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行中国:广东广西的“水”里,藏了多少历史之谜?

北宋元祐二年的秋天,东海如常汹涌。

风浪肆虐的海面上,不止潜藏着船只倾覆的危险,也充满难以想象的巨大商机。

十月,大宋于泉州设立“市舶司”,总领“福建路”海外贸易,此举使泉州港的经济、政治地位得以提升,从此宋室加大对于泉州港的投入与建设,面向东海与南海,开展举世瞩目的海上贸易。

短短数年之后,泉州港便成为东南沿海的主要输出港,更被视为“海上丝路”的起点。

繁荣昌盛的北宋,由此拉开了对外贸易的划时代大幕。

直到北宋靖康二年,完颜宗望率领金国铁蹄,踏破汴京城门,徽钦二帝被俘,昔日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

当二人被大军裹挟着,沿漫天黄沙前往未知的北国,等待他们的,是长达半生的耻辱与牢狱。

而远在应天府的康王赵构,于动荡中即位称帝,改元建炎,南宋政权由此建立。

绍兴八年,南宋正式迁都临安。

随政权一同迁往南方的,不止是大宋兵马,还有北方的大量劳动力与技术资源,为当地带来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宣示着大宋经济重心的南移。

很快,南宋以东南沿海地区为经济基础,广开口岸,全力发展对外贸易,一度成长为北宋时期东南沿海最大港口的泉州港,更是借着靠近政治中心的春风,愈发的如日中天,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一艘艘大型商船出港扬帆,奔赴广阔无垠的南海,满载着宋人的希望与野心,驶向遥远未知的异国他乡。

航海的拓展和获利往往伴随着同等的风险,不少商船因为风浪葬身海底。1987年,一艘在地下长眠了840多年的宋代沉船在广东阳江海域被发现,这就是震惊中外考古界的“南海一 ”。它的打捞出水,让我们得以窥见当时贸易的繁盛。

位于广东阳江的“海上丝路博物馆”是“南海一 ”的“归处“,整艘沉船被置于博物馆里的”水晶宫“内。流连于博物馆之内,随处可见“水”在沉船残骸中留下的斑驳印迹。

如浸泡八百年之久的宋代瓷器,虽保留着一抹往日的净白,却在海洋沉积作用下,与腐朽的沉船融为一体。

再如重达千斤,造型古朴的“木爪石碇”,历经八百年悠然岁月,无论海浪如何沉浮,始终与水为伴,深埋海底。

“南海一 ”的始发港,至今仍然未能确立。目前较为主流的推论,认为此船当年是从“海上丝路”的起点——福建泉州港出发。

尤其是“靖康之难”以后,随着大宋政权与北方技术资源南迁,为东南沿海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大量工匠结合当地的不同文化,创造出更为精美的瓷器,经泉州港装箱上船,代表中华文化远销海外。

而与“南海一 ”一同出水的大量瓷器,经专家鉴定,其中80%的“青白瓷”正是来自泉州,援引泉州博物馆馆长陈建中所言,“南海一 ”上存在的大量泉州青白瓷,足以证明在泉州就已装满货物,无须在广东加货,沉船的位置,也是远洋船只驶离泉州港进入“海上丝路”的必经海域。

所以结合前文所述,“南海一 ”由泉州港起航的可能性很大。

但即使如此,此推论也仅是众多“可能性”中最接近现实的一种,关于始发地究竟是否为泉州港,目前只能通过种种蛛丝马迹去推测,尚无法一锤定音,造成这种困局的原因,与“海上丝路”的固定航线是否明确,有着极为密切的因果关联。

正如“南海一 ”水下考古队领队——崔勇教授所说,虽然“海上丝路”的概念提出已久,但具体航线多年来始终未能明确,这就给研究古代对外贸易,以及解读后续一系列的历史信息,带来一定困难。

“南海一 ”水下考古队领队崔勇教授

而“南海一 ”,以及众多沉没南海的古商船,正是“海上丝路”存在固定航线的有力佐证。因为古商船的沉没位置,如同一座座无形的“路标”,通过水下考古,便能勾连出一条“海上丝路”的完整航线,虽然对于后世来说,商船的命运或许太过沉重,悲壮,然而考古人员却可以根据航线,发掘出更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甚至最大程度还原一段历史的全貌。

