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期 反应装甲已成为苏联坦克标配
被看好的攻顶反坦克导弹
1986年,莫斯科钢铁科学研究所成功研制了第二代爆炸反应装甲-“接触”5 。安装“接触”5后,T-72B坦克对聚能弹药的防护能力陡然提升,而底层就采用“蜂窝”复合装甲的T-80U防护能力更强,陶2A(BGM-71E)面临很大压力。陶2A硕大的二级装药串联式战斗部已经达到了弹体所能承受的极限,要想进一步提高破甲能力,只能另辟蹊径。
陶式反坦克导弹家族
受重量、结构限制,坦克顶部装甲很难比肩炮塔正面,舱门、电子设备开口又使得其防护力进一步降低,炮塔顶部布局又限制了反应装甲使用,成为坦克防护的最大短板。于是陶2B采用攻顶策略,经过比较,休斯飞机公司选择了掠飞攻顶方案,这就是BGM-71F,也就是陶2B。陶2B于1992年装备部队。
顶部并不适合布置反应装甲 成为坦克装甲防护的短板
陶2B对发射装置的软件进行了修改,附有预加指令,使导弹发射后能立即爬升并保持在瞄准线上方一定高度(坦克上方3-4米),弹体呈轻微上仰状,以掠飞弹道飞行。但陶2B的制导方式并没有变,仍然是红外测角、有线指令传输、瞄准线半自动制导,典型二代反坦克导弹引导方式。
陶2B aero反坦克导弹结构图
陶2B射程接近4千米(比标枪远了1000米),但美军仍然嫌它近,所以就开发了增程型陶2B aero,射程超过4.5千米。陶2B是双导线,提高射程必须增加导线长度,但又要控制导线体积,导线必须非常细,增加了断线概率。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陶2B aero RF指令传输由导线变成了无线电。
掠飞攻顶 弹药殉爆直接掀翻炮塔
掠飞攻顶与自锻战斗部
攻顶反坦克导弹有两种选择:掠飞攻顶和俯冲攻顶。
(1)掠飞攻顶。掠飞攻顶要求导弹在坦克上方适当距离处掠飞,采用径向装药或斜置装药和非触发引信等措施使战斗部垂直攻击坦克顶部,如陶2B。
(2)俯冲攻顶。俯冲攻顶则是要求导弹在接近目标之前飞出一个跃升弹道,然后以俯冲的方式对坦克顶部实施“撞击”。
长钉MR反坦克导弹是俯冲攻顶的典型代表
标枪反坦克导弹俯冲攻顶模式 也可直接攻击
掠飞攻顶引导较为容易,但战斗部设计复杂;俯冲攻顶对战斗部没有特殊要求,但引导更关键。介绍掠飞攻顶反坦克导弹,就不得不提自锻破片战斗部。传统聚能战斗部主要靠炸药爆炸后形成的金属射流来进行破甲,金属射流的速度高达8000米/秒,质量很小(约为药形罩质量的20%),由于射流具有较大的速度梯度并且很细,因而射流会迅速拉长。
聚能装药破甲弹的杀伤机理
在短炸高(小于10倍药形罩直径)时,射流的侵彻能力可达到10倍药形罩直径的装甲厚度。聚能战斗部的不足之处是射流在长炸高时会断裂,导致侵彻性能急剧降低。此外,射流是靠动能来破甲的,很容易引爆反应装甲。这种破甲方式还要求弹丸的转速不能太高,否则射流会因流束太细、质量太轻,被离心力抛开,影响破甲效果。
药型罩“自锻”成弹丸过程 图-1
自锻破片战斗部实际上是一种特别的聚能装药方式,在炸药装药前方有一个口部朝前的轴对称形凹腔,内有药型罩,药形罩薄而锥角很大(或者说凹腔很浅),战斗部引爆后,由于凹腔周围的爆轰波形向中心会聚,金属药形罩迅速向轴线闭合,压缩成固态的金属体,而非高温高压金属射流。
药型罩“自锻”成弹丸过程 图-2
