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看了本书,叫做《丑陋的真相:Facebook 统治之战内幕》。
里面关于“偷窥女性隐私数据”的内容,令我印象深刻。
书中提到,从 2014 年 1 月开始,短短一年半时间,Facebook 就开除了 52 名工程师。
理由是:擅自访问用户的个人数据。
比如,一位男工程师曾和一位女士约会,明明全程都欢声笑语、气氛融洽,可令他想不通的是,约会结束后,那位女士竟如人间蒸发一般,再也没有回复他的任何消息。
他忍不住怀疑,难道那是场梦中的约会?
为了搞清楚女方为什么不回消息,到底是被自己的英俊逼退,还是被外星人劫持,一天下班后,他镇定自若地坐在工位上,展开了一场探秘行动。
互联 时代,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被铭记。Facebook 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就详实记录下了用户的一切,包括且不限于好友间聊天、所有上传甚至是已删除的照片、互动过的帖子。
这一切,刚好为这位爱而不得的男工程师,留出了一条“通幽曲径”。
因为知道约会女士的姓名、出生地、大学院校等信息,只一番简单搜索,他就查找到了那位女士的账 ,耗时仅几分钟。
借助信息管理系统,他轻松看到了 Facebook 给那位女士的标签:三十岁,政治立场偏左,兴趣广泛,生活方式活跃,爱狗人士。
更进一步地,他通过手机上安装的 Facebook 软件,甚至看到了那位女士的实时位置。你瞧,这动动手指所收获的信息量,远胜过一次约会和十次在线聊天。
直到这时,他终于确定,所谓失联,没有其他原因,仅仅是因为不爱。
再比如,有位工程师和女友在欧洲度假,突如其来的争吵,令女友夺门而出,而他只动动手指,就轻松追踪到了女友入住的新酒店。
还有另一位工程师,在首次约会之前,他已迫不及待地潜入对方的 Facebook,贪婪读取着一切信息,当发现对方的定位经常在一个公园时,他悄悄前去,成功围观到对方和朋友坐着吹牛皮。
上面这些“隐私窥探”之所以能轻松实现,是因为 Facebook 在成立之初,扎克伯格就塑造了“公开、透明”的企业文化基调,于是,Facebook 的信息管理系统,自然而然继承了“公开、透明”的设计理念。
造成的结果就是:员工可以自由访问用户数据。
除了员工本人的善意外,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们滥用访问用户隐私的权限。
不仅是 Facebook,谷歌也曾有过类似的事件。
据 道,27 岁的前谷歌工程师 David Barksdale,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利用职务之便,偷偷围观用户的账户信息,并对至少四名未成年人进行了数月之久的监视,乃至电话骚扰。
David Barksdale 的行为被发现后,谷歌同样做出了开除的决定。
互联 时代,你我的一举一动都被比特忠实记录着,那些存放在各大公司服务器上的数据,足以支撑起你在 络世界里的鲜活形象,这些公司甚至比你更了解你。
一个共识是:大数据时代,数据即资产。
那么问题来了,银行拿着我的资产都得给我利息,BAT 天天用数据猜我喜好,怎么到现在还不给我打钱?
可如果数据不是资产,那么,是什么阻碍了数据成为资产?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数据所有权不明确。
互联 时代,要想畅通无阻地使用某个公司的平台功能,或多或少都得交出些个人信息,也就是用数据换服务。
这些公司基本可以分为两类:
1、义正词严地表示,公司会且仅会利用数据改进用户体验,但数据所有权最终归用户所有;
2、厚颜无耻地声称,公司将会利用数据改进用户体验,且公司才是数据的所有者。
暂不论江湖道义,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两类公司并没有太大不同,因为数据的存放和使用,实际都由公司一方操控,理论上,用户拥有自己的数据,可实际上,却好像并没拥有。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数据所有权不清晰,以至于用户无法真正将个人数据当作资产来处理。
针对这一数据模糊地带,2016 年,欧盟出台了一个极具代表意义的政策:《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简称 GDPR)。
GDPR 明确了数据提供者、管理者、使用者的身份边界:数据的所有权属于数据的提供者,数据公司是数据的管理者,利用数据受益的人是使用者。
管理者必须清楚所有数据的使用和流向,并开发相应的数据追踪工具,供数据所有者及监管部门查询。
欧盟颁布 GDPR 之后,美国也通过了《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CCPA),二项法案的下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制定相关政策,让数据涉及的三方都能从中获益。
政策的完善,将是推动数据变身为“数据资产”的一大步。
二、数据容易被粗暴复制。
除了所有权不明确外,数据容易被复制滥用的特性,也是它难以真正成为资产的一大原因。
计算机世界里,数据无非就是一堆 0 和 1,只要你愿意,将一份数据复制出十亿份,恐怕也不是什么成本巨大的难事儿,这意味着,越是能够轻松被复制的数据,价值越趋近于零。
只有唯一的、稀缺的数据,才具备价值。
几年前,一位同时身患六种癌症的病人,与世界著名的制药商罗氏公司之间,完成了一笔数百万英镑的交易:患者出售了自己的医疗数据。
尽管这笔交易没能帮他延长生命,却保障了他妻儿日后的正常生活。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例子过于特殊,作为一般人,一辈子只得一种癌症的几率都不高,更别说同时得六种,这样的医疗数据非常难得,价值高也无可非议。
但换个角度想,这位患者独一无二的数据,只对相关医疗行业有价值,而作为普通人,每个人的行为数据,也都有对应行业能够挖掘出其中价值,只要你的数据不是烂大街,而是独一份,这就够了。
假设你刚在某宝某个商铺里下了一单,完成收货后立刻收到了一大堆推销电话,那么,你的数据很可能被无良店家偷偷卖给了别人,这类被复制滥用的数据,就属于某宝的内鬼所为。
假设你常购物的某宝,在某天夜里遭遇了不明来历的黑客攻击,导致部分用户数据被泄漏,由此造成的数据复制滥用,就属于外贼所为。
有没有什么技术,能够有效保障隐私数据安全呢?有,那就是隐私计算。
谈隐私计算,绕不开密码学,比如哈希运算,就是一种常见的密码体制。
举个栗子:你常使用的某宝购物平台,假设它首先将用户的身份进行哈希计算,并用得到的哈希值作为该用户的唯一标识,类似比特币的钱包地址,那么,用户在某宝上所有的行为数据,都只和哈希值进行捆绑,而不是与用户真实身份信息捆绑。
这样一来,虽然行为数据是真实的,但这些数据无法通过哈希值反推出对应用户的姓名、电话、住址等信息,当数据和身份能够分离开,隐私就得到了保护。
最后,做个俗人,只想说一句话:希望 BAT 给我打钱的日子早日到来。
嗨,这里是浅黑科技,在未来面前,我们都是孩子。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