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河农场——
因音河、阿伦河两河流经而得名,因黑土地而闻名,因“北京宝地”而著名,因稻花岛而扬名。
双河农场——
镌刻着拓荒文化,浸染着知青文化,蕴含着黑土文化,承载着双河文化。
这里,冬赏冰雪,夏观稻花。这里,碧波如镜,碧空如洗。
这里的三月,大雁起舞;这里的五月,秧苗吐绿;这里的八月,稻花飘香;这里的九月,白鹤翩飞。
这里有明媚的阳光、清清的河水、黑黑的土壤、挺拔的松林、绿油油的草原、碧波万顷的良田、经纬分明的灌渠、四通八达的路 。
这里是一个承载厚重知青文化的现代农场,这里是一方拥有40多万亩“寒地黑土”的净土北疆,这里是一座年产25万吨优质粮食的京都粮库,这里是一家洋溢稻花情怀的休闲农庄。
这里是地肥、水美的原生态农场,这里是美丽、富饶的现代化农庄,这里是最远、最美的北京后花园。
双河见证,见证双河。
这五年,都干了啥?建设了12个项目,争取了5亿元投资。
这五年,干好了啥?完成了四大任务——和谐稳定、经济发展、规范管理、队伍建设。
五年,一个规划的定格。
五年,一份完美的答卷。
五年来,双河农场的资产总额从2.2亿元增加到6.2亿元,总收入从1.29亿元增加到4.64亿元。
五年来,通过旱改水,水田面积从2012年不到13万亩,到现在将近24万亩。在土地面积未增加的情况下,实现土地年收入从 0.6亿元增加到1.4亿元。
五年来,通过三次扩建,建成仓储量达20万吨、具备中央储备粮承储资质,配备电子测温、远程监控、环流蒸薰、机械通风等自动化保温检测系统的现代化粮油储备库——京双粮库。
五年来,双河米业已经成长为以生产大米为主导,副产品加工为辅助,集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水稻加工企业,拥有30万吨/年稻谷的加工能力。
五年来,农场养殖业实现了较快的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具有区域特色的“南禽北畜”规模化养殖格局,形成了“肉牛、肉羊、特种雁、林地鸡、灌渠鹅、黑六猪”的六畜发展格局。2016年养殖业总产值4122万元,比改革前同比增长了72%。
五年来,水稻生产实现了从品种到选育到百姓餐桌的全产业链模式,为了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保障安全,确立了统一品种、统一催芽、统一育秧、统一插秧、统一作业、统一田管、统一收获、统一储藏、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十统一”全产业链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模式。
五年来,农场高举科技大旗,改变了古老的“盲种”模式,科学种田正方兴未艾。一派“田成方、林成 、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双河景致熠熠生辉。
五年来,“双河”品牌从无到有,已形成 “九省一市”和“川渝、川藏”市场布局。从闻名京津地区到川渝市场,再到沿海地区的广东汕头。如今,山东、江苏、郑州、上海都有了稳定的经销商,辐射全国的布局正在形成。
五年来,农场累计投入帮扶解困基金100余万元,其中,疾病救助45万元,受困职工370人次,项目帮扶41万元,受助职工20人次,金秋助学4.5万元,慰问军属4万余元。
五年来,农场为近3000余名无业青年提供每人10亩的基本生活保障田,维修农田道路130公里,实施亮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355盏。
五年来,农场不忘民生建设。为丰富广大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在生产队和企业单位,共建设14个职工之家,购置了乒乓球台、电视、音响等娱乐设施,使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质的提升。
下一个五年,“12358”科学规划的现代化农业庄园——“稻花岛”,开启双河农场新的里程碑。
下一个五年,将以稻花岛建设发展为主线,带动农场一、二、三产业全面融合,让“双河”品牌享誉中国,让稻花岛走向世界。
……
这个文件,拉开了5·23改制的序幕。
和谐稳定定乾坤
双河农场,是一幅浓缩了开拓的、创业的、改革的、发展的历史长卷。双河农场始建于1956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由建场当年在高岗地种秋菜200亩,到如今拥有40多万亩高产稳产良田。
双河农场坐落于北纬47°世界第三大黑土带——松嫩平原上,北倚大兴安岭、南临嫩江,东有阿伦河,西有音河,地势北高南低,属大陆性亚寒带气候。处于第二和第三积温带之间,草甸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地下地上处于原始状态无污染。
双河农场位于黑龙江省素有鹤城之称的齐齐哈尔市东北部甘南县境内,距甘南县城21公里,距齐齐哈尔市75公里。总土地面积380平方公里,折合57万亩,南北长34公里,东西宽18公里。拥有耕地40多万亩。还有近30个职工住区,下属20个生产队,10个企业,10个部室,共计40个单位。