这种金属体叫做自锻弹丸或自锻破片,因形状短粗,速度肯定不如金属射流,大约2000-3500米/秒,但它不受旋转和炸高影响。这种战斗部在末敏弹、地雷上应用最多,用于攻击坦克顶装甲和底装甲。自锻弹丸破甲能力取决于药形罩与装药的几何形状、性能和初始爆轰波阵面的形状等,最大穿深大约是装药口径的0.6-0.8倍。常见的反坦克导弹的弹径一般在120-152mm左右,其内部可容纳的爆炸成型战斗部直径一般为100-120mm,相对应的最大穿深就只有60-100mm。虽然这个数值非常寒掺,但要知道一般的坦克顶部装甲仅有40mm左右,这个级别的穿深已经足够击穿坦克顶部。
RBS-56比尔反坦克导弹
攻顶反坦克导弹的诞生-瑞典比尔
陶2B在战斗部设计了两个独立的自锻破片装药,还配用了一个由瑞典索恩-埃米电子公司研制的非触炸复合引信。该引信包括光学和磁性传感器及激光测高仪。光学传感器根据目标外形探测目标;磁性传感器会对一定重量的金属做出反应;激光测高仪在导弹飞过目标上空时向战斗部发出爆炸信 。
两个独立的自锻破片装药呈一定夹角
收到爆炸信 后,两个自锻破片装药同时而又独立地向下攻击坦克顶装甲,由于两个自锻破片装药之间有一定夹角,命中时间有微小间隔,既是命中双保险,对反应装甲也能起串联战斗部的效果。掠飞攻顶并非陶2B首创,而是瑞典博福斯公司的“比尔”,这也是陶2B战斗部采用瑞典技术的缘由。
比尔反坦克导弹掠过T-72顶部
比尔反坦克导弹1979年研制,1985年投产,1987年装备瑞典部队,早于陶2B导弹5年。与中型反坦克导弹陶2B不同,比尔属于轻量化导弹,可由步兵携带。它创立的攻顶模式,降低对破甲能力、装药的要求,引领了之后轻型反坦克导弹发展方向。
红箭12
韩国引进以色列技术生产的“雷博特”反坦克导弹
攻顶反坦克导弹的发展
到了90年代,可由单兵携带的轻型反坦克导弹大量涌现。它们大量采用新技术,成为第四代反坦克导弹,核心特点是“发射后不管”。得益于红外成像技术进步,只要在发射前锁定了目标,导弹就会通过图像分析提取等技术,自动从背景中找到目标,导弹射出后,射手就可以走人。
中国红箭10重型反坦克导弹 采用光纤制导、攻顶模式
这代导弹可以采用两种弹道模式,高抛弹道就是攻击坦克最为脆弱的顶部。典型代表如以色列长钉、美国标枪、韩国引进以色列技术生产的“雷博特”、中国红箭12等。当然,很多重型反坦克导弹也可采用攻顶模式。珠海航展展出了红箭10重型反坦克导弹标靶,1.5米的破甲深度直接把坦克装甲研制逼上绝境。
亚美尼亚T-72:还有谁的炮塔飞的比我远?
如果T-72有举办谁的炮塔飞的最远的比赛的话,这辆被阿塞拜疆长钉反坦克导弹干掉的亚美尼亚T-72肯定能夺得第一。真是很难想象,如果当时击中坦克的不是标枪,而是红箭10,场面会是多么感人!
韩国K-2坦克发射烟幕弹
当然,攻顶反坦克导弹也有弱点。通过传感器自动运行的烟雾弹发射器,可有效干扰四代反坦克导弹的红外引导头,干扰其图像处理器工作。例如国产96A/99式的新型制热烟雾弹,装药是发烟剂和铝热剂,成组发射时,可以形成长100米高10米左右的烟雾墙,可防可见光和红外光,能有效干扰热像仪或红外制导导弹。
中国新型GL5主动防御系统
中国新型GL5主动防御系统 发射拦截弹
近些年,坦克主动防御系统也大量出现,常使用顶置光学告警器和毫米波相控阵雷达,进行360度预警和搜索,可发射小型拦截弹,能较好地反制反坦克导弹。
尽管如此,小编不禁感叹:坦克是否日薄西山?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