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区里的许多阿姨妈妈来说,个头不高、戴着一副深度眼镜的王治钧是个不折不扣的“超级奶爸”。自从女儿出生后,几乎每天下班后只要天气允许,王治钧都会带着女儿下楼遛几圈——小的时候抱在手里玩,现在女儿三岁多了,遛娃节目变成了和女儿一起研究蚂蚁、苍蝇甚至一条蚯蚓。
很少有人知道,王治钧的本职工作是一家外资公司的数字营销总监。并且,特别喜欢用手机拍照的他,还是一枚深藏不露的“ 红”,无论是在新浪微博还是instagram等 站上,王治钧都有一批追看照片的忠实粉丝。
4 线宜山路站的工人师傅
与许多摄影发烧友忙着升级一部又一部单反相机或镜头不同,王治钧坚持只用手机拍照片,并且拍出了一片新天地。在开始更多的故事之前,不妨先来看看王治钧的几幅手机摄影作品:
和摄影爱好者交流后得出的照片创意
垃圾场里玩耍的女孩
从2011年开始玩手机摄影开始,王治钧就是一个有心人。他的第一个目标,是不断变换角度,努力拍出不一样的照片。有时为了构图取景的某个完美瞬间,他可以等上半小时甚至半天。比如下面这张,等一个和斑马线呼应的撑着条纹伞的行人经过:
斑马线上撑伞的行人
因为工作单位在陆家嘴,王治钧经常在上下班的路上,或者中午饭后出来走走的片刻间隙拍照,所以,他大量的照片都拍摄于陆家嘴。风景只有那么多,王治钧却不想拍出重复的照片。所以,他不断变换拍摄角度和取景,仰拍,俯拍,举着自拍杆拍,趴在地上拍……能用的姿势都试了。陆家嘴一带的高楼和角角落落,他也几乎利用了个遍。
云雾里的陆家嘴三大高楼
破旧“窗口”外陆家嘴的高楼群
仰望
事实上,王治钧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摄影门外汉,只是为了试一试自己能把这份兴趣能坚持多久。
直到有一天,下面的这张照片在 上被一家外国知名杂志搜到,对方发邮件来请求授权使用并支付稿酬,王治钧才真正感受到自己做的事情的价值——一张照片不见得拍得最好,但是正好给一幢建筑留下了她的某个不可逆转的瞬间,而且正好借由互联 传播出去了,它就有了价值。
建设中的上海中心
王治钧开始更多地拍摄身边建筑的照片,于是有了这样一个城市摩登建筑系列:
从IFC拍上海中心
夹缝时代
雾霾和倒影
工作之余,王治钧也会去陆家嘴以外的区域采风。他拍摄的城市里的各色人等,千差万别又都自成一格。很多时候,这些行色匆匆的城市过客是他的摄影作品里当之无愧的主角:
凌晨航班回来的旅客
距离
扶梯上的女孩
擦玻璃的蜘蛛人(照片已旋转90度)
躲避风雪的人
刚刚升级为二宝爸的王治钧非常喜欢孩子,他照片里的孩子们也色彩鲜艳明媚: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功夫小子
四个小娃娃呀,正在打电话呀
玩水的孩子
除了在拍摄角度和天然构图上动脑子,王治钧也会拍一些拗造型的摆拍照片:
跳跃
青罗小扇白兰花,春风玉带舞天纱
借助一些拍摄道具和后期的软件处理,让照片变得完全不一样:
颠倒
一滴水里拍出的世界
东方明珠
一张单人照经由软件合成后的效果
道具加合成后的建筑照片
很多人看到王治钧的照片的时候,会在心里小小地惊呼一声“妙”,但很少有人去想背后下的工夫。
比如,下图中这张大水滴溅到落叶上的照片,就是王治钧在单位楼下守候了半个多小时才拍到的。拍摄的时候,雨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镜头离地面要够近,当树叶上聚集的雨水正好变成大水滴落下来的时候,才能成就这么一副场景。而且,这张照片也是在半个多小时拍摄的无数张照片中选出来的:
雨中的树叶
王治钧拍摄的另一些城市风景:
水中倒影
彩虹
黄浦江烟火表演
2011年王治钧开始拿起手机拍照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但当时他遇到了一位在公园骑独轮车抖空竹的老人,这位身怀绝技的老人告诉王治钧,只要坚持,没有做不成的事。
骑独轮车的老人
现在,王治钧的手机摄影之旅已经进行了1700多天,除了让他收获了一批粉丝和一群同样爱好摄影的朋友,也令他收获了不少工作经验——他知道哪些类型的照片和关键字设置,更容易让人点击和搜索。
另一个意外收获,是他也收到了一些 站和出版物采用照片后的稿费。某次他在垃圾邮件里无意打开一封邮件,发现是一份到账通知,点进去一看,他在某个国外照片 站上关联的支付账户里多出了几百美元的稿费。
回头去看这1700多个日夜留下的作品,王治钧的感受是,想用照片记录的时刻太多了,某些时刻或许正好是对自己或他人很重要。而拍摄的不同角度,也记录着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有些照片和上海的房价、教育有关,更多照片和这座城市里的人有关。“大概因为我是个挺怀旧的人吧!现在回头去看某个时期的照片,常常觉得拍得太少了,觉得还应该记录得再多一些。”
因为这些不满足,王治钧已经开始玩无人机和视频。在他看来,视频的信息承载量更大,也可以有更多自己的个人表达。和手机摄影一样,不管结果如何,他觉得不妨先试试看。
如需获取更多,请下载上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