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全年,真正有新意的剧,也只有《人生切割术》

文丨刘起

1953年,科幻小说作家菲利普·迪克发表了一篇名为《薪水支票》(Paycheck)的短篇小说,主角詹宁斯醒来后,发现自己失去了过去两年的记忆。被抹去的记忆是他为某大公司工作两年的全部记忆,醒来的他,无法得知曾经的自己为何做出了这个决定。

他安慰自己:「也许没那么糟,几乎就像睡了一觉还能拿薪水。感觉好像出卖了自己的一部分生命,但 酬还不错。」菲利普·迪克小说中一以贯之的反资本主义、反权威控制、反思技术至上的主题,在这部早期作品中已初见轮廓。

时隔70年,「记忆切割」这一核心概念在今年播出的美国热门科幻惊悚剧《人生切割术》中得以被重述,但这个技术时代的反乌托邦寓言,却比菲利普·迪克的小说《薪水支票》以及由此改编的科幻电影《记忆裂痕》更加冷峻、惊悚与绝望。

《人生切割术》

一、反思技术控制的反乌托邦寓言

《人生切割术》中,一些自愿选择为卢蒙公司工作的员工,大脑会被植入一个微型芯片,这个芯片可以将员工上班时与下班后的记忆进行切割。进入办公室大楼工作的员工,只有在工作时的记忆,而下班后的自己,只有走出大楼后的记忆。一个人的工作与生活被彻底分割成生命中两个没有交集的部分。

对于生活中的你(outie),这当然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方案,可以在回家后彻底忘记上班的所有记忆——无休无止的工作任务、纠缠烦人的办公室政治,生活的你只剩下轻松愉快。

然而,对于工作中的你(innie)来说,生命变成了一场永无止尽的劳作——没有早饭、没有晚饭、没有周末、没有假期、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你变成了一个高效的工作机器,一个替生活中的你上班挣钱的奴隶。

现实世界中,各类即时通讯软件,早已将我们的工作与生活融为一体。工作的人一天24小时待命,随时回复工作信息、处理工作内容。剧集中的「记忆切割」这一技术在发明之际,也许怀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可以将人的工作/生活进行分割,解决现代人随时随地被工作束缚的困境。但是,这一看似美好的技术乌托邦,最终也像所有会变成噩梦的乌托邦一样,偏离了被发明时的美好初衷。

现代 会中,科学技术成为 会进步和变化的主要力量,也是一体化趋势的新力量,成为一种统治人类的新理性。一切技术革新、管理制度提升,似乎都为了提高生产生平、产量,让人类与世界变得更好,比如剧中的「记忆分割术」。男主角马克无法忍受失去妻子的悲伤,生三胎的议员妻子不想要怀孕分娩过程的痛苦记忆,于是,他们选择了「记忆切割术」,把痛苦、悲伤的记忆屏蔽消除掉。

而对于主角工作的美国卢蒙公司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高效、理性、精密的技术方案与管理方案。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工作人(innie)因为没有工作之外的所有记忆,也就不会被普通人生活中失恋、离婚、亲人离世等各种事件所影响。

第一集有一场戏,男主角坐在车里哭泣,也许是因为怀念妻子。但当他走进办公大楼的电梯,从电梯出来,忽然就从一个悲伤、沮丧的「生活人」,变成一个精神饱满、充满斗志的「工作人」。各种情绪问题连同被遮蔽的记忆,隔离在办公区域之外。

二、人的情绪与思想可以被规划吗?

《人生切割术》用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方式,展现了这个看似完美的技术解决方案所包含的所有反人性之处。「记忆切割」技术,使劳动者从自己的身体、精神生活,也从外部自然、人类生活中异化出来。

剧集中曾多次出现一句看似不起眼的台词:「猜猜今天的晚餐是什么?」这句看似再日常不过的一句闲聊,却揭示了一个可怕的真相:这些工作人(innie),永远没有机会知道自己晚饭吃了什么。

他们每天下班乘坐电梯离开办公室,但一眨眼,他们又来到了办公室,无缝衔接上一天的工作,因为前一天下班回家的这段记忆是空白的,所以他们仿佛陷入一个无尽轮回之中,永远在工作,没有任何闲暇。甚至,对这些工作人(innie)来说,他们也没有家人、没有朋友、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在工作中的当下。

