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然:支持建设“智慧大棚”
让阜平摘掉贫困县帽子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位于太行山中北部东麓。抗日烽火中,阜平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的中心。然而,直到2012年,阜平仍属于深度贫困地区。为了助力阜平脱贫致富,从2018年起,北京市侨联连续3年开展“京侨帮扶·双百行动”,资助阜平100名贫困户大学生读书和支持100个温室大棚信息化升级改造项目。而带头参与这个项目的,名叫李然,是北京一家侨资企业的创办人,也是北京市侨联的兼职副主席。
上世纪九十年代,李然留学美国并创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异国他乡打拼多年,她始终忘不了自己的祖国。新世纪之初,她选择回国发展,在北京成立了一家外商投资公司,从事融资方面的工作。在发展事业的同时,她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回馈 会,为脱贫攻坚工作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哪些精彩的故事?
阜平县的温室大棚被称为“智慧大棚”,这些大棚经过信息化升级改造,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菌菇。蘑菇种植户通过手机应用软件,在家就能控制棚内的温度、湿度,做到实时监控与科学浇灌。而且通过这些“智慧大棚”,可以形成现代化的食用菌产业园区,吸纳周边的贫困人口就业,帮助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那么菇农们对于这一变化有着怎样的感受?
在包括侨界在内的 会各界的大力扶持下,如今,阜平县总共建成食用菌产业园区102个,建设智慧大棚4610栋,带动86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摆脱贫困,蘑菇的产量和质量在先进科技的支持下,都有了质的飞跃。2020年2月,阜平县终于摘掉多年来始终扣在头顶的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让阜平人民世代期盼的“物阜昌平”成为现实。
郭孔丰:
反哺桑梓地,为 三春晖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2018年12月,一位由海外华人捐助的助学中心正式开园,专门为当地义务教育阶段的孤儿提供免费教育,如今有76名孩子在这里生活学习。而这位华人名叫郭孔丰,1949年出生于新加坡,是一家在中国投资的跨国企业的负责人,也是中国侨商联合会荣誉会长。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郭孔丰先后在中国的深圳、广州、上海、武汉等主要城市投资设立了40多家工厂和20多家贸易公司。在投资办厂的过程中,他也非常关注工厂周边地区的民生与 会公益,像费县这样的助学中心他先后建立了三座。在中国投资30多年来,郭孔丰一直热心参与教育领域的公益事业,除了建立帮助孤儿的助学中心,他还捐资近2亿元,在全国30多个贫困地区资助了38所小学,将这些小学改造成有现代化教学条件的学校。
除此之外,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也得到了郭孔丰他们的帮助。2012年,郭孔丰的公司员工帮扶了蔚县一所小学的贫困学生。在帮扶的过程中,这些员工们发现了蔚县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特产,那就是小米。蔚县出产的小米,粒大、色黄、味香,并因黏性大、营养丰富,从元代起就被列为“四大贡米”之一,人称“蔚县桃花米”。然而由于缺乏深加工技术和营销手段,蔚县小米一直是养在深山人未识。那么要如何推广这些小米呢?
2015年,郭孔丰的公司员工涂长明 召其他同事购买蔚县的“爱心小米”,帮助当地贫困户增加收入,这件事也引起了蔚县政府的重视。随后,县政府通过涂长明联系到郭孔丰,邀请他到蔚县进行考察,希望通过合作带动全县小米产业发展。经过考察,郭孔丰敏锐地意识到蔚县小米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三年后,在蔚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一家万吨级小米加工厂在蔚县建成。郭孔丰通过他的企业将蔚县小米销往全国各地,然后将销售利润返还到县里用于脱贫攻坚事业,使农民收益成倍提升,种植小米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在蔚县人的眼中,收入上的改变值得欣喜,而更让他们高兴的是,他们的孩子们读书的小学就在小米加工厂的附近,这座由郭孔丰捐资近4000万元建设的现代化小学,从基础设施到师资力量,都能与张家口市最好的学校媲美。
2020年,蔚县小米产业精准脱贫项目,入选了国家扶贫工作领导部门评选出的企业扶贫50佳案例。这是唯一一个侨资企业参与的案例。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蔚县小米工厂荣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 ,为侨界赢得了荣誉。
陈永栽:让中华文化
在海外扎下根
在马尼拉华人 区,有一个陈延奎纪念图书馆,收藏各类中文图书4万多册,是菲律宾最大的华文图书馆。它不仅是菲华 会的中文图书资讯中心,也是当地中华传统文化的交流中心。
图书馆的创办者是菲律宾实业巨子陈永栽。2002年,他出资兴建了这所图书馆,并以他父亲的名字命名。而他一生最大的理想是让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在海外华人 会中扎下根来,世代传承下去。
陈永栽1934年出生于福建晋江。4岁时,随父亲陈延奎移民菲律宾。虽然成长于异国他乡,但陈永栽并没有中断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在一所由旅菲华侨主办的学校,他修完了中学学业。大学毕业后,陈永栽开始了创业历程,相继涉足烟草、食品、地产、金融和民航等众多领域,逐步崛起于菲律宾商界。20世纪80年代,菲律宾的华文教育陷入低谷。华文学校由原先的166所锐减到几十所,华文教师大量流失。这种状况令陈永栽深感忧虑,他要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呢?
1991年5月,陈永栽联合菲华 会名流发起成立了菲律宾华教中心,以扶持和发展华文教育。自2001年起,华教中心开展了“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学中文夏令营活动”,每年组织近千名华裔子弟前往中国进行“寻根之旅”,如今,已有两万多名华裔子弟参加了“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
经过华人 会的共同努力,菲律宾国内的华文教育扭转了下滑迹象,逐渐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如今,菲律宾的华文学校近200所,达到历史新高;在校学生20多万,华文教师数量近万人。对于陈永栽来说,他又有着怎样的感受?
“党建带侨建”迸发巨大能量
南安,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是著名的侨乡。这里也是外资和民营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1981年,在香港创业成功的南安籍侨胞林树哲回到自己的家乡,创办了南丰针织厂。建厂过程中,南丰针织厂得到了锅犁厂党支部的密切配合,克服了很多困难,给林树哲留下深刻印象。1984年,锅犁厂的30多名职工合并到针织厂,其中包括5名党员。林树哲主动提出,让这些党员成立党支部继续发挥作用。同年,南丰针织厂成立了党支部,成为全国第一家非公有制企业的党组织。
随后,在1990年当地的一场自然灾害当中,林树哲看到了党支部和党员们迸发出的力量。当时,泉州突发百年不遇的大水,厂区一层全部浸泡在大水中,眼看着巨大的损失难以避免,这时党员们主动站了出来,他们该如何解决困难?
1995年11月,林树哲对自己在内地的企业加以整合,成立了集团公司,两年后,集团党委宣告成立,成为了福建省第一个跨地区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委。当时,这家侨资企业在福建龙岩创办了一个针织厂,由于一些员工家里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经常会影响工作,于是这里的党支部提出了一个创新的解决办法……
侨资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新经济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侨资企业纷纷开始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并把党建工作转化为推动企业成长的持久动力,从而将侨企职工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党组织周围。
无论是建党初期旅俄华侨点燃的“神州星火”,还是抗战时期南洋华侨共铸的“民族光辉”,从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港岛大营救,到建国初期的突破西方的经济封锁,从改革开放到科技强国,从同心抗疫到脱贫攻坚,广大海外华侨华人一直与中国共产党人站在一起,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欢迎收看
《华人故事》
CCTV4
1月8日(周六)13点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制片人/侯婧姝
主编/王冉
END
世界精彩 尽在掌握
敬请收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