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昏绝过去,徐徐醒来,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
点评
看到“诸葛亮三气周瑜”这一段的时候,我们由同情周瑜转到讨厌周瑜了。周瑜的眼睛总是死死的盯着荆州,总是紧咬着诸葛亮不放,总要与诸葛亮决高下,却没有看到天下的平衡要素。恰恰是由于刘备集团的存在,曹操才不敢贸然发兵攻打东吴,东吴的安全与刘备、诸葛亮集团的存在密不可分。
周瑜赤壁之战创造的辉煌,只能说明周瑜是一个战术的巨人;没有看到“三足鼎立”的大局,说明周瑜是个战略的矮子。鬼谷子说:“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飞箝之缀也。”这段话在诸葛亮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周瑜身上却找不到任何痕迹,这就是战略眼光和战术眼光的差异。所以,看到周瑜居然用“假途灭虢”这样的雕虫小技来蒙骗诸葛亮,冒险孤军深入去攻打荆州,被诸葛亮将计就计连命都丢了,反而让读者为周瑜的“脑残”还憋了一肚子气,真可惜了周瑜的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其实周瑜大可不必与诸葛亮较劲,因为他自己也承认,他不如诸葛亮。这样做的结果反而还给后人留下了“气量狭小”的话柄。东吴有两个人有战略眼光,他们就是吴主孙权和鲁肃,他们看到了三足鼎立的大局,他们非常知道如果没有刘备集团,东吴集团将陷入“唇亡齿寒”的境地,所以他们反对周瑜扭着诸葛亮不放。但是,周瑜是孙策托孤之重臣,他根本就不买孙权的账。万般无奈,从来没有指挥过战争的孙权,悍然进攻合肥,被张辽打得大败,迫使周瑜驰援,远离荆州这块是非之地。如果周瑜此时明白过来,周瑜的历史就会改写,三国的历史也有可能会改写。赤壁用火,已经使周瑜名垂青史了,此时,如果周瑜反过来维护孙刘联盟共对曹操,周瑜还可以借助诸葛亮的智慧,建立更大的功勋,同时还可以巩固他在东吴的地位,确保终身富贵。
一个人的智慧不在于他能够评价别人,而在于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因此说:“能够自我评价才称得上有智慧。”
赤壁之战中,周瑜曾经两次戏弄蒋干,使很多人认为蒋干真是一个大笨蛋,第一次被周瑜戏弄了还没有明白过来。第二次被戏弄责任就大了,白白葬送了曹操80万大军。我们不能简单的责怪蒋干多少,实在是蒋干命不好,偏偏遇到的都是盖世豪杰,非但蒋干无法识破,这一连串的计谋,就连一贯揣测别人的曹操也无法识破。蒋干也是一个饱读之士,否则他也不会在曹操门下当谋士了。我们看到蒋干两次被周瑜戏弄,还不能简单的认为蒋干是个草包。周瑜被诸葛亮三气以后命丧黄泉,我们能说周瑜是草包吗?
我仿佛看到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在重现。诸葛亮、周瑜、蒋干他们的排序就是“黄雀”、“螳螂”、“蝉”。我们惊奇的发现周瑜被诸葛亮气死,是周瑜主动找上门的;蒋干二次被周瑜调戏,也是蒋干主动找上门的。这就让我们糊涂了:周瑜自己已经多次提到他不如诸葛亮,而蒋干也非常清楚自己远非周瑜的对手,可他们为什么还要自找苦头吃呢?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自知之明”的问题。
看来“自知之明”太重要了!面对你死我活的竞争,首要任务是权衡自己,给自己定位;第二步才是研究对手,给对手定位。如果自己是“蝉”在与“蝉”竞争的时候,“得算多者胜”;如果自己是“蝉”对手是“螳螂”,我们就不能自己“充好汉”去硬碰了,否则就会成为蒋干第二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黄雀”来对付他,百分之百的可以取胜。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如何研究自己战胜“螳螂”,而是研究如何让“黄雀”吃掉“螳螂”,而“黄雀”还不知道为什么,这才是鬼谷子玄妙莫测的大智慧所在。
我们可以通过“黄雀”、“螳螂”和“蝉”演绎出很多出奇制胜的方式,这是我最近一段时间研究鬼谷子总结出来的“螳螂捕蝉辩证法”,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辩证法”,本故事我只推演了一种,无穷种变化读者可以自己去推演,我这里就不再推演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