由于历史原因,双河农场管理部门几经变化,于2012年5月确认交由首农经营管理。如何立足资源和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如何实现农场增效、职工增收成为摆在双河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经过深入的调研,农场党委充分意识到双河的发展离不开土地和粮食,半年后的12月11日,农场确定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三大主业,市场营销、农业科技两个支撑”发展体系,这就是每个“双河人”都能耳熟能详的“三大主业两个支撑”。同时还针对农场具体情况提出了改制后的四大任务——和谐稳定、经济发展、规范管理、队伍建设。
向稳定要和谐,向发展要效益。高青山说:“和谐稳定是一个目的,但是真正要和谐稳定必须让双河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有所进步,没有经济发展双河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不了。解决问题必须立足于双河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基础。怎么发展?发展什么?和谐稳定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调查了解,双河存在矛盾的核心问题,是由土地引起的若干矛盾。土地的分配不均,有人地多有人地少,地多的人向外卖地赚钱,引发积怨,上访闹事。解决问题的决心要大,办法和措施一定要严密细致。解决问题决策在上面,工作在下面。上面决策要准确谨慎,具体实施措施办法必须放在最基层。”
正视历史找原因,面对现实出办法。为解决土地问题,农场领导与各生产队长逐人逐队零距离地开座谈会,最后决定延续既有政策,对原生活田面积适当调整,农场确立了“正视历史,面对现实,面积不增不减,分配货币化补贴,发生利益冲突农场利益让位于职工利益”和“因地制宜、因队而异”的原则,按照不同人群划定标准,超出标准部分按照市场田价格执行,不足标准部分农场以土地或货币化形式给予解决,其他承租土地人员,一律按市场田价格执行。职工生活田以50亩为标准,无业人员的生活田以10亩为标准,超出标准部分按市场田价格执行阶梯地价。就这样初步化解了土地分配不均引发的矛盾,直至2015年实行土地实名制,开展规模田承包工作,土地问题才得到最终解决。规模田的分配原则为:本单位职工及已婚职工子女优先,旱田原则上不超过50亩,水田原则上不超过100亩,超过部分执行调整后阶梯地价。每多少亩一个地价,租种的土地越多,价格越高,阶梯式管理,用政策让地多的人交出来给更多的人种。在此基础上,再制定政策,限定种地人的范围:农场职工不能种,在农场有正式工作的不能种,一次性交出56000亩土地,分给确实想种地的人。
稳定压倒一切,和谐焕发生机。高青山如释重负地说:“就这样一次一次解决掉了 会积累的矛盾,用三年时间彻底解决了稳定问题。”
经济发展展宏图
高青山说:“不管怎么发展,都要围绕土地和粮食,最宝贵的资源就是地。”
“北大荒”:荒野茫茫,人烟稀少,森林茂密,沼泽遍布,林间野兽出没,低空百鸟飞翔。“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曾是这里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和谐稳定奠基石,深挖土地求发展。这片荒原宝贵的资源之一是土地,是历经千百年之后形成的厚厚的腐殖质,即肥沃的黑土层,这种土壤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10倍,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这里是全球三大黑土区之一,占全球黑土区总面积的1/5。双河农场的40万亩耕地分布其间,坐拥地利天时。在确保和谐稳定的同时,双河农场还在深挖土地潜力,实现土地价值最大化上做文章。
向土地要效益,调整种植结构是捷径。5·23改制后,首先深挖土地潜能的就是旱田改水田工作(简称“旱改水”),是对种植结构的调整。朱兴华副场长说,5·23以来,在农业方面无论是从效果,还是从影响,旱改水都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工作。在土地规模没有变化、人员不减少、投入不增加的情况下,能够大幅度地增加农场的效益和职工的收益。特别是对过去那些低洼易涝的地块,旱改水以后就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地块。旱改水以后,水田面积从2012年不到13万亩增加到现在的将近24万亩,农场的土地收入从2012年的不到6000万元增加到现在1.4亿元,职工的收入也有大幅度的提高。旱改水带来了种植结构的调整,过去旱田一亩地尤其低洼易涝的地块不但赚不到钱,还容易亏钱,现在改种水稻以后基本上一亩地能赚400~500元。“这是农业上一个最大的成绩,旱改水特别是种植结构调整这方面。”朱兴华自豪地说。
