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音乐,也许没普通人想的那么难。
中国听众的日常,大概是这样的:咦,这句似乎在哪听过?呃,这词曲不是摆明了在胡闹吗?咳,这种程度的制作,怎么能叫没混音?嘿,这么说我也能写歌!
不通乐理的李袁杰,在《明日之子》上被华晨宇当场教做人;不说实话的吴亦凡,在回击 友批评的diss track中宣称“这首歌没混音,直接发”,招来了混音师们的声讨。
近期这两件事,堪称中国流行音乐圈乱象的缩影——前者证明了通晓乐理和词曲审美的重要性,顺带展示洗歌可以洗到何等恶劣的地步;后者则证明不仅很多吃瓜群众搞不懂混音是什么,连 称专业搞音乐的也不一定知道。
《离人愁》被指歌词不通。
不怕有套路,怕的是套路反复用
——————
搭个流量快车,一波直播带火,粉丝连声叫好,让许多听众误以为“标准的音乐就是这样”,滋生许多专业度、美感和诚意都欠奉的作品。而一些真正好的创作,被归到“没名气,太偏门”的角落,渐渐凋零。
风靡一时的花儿乐队曾陷入抄袭风波。
懂得最简单的和弦按法,手头有个乐器,就可以开始写了。如果不嫌自我重复,可以根据一套和弦哼上一整晚——因李袁杰而爆红 络的“4536251”,即以C调中的F、G、Em、Am、Dm、G、C为一组依次按出,是一个被戏称“养活半个音乐圈”的和弦进行。它适用于中国风,比如经典的《青花瓷》;它同样造就了许多流行金曲,诸如《我的心真的受伤了》《可惜不是你》《修炼爱情》《淘汰》《说谎》等。
按华晨宇的考题换个调弹,比如D调则弹G、A、#Fm、Bm、Em、A、D即可。灵活运用和弦转换,能让创作不在某个套路和调式中打转,歌曲的思路、意境能更开阔——这显然是李袁杰们必须做的功课。
知道了和弦进行,得给歌曲定个主题才好往下发挥。如果追求速成,大可选择2017年被玩坏的民谣和2018年被玩坏的古风这两大类型。为什么?有大把的词曲套路和现成的抄袭模板啊!
比如古风,从简单的2536、4536、4566到复杂的4564564536、4561643251,几乎只要有6和弦的组合都可以哼出“类中国风”调调,要是厚着脸皮四处借些乐句,可以快速缩短创作时间:用过抖音的人都听过的李袁杰的《离人愁》,被 友一一拆解指认——歌曲开头部分是《山外小楼夜听雨》,高潮部分是《清明雨上》,副歌部分是《红尘客栈》,整体基调是《烟花易冷》……借鉴与抄袭,一线之间,天渊之别。
音乐“借鉴’,也许没有我们想得那么难。
词就更好办了,还是以倒霉的古风为例,随手就来一组:意境要苍茫,情感要凄凉;眼泪要迷离,相思要断肠;韶华要易逝,悔恨要漫长;短亭红尘皆可叹,长街烟花如昨繁;滔滔流水踏歌而上,悠悠江湖怎堪细看……估计AI也能写出这种玩意。
民谣和古风在音乐鄙视链里本来居于流行乐上端,但因为近些年两个圈子水分太大,大家也就慢慢被拉到同一层次,开始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历程。
早期的民谣,还没有到今天烂大街的地步。/ 老狼和叶蓓
玩套路本来没问题。许多作家也是从“凤头猪肚豹尾”的学生作文开始涂鸦,很多歌手也是在享受到一套C调和弦的多种变化后开始潜心乐理。不怕有套路,怕的是把一种套路复制到让人厌恶的程度,这只不过是给低劣的技术、低完成度找形式上的借口而已。
最后,编曲非常非常重要,这是让一首简单的demo变成一个完整作品的再创作。但既然是速成指南,就不要在意那么多了——一把吉他、一张嘴就好,就说我在唱民谣呗。
洗歌、不通乐理,犯罪吗?
——————
靠洗歌功成名就的人,很难指望他承认错误——在可见的利益面前,礼义廉耻都要靠边。
这分明已经给洗歌指明了道路:分散地抄,克制地抄,有取舍地抄,就不会被广泛注意,也无法被法律追责。洗歌因而成为一种明明所有人都听得出来,但是依然“不存在”的罪行。触怒听得懂的人无所谓,收割听不出的人就够赚一笔了。
一首歌常常能听出几首歌的味道来。
偶有一两句听着像还不算可怕,可怕的是从头到尾都在拼贴。翻唱和洗歌、抄袭还不一样,有版权的重新演绎和没版权的音乐裁缝不一样,光明正大的再创造和不择手段的偷盗不一样。这些区别,法律暂时无能为力,但我们不能在艺术和审美的范畴里放任自流,任其践踏。
至于吴亦凡的diss track,首先明确一点:加一轨弦乐都算是进行了编曲,调个响度都算是进行了混音。编曲倒是可以用现成的(环球音乐表示diss track的编曲买了版权,算是止住了抄袭编曲的质疑),但混音的问题绝不能含糊。
凶猛的粉丝有时候也做了抄袭的帮凶。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轨干声+一轨伴奏+不混音=垃圾,凑出来的效果若不是惨烈车祸,也会是不忍细听。最低成本的体验方式,就是打开唱歌软件用原声音效录一首歌,包你听到头晕肾疼——除非你是林俊杰、张学友、李克勤、胡彦斌、谭维维、张惠妹本人。实际上,即便是上面列举的拥有超一流唱功的歌手,也不敢保证自己在不混音的情况下字字完美。
于是吴亦凡宣称“这歌没混,直接发”的滑稽程度可以想见,有粉丝很配合地做出了类似“他的原声确实没有混过,只是在伴奏里叠了一轨经过处理的声音”的辩解。这在混音师听来是不可思议的。
混音师们对“这歌没混,直接发”这句话非常在意,先是有“我的耳机自带时值量化压缩EQ混响”的调侃,再有“响度巨大还不亮红灯”的惊诧,还有“后期混音处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哪怕是调音准,很丢人么”的愤怒,随后就是“这以后客户都拿这个样板要求只录音不混音但有这种效果,我该怎么办”的恐慌。
混音师们集体得出的结论是:这世界上既没有自带混响压缩的声带,也没有能实时开启混响压缩的耳机。这首歌如果真没混音,他们就可以集体下岗了。这首diss track显然经过了精良的混音,如果有粉丝按这种标准来录音且不想付混音的钱,那这行真的完蛋了。
音乐这行如果还是劣币驱逐良币、粉丝反杀歌手、愚见战胜真知,也危险了。
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