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界』栏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栏目,我们会选择上一周被热议的1至2个文化/思想话题,为大家展现聚焦于此的种种争论与观点冲突。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Facebook“泄密门”事件。
3月17日,包括英国《卫 》、美国《纽约时 》在内的多家媒体 道了Facebook数据泄露事件,事件的爆料者是曾经供职于一家英国数据分析公司“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Christopher Wylie。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剑桥分析通过Facebook获取了超过5000万名用户的信息数据,这些数据甚至可能被用来操纵了2016年的美国大选。
抛开政治阴谋不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在一家 站上搜索过的商品,会在另一家 站的页面上以广告的形式弹出;经常浏览、点赞的内容,会在刷新 交媒体的时候占据“智能时间线”上优先的位置……我们的互联 足迹正在最大限度地被追踪、采集、分析,以让渡隐私为前提享受服务,已经成为数字化生活的常态。这就意味着,我们似乎已经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这一现实,正如每当隐私条款跳出的时候,我们都会下意识地点“同意”。
Facebook的这次丑闻提醒我们,当互联 巨头打着“技术中立”的幌子,以更高效、更便捷甚至更“人性化”的服务为诱惑,绕过国家法律的监管,重新定义私领域的边界并以此大肆牟利的时候,我们或许应该从“互联 民主”的美梦中醒来,准备迎接一个“数字利维坦”宰制的反乌托邦未来。
Facebook“泄密门”被曝出后不久,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某论坛发言时称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这番表述又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事实上,中国比西方更早、更彻底地拥抱了数字技术,隐私安全问题在中国的互联 环境下,无疑更加严峻。
前情回顾:5000万用户数据是如何泄露的?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次Facebook数据泄露丑闻的来龙去脉。事情最早可以追溯到2007年,剑桥大学心理测量中心的两位心理学家在Facebook开发了一个性格测试程序(这一程序基于Facebook Platform,与Facebook的关系类似微信与微信小程序),同时收集参与测试的Facebook用户的点赞数据,以此来分析他们的性格与点赞偏好。
这一研究的成果于2013年首次发表,很快吸引了事件的主角之一Aleksandr Kogan的注意,这位剑桥大学的研究员开发了一款类似的性格测试APP,将其命名为“这是你的数字生活”(This is your digital life),参加测试并同意APP获取好友数据,就可以获得5美元的奖励。据 道,有超过30万人参加了测试,但由于他们共享了好友信息,这款APP实际获取了多达5000万人的数据,并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进一步分析他们的行为偏好、政治倾向、消费习惯,从而向他们“精准投放”政治或商业广告。
然而,直到这次数据泄露丑闻爆发,Facebook才意识到,当时剑桥分析向其提供了伪造的证明,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删除这些数据,甚至有可能利用这些数据,操纵了2016年的美国大选。3月17日,包括英国《卫 》、美国《纽约时 》在内的多家媒体 道了这次数据泄露事件,爆料者是曾经供职于剑桥分析的数据分析师Christopher Wylie。
定向广告背后的“数字劳工”
这意味着,即便你不是Facebook用户,只要浏览过Facebook页面,你的互联 行为信息就会被Facebook收集起来,以便更有效地在相关页面上投放广告。
今年2月16日,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家法院判定,Facebook在第三方 站上追踪用户信息违反了比利时隐私法,要求Facebook停止非法收集和储存用户数据,否则将被处以每天25万欧元,累计最高可达一亿欧元的罚款。
关于这次比利时法院对Facebook的判决,Facebook的负责人坚称,Facebook使用cookies收集用户信息的行为属于行业标准。这种说法也并非没有道理,定向广告(targeted advertising)对于今天的互联 用户而言早就不新鲜了,用户信息的追踪、分析和使用给广告的投放提供了梦寐以求的准确性和高效率,因此,近几年来,互联 上的广告投放不断增长,甚至在多个国家已经超过了其他媒体投放的总和,互联 巨头们自然也从中攫取了巨大的利润。
然而,对于用户而言,他们在 络上 交、娱乐、消费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字劳工”,通过上传个人信息和留下浏览记录,不断为互联 公司创造着财富,根据“数字劳工”这一概念的发明者Christian Fuchs在其2014年的著作《数字劳工与卡尔·马克思》中的估算,Facebook2011年的利润率高达50%,其中大部分来自其用户的无偿劳动,这种行为,无异于一种极端形式的剥削。
交媒体的“科技原罪”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在评论中指出,Facebook“泄密门”不能简单地归咎为一次道德失范的孤立事件,而需要从根本上反思 交媒体与生俱来的“科技原罪”。史安斌认为,与其他陷入类似丑闻的商业巨头一样,扎克伯格的回应策略显然是打“道德牌”、演“苦情戏”,在接受CNN采访时,他眼眶泛红、声音颤抖,谴责剑桥分析是一家无良机构,Facebook也是因为被其蒙蔽,才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然而事实上,这次“泄密门”并不是由于道德失范而导致的一次责任事故,由Facebook所开创的 交平台的基本商业模式早就为今天的丑闻埋下了伏笔。简而言之,用户通过平台获得他们想要的服务,而平台通过用户获得他们想要的数据,一旦用户与平台之间形成了某种“黏性”,平台就可以与商家合作,利用其掌握的用户个人信息及其行为模式有针对性地推送广告,并倚仗着海量用户的“数据资本”,获得巨额受益。
反观中国:隐私意识相对淡漠、却更彻底拥抱数字技术
就在Facebook“泄密门”被曝出后不久,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针对隐私保护问题的发言,又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李彦宏表示:“中国人对隐私问题更加开放,也没有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
正如李彦宏所说,比起安全、效率和便利,隐私的优先级的确较低,尽管大家谈起“大数据之恶”时都义愤填膺,却依然使用甚至依赖着需要各种个人信息验证、需要同意各种注册协议的 站和APP。事实就是,我们并不会誓死捍卫那些购物记录、 页搜索记录和打车记录里的隐私,因为如果拒绝提供这些信息,很多服务和资源就不会向我们开放。尽管无孔不入的定向广告有时也会令人心惊胆战,但在很多人看来,这无非是数字化生存语境下的常态,没什么大不了的。
在贾选凝看来,在中国的文化中,隐私的观念相对较弱,公领域与私领域的边界时常模糊,但更重要的是,就是这样一个隐私观念相对淡漠的国家,却比西方更早、更彻底地拥抱了数字技术。早在本世纪初,中国就已经明确将数字技术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技术优先发展,科技巨头们也敏锐地把握住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但与此同时,在法律和道德层面,却没有足够的规范和引导,来避免技术对用户隐私无限度的入侵。虽然迄今为止,中国科技企业尚未曝出与非法获取、泄露用户隐私相关的丑闻,但隐私安全问题在中国的互联 环境下,无疑更加严峻。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