向土地要效益,规范种植品种为良方。“特别是水稻品种管理。咱们首农没来管理之前呢,水稻品种是多、杂、乱,种植户想买什么品种、种什么品种就去买,也不管你能不能种,品种的风险性怎么样,抗逆性怎么样,都不知道,所以往往造成那个品种,种植户买进来以后啊,对这个品种的减产甚至绝产,因为他不知道这个品种的特性,也就是别人说这个品种好,他就种,盲目性大。咱们首农来了以后啊,首先推出了品种的规范,就是把品种的种类进行规范,制定品种目录,咱们根据前一年的水稻、玉米品种试验示范情况,包括咱们跟这个品种的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了解到的品种情况,农场再制定第二年的品种目录。所谓的品种目录就是农场在每年的年底发布的第二年的水稻品种,我们最开始的时候水稻品种目录是6个,现在是8个,就是农场的生产队种植户你种植水稻只能在这8个里面选,不能在这品种目录之外自己采购,你必须按照我们发布的品种目录选择品种进行种植,就是有定向种植嘛;像玉米也一样,我们也是根据这个情况,发布玉米品种目录,每年发布15~20个品种,种植户也是在这里面选,这是一个品种规范。”
向土地要效益,高标示范农田当引擎。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指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并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建设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项目区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沙化的问题,使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同时提高了地力,减少了化肥的投入量,降低了不合理施用化肥带来的污染,使项目区内生态环境大大改善,抗旱排涝能力不断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一些措施的应用,对改良土壤的不良性状,增加通气、透水性,协调了水、肥、气、热关系,改善农田小气候条件将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调整了种植结构,有效合理地利用了土地,为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改善职工生产生活,创造了条件,为促进双河地区 会稳定,为“三个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保证了农业种植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起到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通过项目的实施最大化利用。高标准农田主要体现在沟、路、渠、林、电、井,这六个方面,终极目的就是要把农田建成田成方、林成 、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
科技创新新数值
向科技要增值,推广智能化浸种催芽技术。这是首农接手双河农场以后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大规模技术项目,2013年投入使用,到2015年,已经达到100%全覆盖。浸种催芽主要是提高秧苗的素质,保证育秧的质量,保证秧苗的均匀度、整齐度和秧苗的抗性、防病。具体的就是农场根据种植户的土地面积及种子用量,根据上 品种,农场统一组织采购,统一浸种催芽,最后发放到种植户的都是浸种催芽以后的芽种,每亩地都能为种植户节本增效。
向科技要增值,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主要是根据目标产量,根据土壤的养分含量和他们之间的差,有针对性地进行调配。农场投资100多万元,配置了最先进的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分析仪器,利用成熟的系统软件,输入有机质、氮磷钾、pH值等土壤养分含量指标,能计算出施肥的品种及数量。农场再把配好的肥料送到每家种植户的地头,这样就能避免盲目施肥,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实现增收。降低肥料使用量,还能有效保护环境。
向科技要增值,打造四个万亩示范基地。为实现农场经济跨越式发展,推动以科技化、机械化、水利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和生态化为重要标志的现代农业建设,以发展绿色农业、高效农业、规模农业为主攻方向,发挥科技示范引领带动作用。2013年,在农场南、中、北部设立了以“万亩优质高产水稻示范基地”“万亩绿色有机水稻示范基地”“万亩高产玉米示范基地”和“现代旱作农业装备和技术综合示范基地”为重点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提高农业标准化管理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将农场打造成为首都绿色、有机、特供食品基地。