例如目前发掘出的文物与史料表明,八百年前充满冒险精神的大宋商人,曾一度抵达红海沿岸与非洲东海岸,诸如“麻嘉(麦加)、勿斯里(埃及)、呲啫耶(突尼斯)”等国,也皆与大宋展开了直接贸易。

而大海,正是这一切的基础,海水的力量不仅能够驱动船只,也能够为一方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的助力,起伏不定的汹涌怒浪虽然充满了未知,但也凭借宽广的胸怀,驱载着无数冒险者通往成功的彼岸,类似“南海一 ”满载大宋瓷器等工艺品的商船,更是作为友好的象征,凭借大海这一包容万象的载体,将中华文化传播到更为广阔的异域。

随“海上丝路”在不同时期远销海外的重要商品中,不止有宋朝时的瓷器大放异彩,还有以梧州六堡茶为代表的广西茶饮,得益于西江水系充沛的水分滋养,也曾由“海上丝路”远销外邦,享誉一时。

六堡茶因原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是黑茶的一种。冲泡后汤色红浓明净似琥珀色,香气醇陈,滋味浓醇甘和,因其独特的风味,百年来远销海外,红极一时。

时至如今,六堡镇的茶叶制作工艺,从采摘再到炒制,依旧延续古法,历经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步骤,最大程度保持古人创造的独特风味。

但六堡茶的独特风味,却并非一蹴而就,反而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

纵观古今,六堡茶共发展出两大系,分别是现代工艺六堡茶(俗称熟茶或厂茶)与传统工艺六堡茶(俗称农家茶或生茶),“熟茶”经过渥堆发酵,口感更接近普洱茶的熟茶,并且“六堡茶”虽然属于黑茶,但“熟茶”的口感比常见的黑茶要更为浓醇,反观传统工艺制成的“生茶”,即与古法一脉相承的制作工艺,未经渥堆发酵,所以泡制以后的口感,与绿茶或普洱生茶相接近,亦是最接近古人原始口感的茶叶,然而两种茶系不同口感的形成,却均来自于同一水系——西江。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西江的水,在六堡茶的生长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位于岭南地区的梧州,正好处在浔江和桂江以及贺江交汇处,三条江水汇聚而成西江,贯通梧州全市,因而梧州自古便被称为“三江总汇”。

下辖的苍梧县六堡镇自然也不例外,千百年来,沿岸人民百姓饮水灌溉,皆取自西江水系,蜿蜒的六堡河如同西江水系延伸出的命脉,流入六堡镇中,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西江的水,仿佛有着一种孕生万象的灵力。

这种灵力不止体现于“三江总汇”的广纳豪迈,也不止于西江对于人的给养,即使流连于梧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美丽淳朴的壮族姑娘,使你忍不住感叹,西江的水可真养人,但当你随着西江延伸出的六堡河,走入静谧祥和的六堡镇,再接过壮族姑娘亲手递来的新鲜茶叶,肯定就会明白西江水系之于作物的重要性。

水的作用,于六堡茶的茎叶之间,纤毫毕现。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六堡茶在生长过程中,相对湿度要接近茶树生长所要求的80% ,而在雨季时更要高达83 ~ 84%,紧邻六堡河,使这一生长条件得到有效满足,与此同时,受六堡河的影响,六堡镇的土壤肥沃,潮润,含有丰富的有机质,且茶田通常建在土层结实,水源充足的缓坡地,便于茶叶在生长过程中得到有效灌溉及排灌,于此前提下生长出的六堡茶,茎叶光润,根部呈红褐色,间有金黄花,冲泡过后茶汤红浓,香气陈醇,独具类似“槟榔香”的味道,这正是六堡河,乃至西江水系赋予六堡茶的天然特色。

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位于岭南与西江水系中心区域的梧州,虽然拥有“三江总汇”的充沛水源,最早却不种茶,甚至连苍梧当地人所喝的茶叶,也不具备种植规模,而是上山采摘野茶煮饮。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从何时起,梧州才开始大规模的种植茶叶呢?