这种被设想为可以完美地控制人的记忆,因此等于也完美的规划了人的情绪与思想的技术方案,变成一个荒诞、惊悚的卡夫卡式噩梦。这种对科学技术与控制技术的反思批判,与经典的反乌托邦小说一脉相承。

在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扎米亚京的《我们》中,未来时代的人们用科学技术建立起一个精巧完美的「幸福」国家,但这种「幸福」却建立在泯灭人性的基础之上。反乌托邦小说家们往往持有一种观点,现代科技 会把人物化了,使人丧失了对自我的认识。

《人生切割术》中,对记忆的规划、操控技术,也成为一种冰冷无情的管理人与控制人的强大工具,剧中的卢蒙公司以此监管、奴役员工,也制造了故事中最惊悚恐怖的情境。

女主角赫莉作为「工作人」的自己(innie)对这种枯燥、重复、不明所以的数据筛检工作感到不满,她不想继续做这样毫无意义的工作。于是她绞尽脑汁希望告诉外面的赫莉(outie),自己要辞职。但卢蒙公司有一条协议,必须外面生活的自己和里面上班的自己,同时提交辞职申请,公司才能批准。

但同时,上班时的所有文字信息却不被允许带出办公楼——无论是小纸条上的字、写在身上的字、或者被咽下去的字条,都能在电梯里被一种特殊安检技术扫描监测出来。这一高度有效的文字监控技术,使得卢蒙员工无法以文字的形式将任何想法传递给生活中的自己。

于是,所有想要离职的公司员工,都无法解决这一自相矛盾的悖论,也由此陷入一个典型的黑色幽默小说中荒诞无解、无法逃离的困境——如同那个让人绝望恐惧的二十二条军规,是卢蒙公司用来控制、捉弄与摧残记忆分离员工的手段。

但可怕的还不仅是卢蒙公司对员工的控制,另一种无法解决的悖论让人更加绝望。赫莉用切手指自残威胁公司,逼迫他们同意自己录像给外面的赫莉,说自己无法忍受想要辞职。当她拿着光盘走入电梯,电视前的观众一定觉得,她已经将辞职的愿望成功传递给了外面的自己。

但紧接着是残酷的一幕:电梯门打开,她带着外面的自己回复的光盘回到办公室。外面的赫莉警告工作人赫莉:我是人,而你不是。我做决定,你不可以。如果你敢动我一根指头,我会让你生不如死。

在很多好莱坞传统的职场惊悚电影中,对立冲突的双方,往往是一个被迫害欺骗的普通员工与充满阴谋的大型跨国企业,但在《人生切割术》中,却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敌我冲突——工作的你与生活的你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冲突。

在这场压迫中,工作的你(innie),正是被生活的你(outie)自愿选择放逐出去的一部分自我。可以说,选择这个手术的个体,是在没有任何外力压迫的情况下,完全自愿地剥削自我。这个人,同时是施暴者与受害者,既是剥削者又是被剥削者,集「奴隶主」与「奴隶」于一身。

如果说,边沁的全景敞视监狱,提供了一种现代高效的控制手段,但却依然是依靠外部力量监控个体的人。但《人生切割术》却提供了一种更全面、更无孔不入、更有效的操控手段,让人自己监视自己、自己控制自己、进而变成自己压迫自己。

这一切压迫与控制,都伪装成一种看似提高效率、帮助人们规划管理自己情绪的自我管理技术——「记忆切割术」。

《人生切割术》中,觉醒前的主角尝试逃离悲伤的过往,孕妇想要孩子却排斥分娩过程的痛苦,他们都这样毫无怀疑的支持这一看似中性的技术手段,却都没有意识到,痛苦与悲伤,也是个体存在的一部分,不应该被遗忘与分割。

《黑客帝国》中有一句台词,人类作为种属是通过痛苦和不幸来界定自己的现实的。《美丽新世界》中,野人最后喊出:我要求有不幸的权利……有权遭受各种难以忍受的痛苦的折磨。

《美丽新世界》

人类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也许会使自我变得渺小无能,导致自我异化,而科学技术对人性、伦理、人的自然属性所提出的挑战,正是《人生切割术》主创所反思与探讨的主题。

《人生切割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1月2日
下一篇 2022年11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