万亩优质高产水稻示范基地建设。该示范区位于双河农场西南端的第十三生产队,经过几年形成了田成方、林成 、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新格局。总连片种植面积达1.3万亩,水稻亩产达666公斤。示范基地主种水稻绥粳18和绥粳4中长粒品种。施行品种、催芽、育秧、插秧、作业、田管、收获、储藏、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基地引领、辐射、带动、示范作用,打造粮食产品从籽种选定到北京餐桌全程质量可追溯并实现可视化。
万亩绿色有机水稻示范基地建设。该示范区位于双河农场第三生产队,在农场主排水渠三排干与九排支之间,紧邻双卧公路,占地646.5万平方米,总耕地面积646.2公顷(9693.5亩),示范作用辐射水田面积15万亩。该区土壤肥沃,平均耕层23.5cm,有机质含量3%,碱解氮437.5mg/kg,有效磷18.1mg/kg,并富含硅、锌等水稻所需的多种中、微量元素。pH值5.2,且保水、保肥性能良好,非常适宜绿色有机水稻种植。主栽水稻品种为龙粳46,在栽培和管理方面完全按照《绿色食品种植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种植管理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十统一”,即:统一计划、统一品种、统一智能浸种催芽、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机械插秧、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田间管理、统一农时考核、统一机械收获、统一仓储加工,以此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返青时间,并采用无人机施药施肥,减少肥料损失,紧扣生产农时,控制病虫草害,提升粮食品质和产量,并建立农业信息档案与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现可视化农田,对农田种植管理可实时观测,最终打造粮食产品从籽种选定到餐桌全程质量可追溯,实现绿色、有机水稻的优质、安全、高效的示范目的。
万亩高产玉米示范基地建设。该示范区位于双河农场第四生产队,于2012年10月开始规划设计,2013年3月投入生产,建设规模1092公顷(16378亩),该示范区土壤属黑油沙土,有机质含量3左右,pH值7.5。以最新的种植模式,使本区玉米达到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平均水平,采用玉米化控比控DN215,宽窄行,智能催芽,大垄双覆立体施肥,玉米叶龄诊断,宽垄四行等超高产栽培模式,全程大机械作业管理为主,全部采用测土配方肥,有机肥,配套秸秆还田、秋整地、深松深施肥,深施肥20~30公斤,追肥10~20公斤,喷施叶肥2~3遍等管理措施,保证玉米高产稳产。示范区内玉米设计亩产1000公斤,平均亩效益1000元,比照常规种植增产300公斤以上,亩均提高效益450元。2016年万亩玉米示范区的玉米品种全部采用农场《种植品种目录》内优良品种,主要有:呼单5、鹏程7、隆平703、先正达408等胶质、半胶质丰产性好的品种。
现代旱作农业装备和技术综合示范基地建设。该示范区位于双河农场第二十一生产队,面积10702亩,是农场2016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示范区建设按照“项目带动、科技支撑、突出规模、集中连片、提升效益、示范引领”的宗旨,以发展规模化旱作农业为方向,以旱作种植为特色,立足打造成集“规模化种植、节水灌溉、新品种推广、机械化作业、保护性耕作”为一体的示范区。通过示范区的建设,逐步加大农场旱作新品种推广力度,加快节水新技术推广步伐,着力提高科技装备水平,有力地促进旱作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水平,探索解决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瓶颈,开辟农业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今后农业除了发挥产业本能,还要发挥它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保证今后农场农业发展的安全、有机,保护40万亩黑土地。通过农业办公室、科研所、京隆兴双3个单位三位一体的作用,对农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在试验示范推广上,为种植户筑了一道坝,设了一个卡,安了一个阀,为他们抵挡了种植风险。
向科技要增值,开发功能性大米。25万亩的水田,15万吨的产量,年产10万吨的高档大米。这是目前农场大米产业的现状。如何发展才能在产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增加其附加值?改变大米物理性状的功能性大米,成了双河大米产业的首选。