这还要从一场声势浩大的古代战争说起。

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三十三年,秦皇嬴政征调五十万大军,意图平定岭南。

然而当秦军浩荡挺进岭南山区时,恰逢盛夏,天气潮湿,闷热难耐,习惯北方干燥的秦军,大多苦不堪言,却于当地所见岭南农夫采摘山中野茶,直接煮饮,既消汗去暑,又止渴祛湿,于是秦军纷纷效仿,采摘山中茶叶煮而饮之,果然湿热皆除。

此后,来自关中地区,掌握先进农业生产知识的秦人,便开始依靠充足的水源,大规模的开荒种茶,由此,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得以引进岭南,广袤的茶田开垦而生,最终使得饮茶成为当年,乃至延续如今的生活习惯。

但相对来说,这一时期的梧州乃至岭南地区,无论在茶叶生产,制作工艺,以及饮茶文化等方面,均相对原始,即使茶叶种植成规模,尚未发展出兼具人文特点的茶文化。

时间继续向前推移,再到汉武帝刘彻平定南越以后,遂定九郡,其中便有“苍梧郡”,由此拉开了划时代的茶文化序幕。

《汉书·武帝纪》:元鼎六年冬十月……遂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儋耳郡。

而后,汉武帝派商船队,由广信(苍梧郡的治所在广信,即政府驻地)等地出发,前往南洋诸国,由此开启了汉朝时的“海上丝路”,并将苍梧等地的茶叶,作为重要商品,通过“海上丝路”运往当时的东南亚等地区销售,再到唐宋时期,随着水路的畅通与贸易的扩大,不断引来天南地北的茶商,将茶文化传播到更为广阔的天地。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六堡河既是见证者,也是守护者。

而流淌于河中的水,则是萌发一切的温床。

但如果沿着西江继续行往西北,你会惊讶的发现,水的形态从六堡河再到阳朔,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于是当我们仰望阳朔十里画廊的群山峻岭,低头看向脚下川流不息的漓江,如同步入了光怪陆离的时光隧道,一切壮丽的景观,都恍如隔世。

水,在此处是形成一切的关键。

漓江贯通其中,充沛的水源和降雨造就了茂密的山林,像是为壁立千仞的阳朔群山,披上一件翠绿的青衣,妆点了十里画廊的旖旎。

其次是人,在此处繁衍生息的壮族人民,千百年来亲水而居,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生活习俗,听着犹如漓江水般柔情曼妙的歌声,你会发现水赋予文化的缤纷色彩。

但要说到文化的形成,阳朔与六堡镇实则有着殊途同归的渊源,因为同一场战争,却对两地分别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影响。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遣大将屠睢(suī)率五十万大军南下,行至岭南时,兵分五路,先后征百越,定五岭。

《史记·七十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 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

译文:秦始皇派遣大将屠睢,率领大军,乘坐楼船,南下攻打百越。

《淮南子·人间训》:秦始皇派遣国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杀南野之境,一军结余干之水。

(译文:秦始皇派遣国尉屠睢,领五十万兵马出征,共分为五军,一军进攻镡(chán)城(今湖南靖县)、一军镇守九嶷(yí)(今湖南宁远南部)、一军驻扎在番禺(今广东广州)、一军攻打南野(今江西南康)、一军集结于余干(今江西余干)。)

岂料行至南越,大军遭到当地百姓殊死抵抗,鏖战三年,终于陷入军粮不足的困境,为运粮饷,秦始皇便命监御史“禄”修运河,广通水利。

《淮南子·人间训》: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以通粮道。

(译文:由于南越百姓殊死抵抗,秦军每天都不敢卸下甲胄,也不敢松开弓弩,就这般紧张对峙了整整三年,到最后监察军事的监御史——禄,他眼看粮草将尽,便率领士兵修凿水渠,以通粮道。注:此处“监御史”是官职,“禄”是人名,由于无史料记载其姓氏,故史书中多称“史禄”,意思是“名为禄的监御史”。)

《史记·七十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 使监(史)禄凿渠运粮,深入越。

(译文:监御史——禄,凿通水渠运来粮草,秦军这才得以深入南越。)

没曾想,秦始皇当年为了运输军粮而修建的“秦凿渠”(灵渠的前身),却一举拉开了湘江水系与漓江水系连通的时代大幕。

秦凿渠”的畅通,可谓秦汉时期水利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若探讨水利对于人的重要性,简直不胜枚举,如交通,当地百姓使用最简易的竹筏,便可顺江而行,去往湘江及遥远的水域,乃至秦朝时的中原百姓,也可借助凿通的水路南下,或经商,或旅行,中原文化由此传入岭南一带,与当地的文化杂糅并进,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秦凿渠的修通,对于后世的影响可谓极其深远,一是有利于民族融合,二是促进了文化交融,时至如今,阳朔当地仍可见古代中原文化遗留的痕迹,而水在这一过程中,便起到了通达的作用,甚至影响了这一地区往后千年的历史进程。