功能性大米,首先要保证天然品质就很高端,就是在育种环节保证高质量,其次就是在生长的过程中赋予它功能性。在现阶段主要通过叶面喷肥的方式把其功能在植物合成过程中吸收进去,无人机具备这个条件。单单从根茎的吸收是达不到功能性的,比如富硒大米、富锌大米,因为地里那点硒通过根茎再长到种子里,含量几乎是微量的微量,起不到任何功能性的作用,达不到功能级,所以要想达到功能级就必须要从叶面肥研究,现在国内比较成熟的就是锌、硒和钙这三种的微量元素。另一种做法就是在大米的表面上给它包衣,就是在大米上用种子包衣和用药片的包衣技术,把我们需要的功能给它包在大米上,蒸饭的时候蒸着吃就起到了这个作用。在日本、韩国、美国、欧洲都有这种功能性的大米在卖,这个主要是针对特殊人群,比如老人的糖尿病、高血压;女同志的更年期;儿童和中老年人补钙,中小学孩子的视力改善等,这些东西都可以通过包衣技术来解决他的营养和功能性。第三个技术就是日本研究最深的大米胚芽中伽马氨基丁醆富化技术,日本从60年代初研究,现在已经进入第四代,就是把胚芽里的伽马氨基丁酸增值,利用这个技术,可以增值到12~15倍,相当于达到了医疗的剂量。伽马氨基丁酸广泛存在于植物的胚芽里,他的医药功能主要是稳定情绪,对儿童多动症、稳定血压、更年期综合征都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将来的发展可以走两条路,一个是直接吃经富化了的胚芽大米,一个是把富化了的胚芽大米萃取提纯制成药。这两年农场一直关注这方面的进展,想做成国内唯一的把大米营养和功能结合在一起的高科技公司,而且要把他做成一个上市公司。既定的目标就是首先做到中国大米品质第一,其次是做成功能性大米品牌中国第一。
向科技要增值,深挖大豆产业精深加工梯次增值。2015年5月,双河农场根据首农集团《关于收购黑龙江双河松嫩大豆生物工程公司股份的批复》,完成对松嫩公司的股改,农场控股51%,大豆产业也将成为农场发展的又一完整产业链,成为农场加工业的又一支柱产业。“大豆这个产业在中国是个有争议的产业,但是越有争议就越有机会,最主要的也是大豆的深加工,这个可以带来一系列具有保健功能的产品。但这个技术要比大米的加工复杂的多,技术难度很大,我们请来了在日本最著名的大豆公司当过研究所所长的北京工商大学的刘新旗教授。”厂长助理朱发增在谈到大豆产业的时候说:“将来我们的设计规模是达到年加工15万吨非转基因大豆的处理能力,年生产高品质大豆分离蛋白四万吨,我们基本上就能满足全中国最高端的需求,主要是指医药级和保健级,另外就是中国进入二孩时代的生育高峰期,现在的孩子过敏体质很多,有的小孩子吃动物蛋白的婴儿粉过敏的特别多,要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办呢,就是用植物蛋白,用大豆蛋白和大豆肽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在国际上有用豆基做的婴儿配方粉,只不过现在国内的资源很昂贵,乳粉企业都不主推这个。”“将来我们可能会拿一部分大豆分离蛋白做成豆基婴儿配方粉产品,一部分做原料供给,供给做婴儿配方粉的企业,或去做保健功能粉,冰淇淋,奶昔,只不过是植物的。”近年来,黑龙江省对种植结构进行了调整,逐渐在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增加黄豆种植面积,这将是农场发展大豆产业的一个原材料保障。
“实际上我觉得我们农场这两个产业可能将来不仅是能改变中国食品的一种供给模式,也创造了高端消费和高端需求的一种资源的供给,我觉得这才是双河未来真正能够提气、出名,给 会做贡献,给消费者做贡献,真正能给消费者给老百姓带来健康的,才是企业最大的责任,尤其是国企最大的责任,不是给 会提供多少吃的东西,而是给 会提供多少健康的东西,这才是国企的重要担当。”
全产业链链全局
向全产业链要发展,打造优势米业。为了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保障安全,双河农场确立了统一品种、统一催芽、统一育秧、统一插秧、统一作业、统一田管、统一收获、统一储藏、统一加工、统一销售 “十统一”的全产业链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模式。这个模式,保证了从田间到餐桌百分之百控制,这是双河农场打造的第一个产业,也是农场将来最有优势的一个产业。在这个产业链中,作为加工能力30万吨稻谷生产能力的双河米业正是其中承上启下、必不可少的一环,是农场农业走向千家万户的一个桥梁,把未经加工的原粮变成优质大米。
双河米业是目前为止农场最大的一笔资金投入——2亿元。中国最先进的厂房设计、选用国际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其主要核心设备选用的是日本佐竹和瑞士布勒的。公司的30万吨/年稻谷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于2012年8月28日立项,2013年7月17日开工建设,2015年8月10日完工,8月21日大米正式上市。项目建成后是黑龙江省西部唯一的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现代化程度最高、拥有年加工30万吨/年稻谷生产能力的现代化稻谷加工园区,被黑龙江省粮食局批准列入省稻谷加工园区发展规划。2015年6月,双河米业公司完成了国家农业部的全产业链可追溯验收。2015年8月米业公司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及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为保证广大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打造从籽种选定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首农粮食全产业链运营新模式,力求生产出绿色、有机、营养、健康、生态的高品质农产品,为北京市民乃至全国百姓提供放心大米。
双河米业坚持“以营销为支撑、以品质赢竞争、以服务占市场、以诚信铸企业”的企业经营理念,提倡“开拓进取、创新务实、团结拼搏、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文化,已经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黑龙江、内蒙古和川渝地区形成“九省一市”和“川渝”“川藏”市场为主的市场营销 络,建立了市场直销与经销商,区域总经销商并存的销售模式,市场销售 络主架构初步形成。经过多年的经营和努力,双河米业公司成为了北京重要的绿色安全有机农产品生产和特供基地,承担着首都“米袋子”的神圣职责。计划用3~5年时间把“双河”品牌打造成北京“知名品牌”,用8~10年,把“双河”品牌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
向全产业链要发展,扩建京双粮库。无独有偶,京双粮库也占据了投资上的第一——首农集团的第一笔项目资金就是投放到了这里,拉开了著名的“百日工程”序幕。如今,京双粮库已具备中央储备粮承储资质,配备电子测温、远程监控、环流蒸薰、机械通风等自动化保温检测系统,是一个现代化粮油储备库,能圆满完成中央储备粮和北京地方储备粮任务。
京双粮库现占地10万平方米,总仓储近20万吨,拥有国家标准5000吨平房仓14栋,钢结构保温仓1座、简易罩棚2座。粮库配备扒谷机5台,各种粮食清理设备15套,输粮机械30套,120吨汽车衡一台,有日处理300吨烘干塔一座,日装卸能力1500吨,专用消防管 720延长米、消防设备一应俱全。配备可视LED监控显示屏系统,收购工作流程公开透明化,现已成为中储粮的承储库点。2016年,京双粮库储粮7.9万吨,实现总经营收入9000万元,实现利润指标260万元,全年总收入738万元。
规模养殖殖厚积
2012年5·23农场体制改革后,新一届农场党委把养殖业确立为农场的“三大主业”之一,并结合农场资源条件和场情,制定了“肉牛、肉羊、北京黑六猪、林地鸡、灌渠鹅和特种雁”的“六畜”发展战略。
五年来,农场养殖业实现了较快的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具有区域特色的“南禽北畜”规模化养殖格局。建设了特种雁养殖基地、“牧养型”北京黑六猪养殖场和5个绿色林地鸡养殖基地,为养殖业的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开展两年的养殖试验,成功引进了北京著名“黑六”品牌北京黑猪项目,现年出栏万头北京黑猪的现代化养殖场正在建设当中,2017年年底前可装猪运营。
农场引进的大雁特色养殖项目,现年养殖规模达到了6000只,开发了白条大雁、酱香熟食大雁、新鲜大雁蛋、腌制大雁蛋等系列产品,使双河地区有了自己的包装精美的养殖业特产。现产品已经进入了北京以及沿海大城市,公司年销售大雁近3000只,大雁蛋20000余枚,养殖基地成为了农场特色养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年来,全场肉羊存栏达到17600只,比改制前的8700只增长了两倍;林地鸡、灌渠鹅养殖实现了蓬勃发展,养殖量分别达到了35000只和44000只,比2012年的养殖量不足1万只增长了3~4倍。2016年养殖业总产值4122万元,比改革前同比增长了72%。全场养殖专业合作 增加了5个,规模养殖户由原来的31户发展到62户,涌现出了12队刘永辉、7队张传利、15队李启生等一批优秀的养殖户。刘永辉养殖林地鸡一年纯收入15万元;张传利的大鹅养殖合作 年销售雏鹅62万只,年利润60万元,被甘南县推荐为参加评选省级规范合作 的4家养殖合作 之一。李启生年养殖出栏肉羊近万只,纯收入50多万元。
农场为构建畜牧产业化体系,即将动工建设年产万吨饲料厂项目和正在论证建设生物有机肥项目。北京黑猪项目以及配套的饲料厂、有机肥项目,将来达产后年综合产值将突破1.1亿元,年利润超过1000万元。项目的实施将真正带动农场养殖业的崛起,形成种养加相衔接的绿色循环经济和产业化发展格局。
农场丰富的林地、草地、农副产品资源和无污染的自然环境适宜发展养殖业,养殖业作为种植业和加工业间的一个转化平台和纽带,将“三大主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拉长产业链的地位不可或缺。
规范管理理人才