如果阳朔地区自古修凿的水利,对于人的最大作用是航运连通,那么沿着漓江继续前行,我们将会看到水之于农业产生的神奇现象:

龙脊梯田,或许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农业奇观。

水在这里的作用,主要就是灌溉,宏伟的梯田景观,仿佛是由水从云间浇注而成。

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梯田本质上是由“山体,森林,村寨,河流”组成的“四度同构”,一座梯田,并非狭义上所讲的“阶梯状的田地”,反而是将梯田所在的山体,附近的森林,河流,以及依附梯田生存的人民与村寨等多种元素,全部囊括在内的生产体系,而人们利用梯田这种特殊构造实现农业生产,便形成了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完整生态系统。

换句话说,连绵起伏呈波浪状的梯田奇观,自成一座生生不息的桃源世界。

那么问题来了,梯田依山而落,古人是如何在没有现代化抽水设备的情况下,实现水利灌溉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无外乎两个字:

降雨

桂林在雨季时,降水量十分充沛,因此一到雨季,鳞次栉比的梯田构造,便能起到由上而下自然灌溉的作用,雨水会先落在最高点,再渗入山体之中,继而通过重力向下流淌,当流进山体上的岩石裂缝时,多余的水流又会形成“隙泉”,这部分的隙泉会长时间流淌于梯田顶部与山体的细沟中,再加上梯田本身类似“蓄水池”的构造,可以最大程度的留存水分。

因此在雨季时,大部分的降雨足以保留在梯田之内,而渗入梯田中的雨水,又能进入山体内部的缝隙,被稻田根部直接吸收,一层水满,则继续流往下一层,多余的水分最终渗入地下,经过森林与河流的蒸发,再次融汇成雨,最终形成一套看似复杂,实则完善的水循环系统,如此内外合一,便使得梯田完成灌溉。

那么如果是在旱季呢?若天不降雨,又该如何实现灌溉呢?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因梯田并非独立建造于山体之上,山体附近基本都有着充足的河流与地下水源,最早梯田选址设计时,古人也是充分利用这一点优势,所以在雨季时,地下水源由于降雨的缘故,补充了大量水分,相当于在山体之下形成一座隐藏水库,而到了旱季,潜藏于地下的这座“水库”,便能为山体中的稻田补充水分,古人的这种设计思想,从唐宋时出现,一直延续至今,为龙脊梯田的自身水循环,起到了决定性的关键作用。

经过数百年的时间,以及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使梯田不仅养育了一方百姓,更成为我国东南地区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

而从自然的角度深入思考,这也正是人类合理利用水的力量,转化自然资源为己所用的最佳方案,真正形成“水利人,人利水”的共生关系。

从“南海一 “到六堡茶,再从阳朔到龙脊梯田,“水”对于不同风貌与不同文化的形成,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水生万象”四个字,恰是对这一过程的完美诠释,而这也是“2019寰行中国”别克·文化之旅以“水生万象”为主题的意义所在。

“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由上汽通用汽车别克品牌打造,旨在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同时深入诠释与践行“心静思远 智行千里”的品牌精神。每年推出的同名纪录片《寰行中国》向全球观众展现中国文化,历年来在国际上屡获大奖。

新一季的“寰行中国“从广州出发,途径阳江、梧州、阳朔和桂林,了解、观察水是如何影响了 会的发展与文明的变迁。因为对于中华文明来说,水有着起源与传播的双重含义。在华夏先民依赖水、认识水、利用水的同时,水亦塑造陶染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对中国文化与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华文明的形态。

在这些与水有关的多元文化中,有些传承至今,被后人发扬光大,有些则内秀于林,由于种种原因而鲜为人知。

“别克·寰行中国”正是用文化之旅的方式,追寻“水”在中国历史中留下的足迹,发掘出更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我们拓宽文化的边界,领略江河湖海赋予的人文精髓。

下一站,我们将继续向北寰行中国,途径素有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称的灵渠,走近神秘的古老苗寨,游览水创造的独特文化与自然奇观,感受水的造物之力。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1月1日
下一篇 2020年1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