接手双河,农场党委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落后的生产方式,还有滞后的管理模式、稀缺的人才空白。农场党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力度,结合农场当前人才队伍现状,不断加强人员管理,完善机制,为各类人才发展创造条件,为农场“开局之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加强执政能力,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在具体工作中,农场坚持选准人。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把好“政治关”,选政治上“靠得住”的人;坚持把好“能力关”,选在农场的经济建设发展中“有本事”的人,注重选拔素质过硬、实绩突出、能力强、有魄力的干部;坚持把好“作风关”,选在思想、工作、生活中“作风正”的人,确保把一些既干事、又廉洁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改制以来累计调整46名领导干部,其中提拔20名工作能力强、思路清、群众威信高的人员到农场中层领导岗位。
完善机制,科学评价,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2016年制定出台了《双河农场中层领导干部管理暂行办法》,完善了《双河农场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明确了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的程序及要求,促进了干部选任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加大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强化继续教育力度。改制以来,农场先后录用了34名大学生充实到农场各个岗位。选送23名大学生到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进行了为期八个月的脱产培训。选派中层的领导干部及业务骨干先后分三批到首农集团挂职锻炼、交流学习,通过农场内部培训、外派挂职等方式,培养了一批政治素质好、有责任、敢担当的后备人才。
全面推进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先后推动了“市场营销年”“经营管理年” “规范管理年”等活动,把经营管理理念贯穿到日常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用文化让职工认可。还颁布了《北京市双河农场企业工作检查制度》《北京市双河农场员工守则》和《北京市双河农场员工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
走进双河农场,随处可见各种标语——
双河使命:携手共进,建设美丽新双河;
经营理念:诚实守信、开拓创新、合作共赢;
核心价值观:敢担当,负责任、干实事,创业绩;
人才理念:选人要正、用人要公、育人要勤、管理要严;
企业精神:超越自我,勇于开拓。
……
精准蓝图图腾飞
高青山表示:“发展靠市场支撑,市场靠品牌支撑。依托资源优势,生产好产品,赢得经销商,取悦消费者。”
五年的时间,双河农场定产业、谋布局、深发展,凭借“三大主业两个支撑”实现了质的飞跃,打下了坚实基础,圆满完成了北京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把双河农场建设成为重要的商品粮应急供应保障基地、绿色安全有机农产品生产和特供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北京新型“远郊区”的工作目标和发展蓝图。
谈到下一步的发展,高青山说,农业要走一、二、三产相融的道路,加快农业推进适度化规模生产的进度,成立若干个合作 ,适度化规模经营要一个单元不低于1千亩,统一的规模种植,科学的土地流转,土地主体不变,不用自己种植,实行股份流转,资本分红。分两种方式:出地不出人,按资取酬;出地又出人,按劳取酬和按资取酬。尽快走这个道路,从管理的科学、子种的科学、化肥的科学,加大科研力度,实现规模化种植、科学管理,真正实现全产业链,这就真正上了一个台阶,把自己推向市场。今年预计推广2万亩土地适度化规模经营,为未来农业种植实现现代化、规范化、规模化奠定基础。
制定第二个3~5年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目标。目标仍然围绕三大主业两个支撑,提高档次,建立新目标,推行新的发展规划。
紧密推动稻花岛建设。把休闲、体验、科普农业、养老、娱乐融为一体。通过稻花岛,实现一、二、三产相融,做到四季都能来,四季都有活动。稻花岛占地46.66平方公里,能极大地推动双河土地增值。通过稻花岛建设,实现一年四季都可以到农场观光旅游,扩大 会影响力,推动品牌、市场渠道的建设,早日实现一、二、三产业的相融。
截稿前收到最新消息,2017年农场种植水田面积23.9万亩,其中优质水稻种植5.7万亩;旱田落实种植面积15.4万亩,其中玉米9.8万亩;大豆、杂粮等5.6万亩,玉米种植面积较上一年减少8.1万亩。
5·23,见证了双河农场的日新月异;5·23,也将宣告一个过渡性历史阶段的终结。双河农场,将站在新的起点,开启更为辉煌的新征程。
(资料提供:吕斌 王宏雪)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